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人中毒!网红提拉米苏竟是“窜稀神器”?这几种地摊我劝你拉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19:24 3

摘要:"提拉米苏",这个意大利甜点的名字原意是"带我走",没想到在安徽亳州,它却真的"带走"了上百人的健康。近日,亳州一家路边摊售卖的网红提拉米苏引发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受害者建立的"提拉米苏中奖协商群"人数已超百人。这些年轻人追着小红书上的"仙女摊主"买下精致甜品,

"提拉米苏",这个意大利甜点的名字原意是"带我走",没想到在安徽亳州,它却真的"带走"了上百人的健康。近日,亳州一家路边摊售卖的网红提拉米苏引发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受害者建立的"提拉米苏中奖协商群"人数已超百人。这些年轻人追着小红书上的"仙女摊主"买下精致甜品,却换来了一场"窜稀"噩梦。为何看似精致的网红甜点会成为"毒药"?哪些路边摊食品正悄悄威胁着你的肠胃?

"如果有20日当天购买或吃了提拉米苏的尽快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这条紧急提醒在亳州一个微信群里刷屏,群名叫"提拉米苏中奖协商群",成员已超过百人。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事情要从5月20日说起。当天,不少年轻人在亳州天河广场附近的一个路边摊购买了网红提拉米苏。这家摊位生意火爆,小红书上有不少"种草"帖子,摊主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姐姐",提拉米苏看起来精致可爱,还有各种花式装饰,售价30元一盒,比正规蛋糕店还贵。

然而,美食背后却是一场健康灾难。当晚至次日,陆续有人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有人甚至形容为"窜稀神器"。更尴尬的是,有网友透露,有些情侣正在宾馆"情到浓时",突然一方食物中毒,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为什么提拉米苏会导致如此严重的集体中毒?提拉米苏是意大利经典甜点,其制作工艺的特殊性在于完全不需要加热或烘烤,是纯生食。正宗提拉米苏的做法是用生鸡蛋的蛋白打发后,和加入酒类与糖的蛋黄搅拌,形成糊状物。然后用内部多孔的手指饼干沾咖啡,排列组合后冷藏。一份约500克的提拉米苏通常需要4个生鸡蛋,而这些鸡蛋从头到尾都没有经过任何加热处理。

如果鸡蛋不新鲜,或者在制作途中时间过长、冷藏密封不严,甚至售卖时没有尽快被吃完,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正规甜品店从来不零售提拉米苏,而是仅接受预订,并且使用无菌鸡蛋,以降低风险。

而路边摊的提拉米苏存在多重风险叠加:为了降低成本,摊主大概率不会使用无菌鸡蛋;路边摊没有专业的冷藏设备,尤其在夏季高温下,细菌繁殖速度惊人;制作环境卫生条件堪忧,餐具消毒也无法保证。

这种网红提拉米苏摊位的商业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套路"。一位网友揭露:"这个商业模式最早是小仙女在某红薯上写日记,先晒几天自己手工制作提拉米苏的照片,然后安排朋友在评论区惊叹,再表示盛情难却开始售卖。全程有人帮助录像、直播,把自己和摊位打扮得粉嫩可爱。本质是用性别和外型来暗示食品的安全卫生不需要怀疑。"

"仙女的脚都比你嘴干净"——这是当有人质疑小红书上那些网红路边摊卫生问题时,常常会收到的回复。在社交媒体的滤镜下,那些粉嫩精致的甜品摊位仿佛自带消毒功能,让人忘记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

为什么这些路边摊甜品能如此轻易地俘获年轻人的心?背后是一整套精心设计的营销策略和社会心理学。在短视频和图片社交平台盛行的今天,食物不再只是用来填饱肚子,更是用来"打卡"和"晒图"的道具。那些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提拉米苏、慕斯蛋糕、水果捞,成为年轻人社交账号里的"流量密码"。一位90后消费者坦言:"买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吃不吃其实是次要的。"

这些摊位的经营者深谙"人设"的重要性,往往将自己包装成"小仙女"形象——年轻、漂亮、有情怀。她们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美食的过程,营造出一种"纯手工、有爱心"的氛围。这些摊位通常不固定营业时间和地点,往往通过社交媒体预告"今天下午两点在某地摆摊",制造出一种"限量版"的感觉。加上"断货"、"排队"等营销话术,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种"游击式"经营模式既规避了监管,又制造了稀缺感,让消费者产生"错过就没了"的焦虑。

更值得注意的是价格陷阱。亳州中毒事件中的提拉米苏售价30元一盒,比正规蛋糕店还贵。在某些夜市,一份水果捞甚至能卖到100元。这些价格与其成本完全不成比例,却因为"网红效应"被消费者接受。一位餐饮业内人士透露:"同样的原料,正规店铺因为有房租、人工、税费等成本,定价反而更低;而路边摊没有这些负担,却能卖出更高价格,利润惊人。"

与此同时,这些网红摊位在食品安全方面却存在严重隐患。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健康证、没有固定制作场所、没有冷链设备……这些基本的食品安全保障在"仙女经济"面前被完全忽视。

随着亳州提拉米苏中毒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美味的路边摊食品。在食品安全专家眼中,有些地摊美食即使看起来再诱人,也最好敬而远之。

冷加工甜品类是最危险的一类。提拉米苏只是其中的代表,还有慕斯蛋糕、芝士蛋糕、奶油布丁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制作过程中不经过高温杀菌,且含有大量易腐败的原料,如生鸡蛋、奶油、鲜奶等。正规甜品店的提拉米苏要么用无菌鸡蛋,要么用55~60度长时间保温鸡蛋,还要严格控制冷藏温度和保质期。而路边摊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尤其在夏季,一旦温度控制不当,细菌繁殖速度惊人。

很多网红甜品摊主并非专业出身,他们可能只是参加了短期培训班或者看了网上教程就开始售卖。一位网友爆料:"她招学徒2900一个(这个学徒学了一周),学完之后,在某个广场摆摊。"这种情况下,摊主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可能极为有限。

生食类也是高风险食品。这类食品包括寿司、生鱼片、水果捞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经过加热处理直接食用。寿司和生鱼片需要极为严格的原料筛选和保存条件。正规日料店的鱼类都经过严格的寄生虫检测和低温处理,而路边摊的"平价寿司"很难保证这些标准。一位医生警告:"生食海产品可能导致寄生虫病,这比单纯的食物中毒更危险,可能造成长期健康损害。"

水果捞看似健康,实际风险不小。一方面,切好的水果极易氧化变质;另一方面,很多摊位使用的并非新鲜水果。一位曾在水果店工作的网友透露:"基本都是比其他水果不新鲜的果子,才会拣出来做果切。"加上路边环境的污染和不当的储存条件,这些看似清新的水果可能已经成为细菌的温床。

长时间存放的凉拌类食品也要警惕。凉皮、凉面、凉拌河粉等食品,虽然制作过程可能经过煮熟,但在售卖过程中长时间暴露在外,且通常添加大量调料,这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这边卖凉皮、凉拌河粉的路边摊,都是仅卖上午,因为这类原料不耐放,过了中午就会变酸馊,也就是变质,不能吃了。"一位餐饮从业者表示。

无法确认来源的肉类制品也是风险高发区。这类食品包括卤味、泡椒凤爪、烤肠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原料来源不明,加工过程不透明。泡椒凤爪是典型代表。一位消费者质疑:"凤爪泡在那腌制的水里面,你都不知道那一盆是卖了好久了,多久没有换过?这种腌制的东西从口感上是吃不出来时间差的。"

路边摊美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完全拒绝似乎有些极端。那么,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尽量规避健康风险呢?

"路边摊还是不适合吃冷的食物。"这是几乎所有专家的共识。高温烹饪能杀死大部分细菌和病毒,大大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一位资深餐饮从业者建议:"路边摊如果非吃不可,只能选传统热食热饮,炸油条炸肉排胡辣汤小馄饨啥的都没事,这些路边摊经过高温,相对安全。"但即使是热食,也要注意几点:看食物是否完全煮熟,尤其是肉类;观察摊主是否现做现卖,避免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夏季尽量减少路边摊消费,因为高温环境下食材变质速度快。

路边摊美食是城市烟火气的一部分,完全拒绝似乎有些可惜。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美食享受与健康安全。一位资深美食博主总结道:"对于路边摊,我的原则是:热食可以,冷食谨慎;有执照的可以,无证经营的谨慎;能看到制作过程的可以,密闭加工的谨慎;传统工艺的可以,新奇网红的谨慎。"

最后,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认识到:食品安全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既不能因为一次事故就全盘否定路边摊文化,也不能因为"烟火气"就放弃基本的安全标准。在这个问题上,理性比情绪更重要,预防比治疗更有效。食品安全监管不是与小商贩为敌,而是保护所有人的健康权益。只有形成这样的共识,我们才能既享受城市的烟火气,又不必担心"提拉米苏"变成"窜稀神器"。#亳州提拉米苏#

来源:李将平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