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云计算市场正经历一场无声的裂变。2024年天翼云营收达1139亿元,同比增长17.1%,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并超越阿里云成为中国云服务市场营收榜首。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战场中,互联网巨头与运营商云展开了殊死搏斗。
全球云计算市场正经历一场无声的裂变。2024年天翼云营收达1139亿元,同比增长17.1%,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并超越阿里云成为中国云服务市场营收榜首。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战场中,互联网巨头与运营商云展开了殊死搏斗。
政策红利曾为运营商云铺就黄金赛道。“东数西算”工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合规等政策导向,让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等运营商云迅速崛起。凭借“国家队”身份与云网融合的独特标签,天翼云一度被寄予厚望。2024 年,移动云、天翼云、联通云的收入增速分别为 20.4%、17.1%、34.5%,而在 2023 年,其对应增速为 66%、68%、42%,均大幅放缓。
然而,表面的风光难掩深层危机。在互联网云厂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与运营商同行(移动云、联通云)的双重夹击下,天翼云的市场份额增长更多依赖政策驱动的政企订单,而非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力。当政策红利逐渐消退,天翼云是否具备持续造血能力?其引以为傲的“云网融合”究竟是差异化利器,还是被过度包装的概念?
增速神话正在褪色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黄金十年正在谢幕,根据IDC《2024-2025中国公有云市场追踪报告》,行业增速从2021年的48%骤降至2024年的16%,2025年预计将进一步收缩至12%。曾经以“国家队”身份傲视政企市场的天翼云,正陷入增长动能断档的窘境。
若细究财务数据,天翼云的“失血”已从表象深入肌理。2024年全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仅为7.2%,远低于阿里云(15.8%)和华为云(13.5%),且超过60%的研发资金仍流向传统IaaS基础设施,而AI、云原生等高附加值领域投入不足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天翼云营业成本同比飙升28%,其中数据中心运维费用占比高达35%,暴露出重资产模式的效率困境。
从内部来看,虽然天翼云在智算规模上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其盈利模式尚未跑通。与阿里云在2024 财年经调整 EBITA 利润达 61.2 亿相比,天翼云在盈利能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竞争格局的剧变更令其腹背受敌。IDC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天翼云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17%跌至2024年的13.5%,首次被百度智能云(14.2%)超越,滑落至第五名。与此同时,字节跳动火山引擎以“AI+内容生态”组合拳在泛娱乐、零售领域斩获19%的垂直市场份额,华为云则通过“行业大模型+本地化服务”抢占制造、医疗高地。天翼云虽仍握有政务市场50%的份额,但这一“舒适区”正在被阿里云的“城市大脑3.0”、华为云的“政务智能体”逐步侵蚀。
当对手以生态开放和技术穿透力改写规则时,天翼云的护城河已显裂缝。
天翼云的进退维谷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生死时速”阶段,而天翼云的困境绝非偶然。IDC《2025年全球云计算趋势报告》指出,未来三年内,未能实现技术跃迁的云厂商将面临市场份额的加速流失。天翼云如今的增长颓势,实则是其战略惯性、技术短板与市场生态失衡的集中爆发。
其一:价格战升级与需求跃迁的双重绞杀
2024年,中国公有云市场掀起新一轮价格战。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降价35%,华为云推出“千企AI免费算力计划”,腾讯云则以“买三年送一年”的激进策略争夺中小企业客户。据Gartner测算,202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已从10.2%压缩至6.8%,但天翼云受制于央企盈利考核,难以跟随价格战步伐,导致其IaaS产品价格较市场均价高出18%。
其二:技术投入“头重脚轻”与生态封闭
技术路线的选择失误正在侵蚀天翼云的竞争力。2024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中68%仍投向传统IaaS层,而云原生、Serverless架构等前沿领域占比不足12%。相比之下,华为云将45%的研发预算用于AI与云原生技术,阿里云更是在2025年初宣布成立“AI优先实验室”,计划三年内投入500亿元攻坚大模型基础设施。这种技术投入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天翼云的产品矩阵停留在“资源型服务”层面。
其三:重资产模式的效率陷阱
天翼云的“机房依赖症”正成为利润黑洞。2024年,其自建数据中心数量突破100座,但平均资源利用率仅为58%,较行业均值低17个百分点。同期,阿里云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将利用率提升至82%,华为云则借助“东数西算”战略将西部数据中心运营成本压低40%。反观天翼云,其数据中心PUE(能源使用效率)高达1.6,远高于行业领先水平的1.3,仅电费成本一项就吞噬了全年营收的12%。
天翼云的生死博弈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战鼓愈擂愈响,而天翼云的未来却如同一场悬而未决的赌局。当政策红利退潮、价格战硝烟弥漫、技术迭代加速,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国家队”选手,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它究竟是能撕开一条血路,还是终将沦为巨头阴影下的“沉默陪跑者”?
但知易行难。当一家企业的血液中流淌着“资源变现”的惯性,当它的组织架构捆绑着“政企保姆”的角色,当它的考核体系追逐着“规模至上”的幻影,任何转型都将面临巨大的内部阻力。更残酷的是,市场不会给它喘息的时间;阿里云正以AI大模型重新定义云服务的边界,华为云以“深耕行业”不断蚕食政企腹地,腾讯云以生态粘性构筑用户壁垒。天翼云若不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塑自身,其所谓的“转型”,恐将沦为一场自欺欺人的行为艺术。
市场的判决书早已写下:没有技术灵魂的企业,终将被技术革命淘汰;没有生态活力的平台,终将被开发者抛弃;没有盈利能力的业务,终将被资本遗弃。天翼云的故事,或许会成为中国云计算史上最深刻的警示:政策红利可以造就一时的繁荣,但唯有市场的淬炼,才能锻造真正的王者。
来源:金融外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