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片热热闹闹的祝贺与点赞中,在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的支持下,喜闻文友马青尘、冯俊龙合著的《晚清传奇朋友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事功与交际》刚刚出版,全书洋洋洒洒,共计四十万九千字,被天地出版社上架建议为传记·历史。
——浅析马青尘、冯俊龙的《明清传奇朋友圈》
温志航(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一 心灵契合 相互成就
在一片热热闹闹的祝贺与点赞中,在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的支持下,喜闻文友马青尘、冯俊龙合著的《晚清传奇朋友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事功与交际》刚刚出版,全书洋洋洒洒,共计四十万九千字,被天地出版社上架建议为传记·历史。
我是得到赠书的第一位读者,拿到赠书通宵达旦地阅读,感慨良多,提笔伸纸,写下这些感受。
撰写历史人物传记是一项既需要严谨研究又需要文学技巧的工作,既要保持真实性又要展现人物的生动性。详实的资料收集是关键。两位作者虽然无法收集人物的日记、信件、手稿、访谈、录音、档案等直接证据,却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博览群书,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反复查勘了《青史稿·曾国藩传》《青史稿·左宗棠传》《清史稿·李鸿章传》及大量的参考书目,交叉验证、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凡是涉及出现争议的地方都多方考证,按时间顺序梳理人物平生,突出关键节点,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来解剖人物的行为动机。他们懂得传记的焦点是写人物的某些方面的成就、精神、成长、社会影响,作品才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可读性,因而成功写下这本专著。
怀着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沉浸式感受作者给我们叙述的历史传奇,我打开了这本精装华美、砖头般厚实的奇书。
书的一开头就点明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多面性、复杂性,书的内容简介说:“在风云激荡的明清官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像永远开采不尽的神秘矿山,又像深不见底的滚滚江河,聚合了一个时代最剧烈的矛盾冲突,书写出一部天人交战的生存哲学。他们在风雨末世的纵横捭阖、人性博弈,他们在权力江湖的撕裂缠斗、合作奋争,即是一部曲径通幽的人心密码,又不乏静水深流的东方智慧。”“全书首次运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全新解读晚清三杰的心路历程,希望用古人智慧照亮今人,让读者在历史求索中寻找当代价值,从而在职场生存、人际管理、自我修行中获得一种海雨天风、明心见性的通透力量。”作者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交待创作初衷,在收集、挖掘、梳理历史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外向内的研究方法,将人物故事环环相扣,直捣读者心扉。让我们看到三个不同的历史人物“性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热情的力量”。(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文学知人,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反思是文学的核心价值,文学描写的是行动着的,并处于复杂社会关系的人。对国家而言,这种社会关系在历史的海浪中不断淘沙,最终形成民族的记忆、历史的教科书。“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本书把晚清三杰娓娓道来。既有史识、史鉴、史胆,也在历史叙述中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益,言之有趣。
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且是两个人共同完成,需要心灵契合、强强联手,才能够成功地勾画这三张性格怪异的面孔,为读者留下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偏执又涣散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剪影。
第一作者马青尘,本名王龙,四川射洪人,知名军旅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国运拐点——中西精英大对决》《山河命数》《远去的身影》,长篇军事题材纪实文学《迟到的勋章》《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笔部队”真相》,以及文艺评论集《壮丽的荒芜时代》等。作品在英国、日本、泰国、俄罗斯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译介和出版。曾获冰心散文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2020年度中国好书”、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和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近年来担任《从胜利走向胜利》《军人的荣耀》《我们这十年》等多部大型纪录片和电视剧撰稿及主创。
第二作者冯俊龙,四川西充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从事散文和文艺评论创作,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以及《同舟共进》《文史天地》《党史博采》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载。曾获四川报纸副刊奖、四川散文奖等奖项。
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是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共同的事业使两人一拍即合,开始让人舒服的一定是心心相印,后来让人成功的,一定是抱团取暖。在共同目标的感召下,他们心灵契合,相互成就,彼此温暖,成功写作!
这本书“由马青尘搭建框架,润色文本,冯俊龙负责具体创作,历经数载披沙拣金,多次增删批阅,力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幸福之花为勇士而开,十年寒窗苦读,十年披荆斩棘,十年磨一亮剑,今天他们终于向读者捧出这部系统对比研究晚清三杰的拓荒之作。从作者的自白中我们悟出这样一个真理:“友谊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别林斯基语)
二 历史比较研究学的成功尝试
两位作者博览群书,他们在认真学习、大胆借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比较文学分析方法,作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历史》专著中融合历史故事、民族志、地理考察和神话故事,呈现出多元化风格。再读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的《文心雕龙》,刘勰对文体也进行比较,在《明诗》《乐府》《诠赋》等篇目中,对不同文体的源流、功能与风格差异进行比较,类似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研究”。马青尘、冯俊龙心领神会,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和运用。
有比较才能够有鉴别,读大学中文系时,马列文论告诉我们什么是比较思维:它是在对两个事物或者对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中找到事物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的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对被比较对象的肯定或者否定,也可以是一个全新的结论。当然,被比较的客观对象之间应具有可比性。比较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它始终贯穿于思维过程中。俄国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平时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正是运用比较思维的结果。世界只有在差异之中才能够前进,而差异正是来自比较,才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比较思维有横比、纵比之分,横比是空间上的比较,纵比是时间上的比较。打开这本书,看到作者对三位晚清传奇人物进行的交际、性格、处事、人才、家事的比较分析,将人物进行横的、纵的分析,在他们各展其能、齐心协力的过程中,因为性格、观念、特长、能力的差异,他们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导致分中有合,合中有分。阅读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品味着历史的峥嵘岁月,最后作者得出科学的结论:“曾左李在维持大清王朝的统治上既有共同的目标也有各自的利益,因此他们之间既有合作更有斗争。总的来说,曾国藩的个人修为最高,这一点给后人的影响比李左要好,李因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过多,一直被人视为‘卖国贼’而饱受詬病;左虽然事功卓著,但因为性格耿介,和曾李等朝堂高官时有不睦。但左在收复新疆,守护台湾,与法国侵略者抗争的过程中,立下有目共睹的不世之功,所以相较于曾李二人,今天左宗棠在历史上获得更多正面评价。”从作者的自述中,我们发现全书始终寓于比较思维中,巧妙、独到的对比角度,无形中深化、升华着主题,给人启迪。
总的说来,这本书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剖析三人如何塑造权力人格、领导权威,如何对待下属、凝聚共识,如何通过自我磨砺、自我完善,最终达至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的人生境界。这本书堪称一部职场生存史,一部生活教科书。
三 这本书的历史智慧和当代启示
掩卷沉思,抚今追昔,从多个维度展开既有治国理政的智慧,也有人生哲理的启示,对当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危机应对与务实政策。
曾国藩的“师夷长技”实践:他在安庆内军戒所仿造西洋船炮,虽然未成功,却开创了“洋务运动”的先河。这提醒我们:面对技术差距,既不能像守旧派那样盲目排外,也不能像后期激进改革派那样全盘西化,而应该保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辩证思维。今天的改革开放国门大开,邓小平理论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前中美科技竞争中,华为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行的策略,正是这种务实精神的现代体现,我们要从中吸取借鉴古人有益的经验发扬光大!
李鸿章的“裱糊匠”困境是改革的败局,他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北洋水师本来是一个创举,却因体制束缚最终失败,其悲剧说明:局部修补无法解决系统性危机。他对今天的中国的启示是:中国改革开放从经济特区试点到全面深化改革,避免“裱糊式改革”,体现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结合。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现代映射:他抬棺西征时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与今天的“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内在逻辑延续性。他通过屯田戍边、修筑道路,如修筑兰州到哈密官道,实现持久自理,类似当代“基建加产业”的边疆开发模式。再来看看当下的中国,中巴经济走廊既保障能源安全,又强化地域战略支点,延续了历史智慧。
曾国藩的“幕府制度”创新:他的幕府聚集留学教育倡导者数学家华蘅芳等非科举人才,形成多元化智库,打破传统科举的单一评价体系。今天沿袭这一理念,深圳的“孔雀计划”打破学历职称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使之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与曾国藩的“衡才不拘资格”理念一脉相承,取得了伟大胜利。
李鸿章外交的教训值得深思:甲午海战前的《天津条约》对日本妥协,战后“以夷制夷”策略,联俄制日的失败,揭示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今天的当代可以借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搁置争论、共同开发”到“海礁建设、海警巡航”的策略转变,展现国力与外交手段的同步提升。
曾国藩的“拙诚哲学”体现出个人修养与领导力,他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看似笨拙,实际则是风险控制的典范。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底线思维”,让一些摇摇欲坠的企业起死回生,华为企业的生存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研究显示,坚持更重视风险,在日本的百年企业中往往更重视风险规避而非短期利润。
这些历史经验的核心在于:在变革时代,既要保持左宗棠维护新疆时的文明自信,又要像李鸿章派遣幼童留美,勇于突破巢臼的束缚。当前中国面临的芯片卡脖子、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更需要这种历史智慧,在传统与创新、开放与自由之间寻找动态平衡。正如曾国藩所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或许是最宝贵的遗产。
另外从家庭教育与个人修养来看,曾国藩的家书和家训记录了他与家人之间的往来信件,以及他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生活准则。这些内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人生智慧。李鸿章通过广泛阅读《智囊全集》,获得了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策略。这表明读书是获取知识、提升智慧的重要途径,对于当代人来说,持续学习和思考仍然是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晚清重臣的历史智慧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们的政治智慧、家庭教育理念、个人修养以及对读书的重视,都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通过研究这些历史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当下我们正处于新时代新征程,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国人应该按照古人的历史智慧,具体分析国情,借鉴和发扬其精髓,用强大的精神遗产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 祝贺与希望
我喜欢在全国各地旅游,足迹遍布中国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17年8月,我去了安徽与湖南,分别造访了晚清三位杰出人物的纪念馆,回忆这些参观,正好佐证作者的描写与论述,深刻感觉这本书的宽度和厚度。
作为传记文学,它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真实人物的生命故事,呈现超越个体的普遍人性、时代精神与文化深度,同时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审美的辩证统一。
笔者反复琢磨两位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考证的严谨性、叙事的创造性、真实的层次性上都颇下功夫,“在无数个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日子里”可以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鬚”,彰显历史的真实与文学张力的平衡。作者的隐形个人,在字里行间立体还原了三位晚清人杰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交际、性格、处事、人才、家事、心智、事功、权谋、声名等编目。全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掩卷沉思,深刻领悟,认真反思,真正的传记应当如陈寅恪所言“在历史中照见永恒,在个人中发现人类”,既需要学者般的史料功夫,又需要诗人般的洞察力,最终在时光长河中锚定那些照亮普通人性的生命坐标。这些创作要求作者具备历史学家的眼光、小说家的敏锐,以及哲学家的沉思,在三重境界的融合中抵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叙事高度,在谋篇布局、在人物塑造、在故事情节、在细节描写上狠下功夫,这可谓“高大上”的严格标准和要求,要做到以上这些,还需要两位作者努力再努力,更上一层楼!
以此共勉!
温志航个人简介
四川作家、记者,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祖籍重庆。出生于书香世家、知识分子干部家庭,系民主人士后代。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四川散文学会理事、四川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理事、四川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优秀人才。编辑职称,长期担任编辑、记者和报社的文化新闻部负责人,原华西都市报文化新闻部记者,后来正式调入成都职工大学(又名成都市总工会干部学校)。现任成都鑫芳华艺术团艺术顾问。
从21岁登上文坛后,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报刊杂志发表过各种体裁的作品共250多万字,出版36万字的散文集《星光景语——温志航散文选集》和51万字的长篇小说《打老虎 打苍蝇》,省内先后有《四川文艺》、《作家文汇》等八家报刊对拙作给予很好的评价。有作品收入《四川散文大观》等10余种专辑,并有作品走出国门。另有剧本在省内外发表,舞台剧被录制成磁带,在全国公开发行。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各种奖励34次。拙作曾经受到著名音乐家、歌曲《十五的月亮》的词作者石祥将军的高度赞扬。散文《漂流万泉河》近年来三次进入四川省语文高考试题。温志航还是“成都故事百家谈”的主讲嘉宾,曾讲述《成都的总府街》、《趣谈成都的曲艺名家》、《从巴蜀走向全国的艺术明星》、《川剧表演艺术家张光茹和电影表演艺术家冯喆的艺术人生》、《谐剧大师王永梭和他的弟子们》、《声乐大师郎毓秀教授》、《川剧名家周企何》、《成都著名街道的前世今生》等专题,深受蓉城新老听众的喜爱,《成都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及时作了宣传报道。
来源:五块石头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