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赶碳号至少在以前还从没看到过一家锂电上市企业,创立8年到现在,在任何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就这么一直亏损、从来没有盈利过。甚至,在过去6年中,任何一个中期业绩也都是亏损的。
赶碳号至少在以前还从没看到过一家锂电上市企业,创立8年到现在,在任何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就这么一直亏损、从来没有盈利过。甚至,在过去6年中,任何一个中期业绩也都是亏损的。
笔者的疑惑在于,如果这一家科创属性极强的企业,发生连年亏损倒也可以理解,因为一朝翻身也许就能创造奇迹。但是,这却是一家纯粹的制造企业,锂电池制造企业。所以,在过去8年的漫长岁月中,不管是在锂电池行业的高峰还是在低谷,不管是大年还是小年,这家公司年年亏,一直亏。
没错,这家企业就是锂电黑马——瑞浦兰钧。
或许是因为A股对于拟上市企业的盈利要求过于严格,再加上瑞浦兰钧常年背靠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过多,这家公司才不得不在2023年底选择赴港上市。但是,在香港IPO一把募集到的20多亿港币看上去很多,却不够瑞浦兰钧这两年亏的。不过不要紧,它有一个财大气粗、赌性极强的大股东。
但是,光有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在锂电池行业的市场格局、技术壁垒、客户渠道都已相对固化的今天,再通过价格战这样的草莽手段卷市场、抢份额,还能奏效吗?
01烧钱烧出来的行业第六
瑞浦兰钧年报披露,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385.39亿元,同比增长8.3%;净资产为103.22亿元,同比下降10.6%,营收177.96亿元,同比增长29.4%;归母净利亏损11.63亿元,年内全面亏损总额为13.52亿。
2023年,瑞浦兰钧亏损得更多,19.43亿。所以,董事长曹辉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净利润亏损大幅收窄“。进步很大,看来挺好!这其实是和自己相比。2023年赴港上市募集的20多港币,瑞浦兰钧实际上在2023年一把就亏光了都还不够。
来自瑞浦兰钧2024年年报
在规模与利润之间,瑞浦兰钧显然更看重出货量、市占率。
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进一步披露,去年共销售43.71GWh锂电池产品,较上一年增长124.4%,同时设计年产能达到了74GWh。由于其在2024年初时产能为62GWh,以此计算,瑞浦兰钧去年的产能利用率应该是高于59%的。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瑞浦兰钧非常在意公司的行业排名,为了给持续亏损的业绩寻找出亮点,瑞浦兰钧动足了心思。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这样披露: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4年我们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车量位居行业前六,市占率2.97%, 同比提升1.17%,份额增速在装车量排名前十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企业中位居前三。在动力细分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装车量排名第八,新能源商用车装车量排名第五;根据绿色重卡统计数据,2024年行业新能源重卡同比增长139.36%,我们作为配套电池企业,2024年下半年从第五迅速跃升至第三。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4年我们在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五,户用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居第二……”
2024年,瑞浦兰钧的动力电池装机量究竟是多少呢?公司引述的这个榜单来自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CABIA)。该联盟是工信部指导下的行业权威机构,其数据直接来源于车企和电池企业的上报。
从上表看,公司实际排名第8。但如果加一个定语“磷酸铁锂”,那排名就能再上升两位。因为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的三元锂电池装机量都超过了公司,因此如果在磷酸铁锂阵营中,就能排到第6位。
瑞浦兰钧硬是这样排也没问题,面子好看。但是在光伏行业,一般不会这样按技术路线来统计组件出货量排名,是多少就是多少。
当然,还有一家权威机构可供参考——SNE Research(韩国新能源市场研究机构)。该机构专注于锂电池及电动汽车市场研究,尤其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这张榜单上,已经找不到瑞浦兰钧的名字了。在强手如云的锂电行业,想要上榜,仍需要硬实力。
02项光达干锂电,起手有点晚
来自公司2024年年报
瑞浦兰钧,为了冲规模拼了,哪怕赔钱赚吆喝也在所不惜,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公司的毛利率上。就这个毛利率水平,光伏主材企业即使在如此艰难的世道中,不少巨亏的公司也能实现这样的毛利率。
来自主要锂电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
为什么同样在锂电行业,瑞浦兰钧的毛利率竟然和同行们差了一大截呢?如果长此以往,公司还能撑得住吗?
首先,入行有点晚,就必须以价换量。
客观说,瑞浦兰钧这种注重规模、放弃利润的打法,是一些新手进入一个行业、抢占市占率时所能采取的最直接的经营策略。但当下的锂电行业,其实早已经过了单纯卷价格的草莽时代。市场口碑、质量、技术、产业链的客户锚定等等,缺一不可。
瑞浦兰钧成立于2017 年,此时宁德时代(2011 年)、比亚迪(2008 年)已经形成强大的技术壁垒,亿纬锂能(2001年)、中创新航(2015年)等二线企业亦完成了首轮产能布局。在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3已经高达65%(宁德32%、比亚迪 23%、松下10%),留给新玩家的市场份额尚不足15%(数据来源:SNE)。
第二,刚好错失一轮技术迭代的机会。
除了价格战,实际上更能让新手胜出、弯道超车的,往往是差异化的技术路线,特别是在新能源行业。以光伏行业为例,就是为什么一大批企业去做HJT、BC的原因。技术上的颠覆,才是真的颠覆。
瑞浦兰钧恰恰错失了一轮锂电池的技术窗口期。2017-2020年,正是磷酸铁锂(LFP)技术迭代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正是在2020年实现量产。瑞浦能源的起手式,可能还按照镍矿思维来理解锂电池这个高端制造业,对于研发并不重视。举个例子,2020年瑞浦能源的研发投入仅7300万元。同一年,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高达20.7亿元,亿纬锂能也有8.5亿元。瑞浦这么一点研发投入就想搞锂电,基本不可能。后面公司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加大研发,但为时已晚,差距已经拉开。
03招揽特殊人才
没有技术怎么办?挖!
实际上,不只是瑞浦兰钧,在2017年前后,已经有众多企业都把触角伸向了有锂电黄埔军校之称的宁德时代。在当时,有一起技术泄密相关的案件很有名。
张五堂,硕士研究生,2014年-2016年任职宁德时代,负责氧化亚硅负极材料、N1拉线工艺等研发。
钟开富,博士研究生,同期任职宁德时代,参与方形电池芯片技术研发。
经查明,两人通过网易、QQ邮箱向竞争对手泄露3项核心技术(氧化亚硅工艺、N1 拉线技术、方形芯片技术),获利超50万元。2017年3月,张五堂获刑1年6个月缓刑2 年,罚金80万元;钟开富获刑8个月,罚金20 万元。
两人与项光达、青山系产生交集,是在重获自由以后。张五堂缓刑期至2019年3月,钟开富刑期至2017年11月。两人在2020年左右入职了青山集团旗下企业。
在2020年10月在上海的一次开工仪式上,张五堂、钟开富陪同老板青山实业董事局主席项光达出席,钟开富还代表上海兰钧新能源致辞。
不过,两人现在应该已经从瑞浦兰钧离职。
公开资料显示,张五堂自2020年12月任兰钧新能源董事兼总经理,2024年7月离任,今年1月不再担任上海兰钧董事、总经理。同样,2024年8月,钟开富不再担任嘉兴兰钧科技董事、经理。
有意思的是,就在两人在兰钧能源大展拳脚之时,2021年11月,宁德时代以侵害发明专利权为由,状告瑞浦能源有限公司(即瑞浦兰钧的前身)。后来,据传双方已经达成了和解。
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新手,进入一个有相当技术门槛、市场集中度已然很高的行业时,对于技术还是要有所敬畏的。同样,对于市场同样也要有所敬畏。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青山控股是全球最大的镍王,在2022年却在悄悄做空伦敦镍,手握20万吨的空单,远超企业套保实际需要,以致被摩根大通盯上。当时,若非国家有关方面出面,项光达能否全身而退,尚不可知。
做企业,做事业,信奉些什么,什么就是路径依赖、成功诀窍。了解一位企业家、一家企业的基因真的很重要。项光达的锂电池同行——曾毓群实际上也是一个赌性极重的人,其格言就是“赌性坚强”,但他们的两种赌肯定完全不同。老曾这种人应该不会赌上身家性命、拉上所有利益相关方,和华尔街之狼们去做对手盘玩期货,玩一把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凭运气赚到很多钱,但会凭能力还回去。
后 记
瑞浦兰钧的事情还有一箩筐:
比如在客户结构上,绑定了太多二三线品牌,而被迫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比如资产负债率为73.2%高过同行,去年的财务费用就有3.41个亿,比如关联交易,公司去年向青山集团关联方销售7.66 亿,采购3.39亿,这也削弱了公司市场化竞争力。
总之,这一场迟到者的价格战困局,突围路径仍然是模糊的。当锂电行业的竞争早已从 “技术蓝海” 转向 “成本红海”,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客户、技术构筑起强大壁垒之后,留给后来者的,或许就只有价格战一途了。
青山控股以及瑞浦兰钧也在努力做一些改变。2024年10月,据媒体报道,公司公告任命项光达女婿、年仅36岁的冯挺(FENG TING)出任公司总裁,负责制定和实施本集团战略规划,统筹管理日常运营事务。
右一为冯挺
年轻的新总裁金融与投资出身,在2015年至2020年就职于信达证券的资产管理部、投资银行部担任专案专员、经理,2021年至2023年就职于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负责市场管理与投资。2024年起,担任兰钧新能源和嘉兴兰钧科技的董事长。
来源:赶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