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阳光洒在一二九团新翻的田垄上,农资店老板王某与职工龙某并肩蹲在地头,指尖拂过嫩绿的棉苗——就在一个月前,这对邻居还因十万元春耕借款闹得不可开交。这场看似冰冷的借贷纠纷,在司法所的调解下,化作一堂带着泥土气息的法治实践课。

五月的阳光洒在一二九团新翻的田垄上,农资店老板王某与职工龙某并肩蹲在地头,指尖拂过嫩绿的棉苗——就在一个月前,这对邻居还因十万元春耕借款闹得不可开交。这场看似冰冷的借贷纠纷,在司法所的调解下,化作一堂带着泥土气息的法治实践课。
账本里的“火药味”:春耕资金链断裂引风波“农机补贴一到账立马还!”“现在拿不出钱,棉苗都喝不上水!”5月初的司法所门前,龙某攥着皱巴巴的欠条,王某举着手机里的转账记录,嗓门高得惊飞了树梢的麻雀。原来,龙某3月向王某借款34万元采购农资,承诺3日内还清,却因购置新的农机至春耕关键期仍欠10万元。眼看播种季一天天溜走,这对数十年的老邻居红了脸。调解室里的“破冰术”:民法典条文嫁接乡土智慧“《民法典》第675条写得清楚,借款人应按约定期限还款。”司法所调解员安娜把法律条文摊在桌上,却话锋一转:“但春耕不等人,咱们得找条活路!”她采用“背对背约谈+算细账”策略:对龙某,用逾期利息“滚雪球”的案例敲响法律警钟;对王某,则掰着指头算“农机补贴5月到账”的时间账。三场调解中,调解员既搬出“两人互借农具、照应家事”的情分,又画出“分两期还款保棉田不误农时”的路线图。田垄上的“握手言和”:法律播下信任的种子5月6日,龙某如约归还5万元:“先用着,钱紧不能耽误播种。”5月中旬,他顶着日头把5.1万元现金拍到王某手心:“对不住老大姐!”王某眼眶发热:“有难处早言语。”如今,棉田里的滴灌带汩汩流淌,法律条文像春水般浸润着矛盾。十万元心结解开时,法治早已播下信任的种子,静待秋实。(梁园)编辑:王 强 责编:李俊严 审核:柳 斌
来源:法治胡杨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