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条“高速时速不超143km/h不会被处罚”的消息在司机圈里传得沸沸扬扬。不少车主疑惑:难道限速标准悄悄放宽了?真相究竟如何?5月24日,交警部门正式出面辟谣,揭开了谣言背后的真相。
最近,一条“高速时速不超143km/h不会被处罚”的消息在司机圈里传得沸沸扬扬。不少车主疑惑:难道限速标准悄悄放宽了?真相究竟如何?5月24日,交警部门正式出面辟谣,揭开了谣言背后的真相。
一、谣言源头:断章取义的“速度差理论”
网传说法称:“高速摄像头抓拍误差为10%+6km/h,限速120km/h的路段,实际开到143km/h才会被罚。”对此,交警明确表示:这是典型的谣言!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为120km/h,不同路段可能设置更低限速(如隧道、弯道限速80-100km/h)。超速处罚标准统一为:超过限速10%以内警告,超过10%以上依法处罚。
以限速120km/h为例,允许的误差范围通常为±5km/h(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即实际车速超过125km/h就可能被抓拍处罚,与网传的“143km/h”相差甚远。
二、谣言为何流传?车主的侥幸心理作祟
谣言的传播,反映出部分车主对限速规定的误解。交警分析,谣言可能源于以下误区:
- 混淆设备误差与法律允许范围:监控设备本身存在±3%的测速误差,但这是设备精度问题,不代表法律允许超速;
- 误读“超速10%以内不罚”:部分地区对轻微超速(如限速120km/h路段开到130km/h)采取警告处理,但这是执法弹性,并非法定免罚标准;
- 地域政策差异被夸大:个别省份对限速60km/h以下道路的轻微超速不予处罚,但高速路不在此列。
三、超速危害:每超速10%,事故风险增加30%
为什么高速限速要如此严格?一组数据令人警醒:
- 车速超过120km/h时,车辆制动距离增加50%,遇突发情况根本来不及反应;
- 时速140km/h发生爆胎,死亡率接近100%;
- 统计显示,超速是高速公路事故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疲劳驾驶),占比达17.3%。
“十次事故九次快”,交警提醒:高速行车务必遵守限速标志,尤其注意隧道、匝道等特殊路段的临时限速。
四、正确应对:如何避免超速处罚?
为避免误触限速红线,车主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善用导航预警:提前开启导航语音提醒,避开“断崖式限速”路段;
2. 注意区间测速:在区间测速路段,平均时速不超过限制即可,无需“前半段猛踩油门,后半段急刹车”;
3. 了解地方政策:部分省份对限速100km/h以下路段的轻微超速(如超速≤5km/h)不予处罚,可通过“交管12123”APP查询当地规定。
五、交警提醒:这些谣言别再信!
除了“143km/h不被罚”,高速行车领域还有这些常见谣言:
- 谣言1:“应急车道停满3分钟才会被拍”
真相:只要机动车未处于紧急情况,停在应急车道即属违法,与时间无关。
- 谣言2:“遮挡车牌首字母可避免抓拍”
真相:故意遮挡、污损号牌一次性记12分,别因小聪明吃大亏。
- 谣言3:“雨天高速限速自动放宽20%”
真相:雨天路滑更需降速,部分路段可能临时限速60-80km/h,需以现场标志为准。
结语:安全驾驶没有“侥幸时速”
高速限速的本质,是用法律底线守护生命安全。无论设备误差几何、政策是否弹性,“遵守限速”都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基本准则。下次开车上路,不妨把“宁慢三分,不抢一秒”记在心里——毕竟,没有什么比平安抵达更重要。
来源:热门汽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