僖公四年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16:21 1

摘要:风马牛不相及这个典故比较常用,以上便是它的出处。统观整段对话,别的都好理解,唯独其中的“风”字较为晦涩,如果说是古今语法的差异,但关于这个问题的质疑与迷惘却由来已久,譬如东汉研究《左传》的大家贾逵、服虔。

1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风马牛不相及这个典故比较常用,以上便是它的出处。统观整段对话,别的都好理解,唯独其中的“风”字较为晦涩,如果说是古今语法的差异,但关于这个问题的质疑与迷惘却由来已久,譬如东汉研究《左传》的大家贾逵、服虔。

综合各种资料,“风”字过来的解法大概如下:

第一种,发情说。“牝马”和“牡牛”因物种不同,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就算是发情也走不到一块儿去。可是,因为本句语境是齐楚外交场合,明显此说不太端庄契合。

第二种,走失说。即齐、楚两国距离遥远,纵使走失了的马、牛,也跑不到另一国的土地上。

第三种,逃跑说。比喻马、牛跑起来像一阵风,人在后边追不上。

第四种,通假说。“风”通“讽”,比喻的意思。

第五种,顺逆说。风用在此处指顺风逆风,牛喜顺风,马喜逆风。用牛、马的对风向的不同喜好,来说明两个国家的毫不相干。

第六种,八卦说。风”在八卦中是“巽卦”,代表的方位是“东南”。而“马”是乾卦、“牛”属于坤卦。于是“风、马、牛”,就各自代表了东南、西北,西南三个方位。

2

为什么要引入“风”字的考证?原因很简单,就是讲国学传承数千年,知识体系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莫道今人,哪怕古人,即便是那些真正称得上大家的,即便是在其擅长的领域,也难言“通才”,没有盲点。所以,说到底,是在论一个态度问题,无非“满招损,谦受益”六字。

当代所谓的国学“专家”、“学者”们,在各种媒体上翻车的案例太多了,称得上数不胜数,不胜枚举。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短板存在么,除了极少的自大狂,相信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警醒。之所以口嗨,归根到底,仍然逃不过“流量”之裹挟,名利在前,身不由己哟。反正挑出错就挑出错,热度一过,该透支的透支完了,谁管它身后洪水滔天。

古代有考据学,又称为考证学或朴学,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诸多方面。考据之风发端于汉,大盛于明末清初,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之辈。考据学诞生的原因想来无非是上古知识传播主要是口口相授,再后来各种典籍的载体各异,且囿于印刷技术的不发达,兼有为尊者讳、改朝换代、兵灾、天灾……结果,许多东西流传来流传去,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南辕北辙,近些年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马王堆帛书版 《道德经》的出世。

3

郭沫若所说:“欲论古人或研究古史,而不从事考据,或利用清儒成绩,是舍路而不由。” 梁启超则曰:“考证学直至今日还未曾破产,而且转到别个方面和各种社会科学会发生影响。”

无疑,明清考据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另一方面还涉及对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的清理和爬梳。考据学中人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卒读的典籍,大体可供阅读研究。这就使得今人在研究古代典籍时,会少走不少弯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正反两面。考据学亦然,有的个中大家不乏存在考一字而数万言的窠臼行径,为考而考,继而牵强附会。然而,凡事不辨不明,其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攘人之美”、反对抄袭的学术规范,必须要被后人肯定,要被看得见。

4

韩愈《石鼓歌》有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陋儒当然需要批判,然而,这并不是学术敷衍滥竽充数的理由。

何以因为反对陋儒之迂,却大开方便之门,应付了事,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学也罢,为文也罢,起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有吧,从这个角度来看,难道今人反不如古人?名利再惑人,或者说追逐是当下世态,在本质上,并没有问题,不过,需要放一个前提,那就是名符其实,当得起,醒得上。

招摇撞骗多了,早晚遇到鬼。网络时代以来,一众网红“专家”、“学者”们,看看他们犯下的低级错误,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连小学生、中学生都不会“中奖”,他们就言之凿凿道貌岸然的冲上去了,到最后声名扫地,为互联网事业提供了永恒的素材。

5

非国学独然,任何行业,任何专业,都是相同的问题。你讲革新,你来指摘,那你必须是业内真正的翘楚。外行给内行挑毛病,动辄指天骂地,你的资格从哪儿来的?配不配?回到业内真正的翘楚这个层次,治学,治学,哪那么容易,皓首穷经,悬梁锥股,没有个十几年几十年的浸淫,没有出类拔萃的天赋,要想有所建树,堪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伏下身子,夹起尾巴,路漫漫兮其修远兮,且来上下而求索。

流量给你的,热度给你的,如果应对不当,它们迟早会反噬,再从你的手里拿走更多,或置汝之不测之地。活生生的范例比比皆是。

两千字文结,回头通读,不觉汗涔涔然也。

来源:沧州刘海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