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4日,察哈尔读书会第二十六期于北京察哈尔学会适园公馆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陈雪飞著作《无远弗届: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野》,围绕本书内容与结构、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在当下
2025年5月24日,察哈尔读书会第二十六期于北京察哈尔学会适园公馆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陈雪飞著作《无远弗届: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野》,围绕本书内容与结构、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在当下国际议题的适用性及范围等问题展开讨论。
读书会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主持,陈雪飞教授领读。观澜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徐晓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日韩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金仁仙,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讲师张禹、王丽娜,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阿拉伯语专业教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孙雷,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李亚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荣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谢心翔,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硕士研究生李雨格、董久源,及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本科生李格菲担任与谈人。
会议伊始,柯银斌研究员介绍了读书会的办会理念与初衷——始终遵循“三真”理念,强调要“读真书、真读书、出真知”,强调交流才能迸发真知灼见,为整体探讨奠定基调。
接下来,由领读人陈雪飞教授就其著作的核心内容展开提纲挈领地介绍。首先,她介绍了“无远弗届”这一书名的由来,表明国际政治社会学这一研究视角能够带领大家从宏观进入中观和微观层面,更加广泛地抵达国际议题的方方面面。其次,她梳理了国际政治社会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由来及主要代表学派,并提出了国际政治社会学最核心的问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是社会在国家中,国家在社会中,还是国家与社会相互嵌合?接下来,陈雪飞回顾了自己转向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心路历程,提出可以将多学科背景作为研究优势,形成新的跨学科思考。
对于本书核心内容,陈雪飞教授用第一章“超国家化对现代国家的挑战”引入。从韦伯的国家概念出发,讨论了“超国家化”对现代民族国家的领土、治理对象、合法性和国家理由等多个方面构成的挑战。并由此设立了四个分析框架:第一,治理的配置学,即靠什么理据去治理;第二,秩序的谱系学,即靠什么法则来维持秩序;第三:正当性的考古学,即如何确保正当性、如何获得政治认同;第四,主权的机制学,即主权享有哪些能力、通过什么方式行使能力。继而用这四个框架串联起整本书的结构。
总体介绍后,会议进入讨论环节。柯银斌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引领大家逐渐开启讨论。他从自身近期的研究方向出发,根据国际政治社会的核心问题,提出跨国公司与国家的关系是什么,由此引发参会者的思考。
谢心翔紧扣书中第一章的内容进行了批判性思考。首先,针对书中“正统性”“正当性”(legitimacy)的概念释义与内涵,他结合个人理解提出了疑问和见解。他认为概念界定的模糊可能带来差异化的理解,进而导致对威权体制和民主政体合法性的误判。其次,他基于福柯的治理术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对话,表达了对书中研究框架的疑惑——当研究者运用自由主义理论工具解构自由主义治理术时,其分析范式是否仍处于自由主义的认知框架之内。其三,对于书中第四章“通过医学的治理:知识权威与全球健康政治”的内容,他认为知识权威仍然是在传统的国家权威之下的,且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张禹明确肯定了将国际政治与社会学进行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尝试。他指出,在当下的学术研究语境中,这种融合并非要将复杂的研究对象强行还原至某一单一学科的理论基础或分析框架内,而是应当打破学科壁垒的束缚。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政治领域的诸多现象本就与社会结构、群体行为、文化观念等社会学核心议题紧密交织,若一味追求学科纯粹性,反而会割裂现实问题的整体性。因此,他强调研究需要更多聚焦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宏观话题讨论,这种研究取向既能够借助社会学的群体分析方法深化对国际政治现象的理解,又能通过国际政治的宏观视角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现实场域,从而在跨学科的对话中催生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成果。
王丽娜肯定了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借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以自身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国际援助的田野调查经历为例。在这一过程中,她深刻地发现国际援助往往使用西方体系下的评价标准,排除了当地本土的知识体系,导致评估标准与实际需求和援助效果错位的问题。由此引出一个核心问题,即对现有的学术理论而言,是否也同样在一味遵循西方的规范标准去讨论和评判,我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能够打破这种框架的限制。
董久源从书中提到的“医学政治化”这一具体切口入手,就新冠疫情中的美国行为提出问题。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影响下,社会医学化成为全球现象,同时带来医学领域的高度政治化,美国在疫情中既挑战医学权威,如诋毁 WHO,又深度依赖医学技术来加强疫苗的研发,这种矛盾的双重态度如何体现“医学政治化”的深层逻辑。
徐晓天结合跨学科研究的经验对本书的学术价值表示了称赞。他指出本书为理解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基础提供了框架,为破解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困境提供了新路径,并为国际政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帮助。对此,柯银斌也深以为然,认为国内学者应当就某一研究问题持续深挖,打造自己的学术品牌。
金仁仙表达了自己对书中第七章“女性主义与国际政治”的兴趣,希望有机会深入了解何为“个人的即国际的”。
张荣子以跨学科对话视角揭示了该书的范式革新意义。她指出,本书为看待国际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观察维度,为社会学领域学者提供了一个看待国际政治问题的借鉴视角。她讨论了对于国际政治分析可资借用的社会学理论。例如,涂尔干和韦伯的理论可以从理论来源路径上提供整体视角;戈夫曼的拟剧论和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可以提供微观层面上的洞察。在方法论上,可以从实证主义、理解主义和批判取向三种路径出发。但研究理论和方法论都只是研究工具,在研究之前需要先明确个人的立场。张荣子也提出她的疑惑:不同的国家治理体系对于相同个体的治理措施不一样,为什么个人问题会影响国家社会的运行基础。
李雨格重点关注第一章所提到的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国际问题正由“物的政治”向“事的政治”转变引发,导致非传统安全领域不断扩展,更多议题被安全化,但也引发权责主体模糊的问题。另外,她认为女性主义“个人的即国际的”能够提供方法论上的启示,有必要从个体经验出发,将具体的人的安全引入更具普遍性的国际议程中。但也提出如何在全球政治的“大”与个体生活、案例叙事、技术细节的“小”之间权衡的问题。
孙雷再次肯定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尝试,并指出这一方法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启示。
最后,陈雪飞教授感谢大家提出的疑问和思考,并对部分问题作出回应和解释,柯银斌研究员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高度评价了所有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再次赞扬了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外交学院董久源、李雨格/文,李格菲/图)
来源:察哈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