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S·华韵 | 王岚、赵勤华教授团队五项研究集中亮相,聚焦肺动脉高压机制与诊疗前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6 02:27 2

摘要: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王岚、赵勤华教授团队有5项研究成果入选,涵盖肺动脉高压(PH)分型、全身血管异常表征、新型影像监测手段、合并肺实质病变人群特征分析及动物模型干预研究,展示了团队在肺血管疾病研究中的系统探索与原创突破。

“扬中华韵味,传专家洞见”

2025年5 月16 日~5月21 日,美国胸科学会(ATS

)年会于旧金山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肺部疾病、重症监护与睡眠医学领域的最高级别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吸引来自

70 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汇聚7000

余项研究成果,充分展现全球在肺血管疾病、肺纤维化、肺部感染及创新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本次ATS大会中,

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王岚、赵勤华教授团队有5项研究成果入选,涵盖肺动脉高压(PH)分型、全身血管异常表征、新型影像监测手段、合并肺实质病变人群特征分析及动物模型干预研究,展示了团队在肺血管疾病研究中的系统探索与原创突破。

赵勤华教授

PART.01

肺功能保留但弥散功能低下PH患者的表型分析

研究背景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中严重的肺弥散功能障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在更广泛的肺动脉高压(PH)队列中,肺功能保留而弥散功能下降(DLCO降低)人群的综合数据仍较为有限。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FVC > 60%、FEV1 > 60%、DLCO

研究结果

纳入患者中,34%为合并肺纤维化与肺气肿(CPFE)、22%为IPAH、15%为间质性肺疾病(ILD)、9%为肺静脉闭塞病(PVOD)、8%为结缔组织病(CTD)。总体五年生存率为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luster 1(n=81,占69%)为“肺实质型”,以CPFE和ILD为主,平均年龄69岁(±9),男性占89%,中位mPAP为39 mmHg,影像学表现包括肺气肿、间质纤维化与弥漫性磨玻璃影;Cluster 2(n=36,占31%)为“血管型”,以PVOD和CTD为主,平均年龄52岁(±19),女性占64%,中位mPAP为53 mmHg,78%存在小叶中心型GGO。IPAH患者在两类中分布均匀。

表: 肺功能保留而弥散功能下降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特点

图 不同类型PH患者的K-M生存曲线

研究结论

PH患者中DLCO显著下降但肺功能保留者为一异质性人群,预后较差。IPAH患者伴低DLCO时可呈现肺实质型与血管型双重特征,提示其潜在病理机制复杂。

PART.02

IPAH/HPAH患者巩膜血管异常的临床意义与遗传学机制

研究背景

日益增长的证据表明,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可能存在肺外系统血管功能异常,如眼部血管。但其在IPAH/HPAH中的患病率、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仍不明确。

研究方法

该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开展于2022至2024年,纳入IPAH或HPAH患者,均经右心导管检查确诊。研究收集了患者的临床特征、巩膜血管影像检查、血流动力学指标、HRCT影像以及基因检测结果。

研究方法与结果

共纳入131例患者,平均年龄38岁,女性占79.4%。其中31例(23.7%)存在巩膜血管扩张与迂曲。与巩膜血管正常者相比,异常者的肺血管阻力更高(14.7 vs. 10.9 Wood单位,p = 0.038),CT上血管周晕(45% vs. 24%,p = 0.04)及新生血管形成(55% vs. 28%,p = 0.006)更为显著。遗传检测显示巩膜血管异常者BMPR2突变比例显著更高(58.1% vs. 27%,p = 0.002)。多因素分析提示BMPR2突变是巩膜血管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OR = 2.93,p = 0.022)。

研究结论

IPAH/HPAH患者中,巩膜血管异常与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损伤和显著的CT影像特征相关,且与BMPR2突变存在关联,提示肺动脉高压的系统性血管病变可能由遗传机制介导。

PART.03

合并肺纤维化与肺气肿的PH患者具有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研究背景

CPFE是一种临床和影像学未被充分认知的综合征,常合并PH。然而,CPFE-PH是否具有区别于COPD-PH与IPF-PH的独特血流动力学与临床特征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注册队列研究,共纳入94例CPFE-PH患者,并将其与209例COPD-PH和39例IPF-PH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内容包括临床特征、肺功能、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生存数据。

研究方法与结果

CPFE-PH患者的中位mPAP为39.0 mmHg(IQR 33.0, 48.0),显著高于COPD-PH组(31.0 mmHg,IQR 26.0, 39.0,p5 Wood单位者比例在CPFE-PH中为74.5%,显著高于COPD-PH(42.1%)与IPF-PH(56.4%)。CPFE-PH组心指数与肺动脉顺应性更低,DLCO与mPAP及PVR呈显著相关。组织学检查显示肺小动脉严重重塑及血管瘤样病变。CPFE-PH患者的中位无移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32.1月与34.0月,均显著短于其他组(p

研究结论

CPFE-PH具有显著的血流动力学损害、肺动脉重塑程度更高及更差预后,提示其为Group 3 PH中独立且高风险的亚型。

PART.04

Daratumumab可预防单胺生物碱诱导的大鼠PAH模型

研究背景

PAH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最终导致右心衰竭与死亡。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与血管病变密切相关。靶向CD38的Daratumumab是一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单抗,其在PAH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通过皮下注射单胺生物碱(MCT, 60 mg/kg)诱导SD大鼠PAH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Daratumumab(25、50、100 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4周)进行预防性干预。通过右心导管、超声心动图、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评估其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方法与结果

与MCT模型组相比,50 mg/kg剂量的Daratumumab显著降低了mPAP与PVR,且不影响系统血压。超声评估显示右心室壁厚度减少,心输出量提升。组织学分析提示小动脉壁厚与中膜面积下降,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转录组显示ADCC降低,NAMPT表达减少。

研究结论

Daratumumab可显著改善MCT诱导的PAH模型的血流动力学与右心结构,提示靶向CD38的免疫干预策略可能成为PAH的新型治疗方向。

PART.05

新型二维电阻抗成像系统用于急性肺栓塞再灌注疗效的实时监测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型二维电阻抗成像(2D-EIT)系统在急性肺栓塞(PE)再灌注疗效实时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共纳入5例年龄18~75岁、适合导管抽吸治疗的急性PE患者,均接受CTPA与EIT检查,二者间隔不超过2小时。导管抽吸术于诊断后6小时内实施,术后2小时内再次行EIT评估。EIT信号基于搏动信号算法采集。

研究方法与结果

共纳入3男2女。所有患者均经CTPA确诊为分段以上肺动脉血栓,4例为右肺动脉主干,1例为左肺动脉主干。EIT图像所示通气/灌注不匹配区域与CTPA血栓位置吻合。术前后EIT图像显示灌注显著改善,患侧肺灌注比例从18.67%±14.04%升至42.61%±13.00%(P=0.001),后侧肺灌注比例从9.50%±7.98%升至24.44%±11.23%(P=0.019)。

图 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前后的 CTPA 和 2D-EIT 通气和灌注图像。通气和灌注信号分别用蓝色和红色表示,颜色亮度越高表示信号越强。白色箭头表示 EIT 和 CTPA 图像中灌注的充盈缺陷。

研究结论

2D-EIT灌注成像可实现对急性肺栓塞再灌注疗效的实时、有效评估,具有成为床旁监测工具的潜力。

专家简介

王岚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肺科医院循环科主任

上海“浦江人才”

美国奥尔巴尼医学院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肺血管病专业组成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心血管精准医学与罕见病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会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

主要从事肺动脉高压和肺栓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迄今发表SCI论著20余篇,包括高影响因子期刊AJRCCM、Radiology等;主持国自然、申康新三年、上自然等科研项目

赵勤华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肺循环科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肺血管病学组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与呼吸专业 委员

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通讯编委

长期从事肺血管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目前在肺血管病领域发表SCI论文21篇(第一/通讯),参编论著7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卫计委课题等

参考文献

1.Qinhua Zhao, Rui Zhang, Lan Wang, et al.

Phenotypic Analysis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Low Diffusion Capacity and Preserved Lung Function.

ATS 2025

2.

Qinhua Zhao, Rui Zhang, Lan Wang, et al

.

Episcleral Vascular Abnormalities in Idiopathic/hereditary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Genetic Implications

. ATS 2025

3.Mengyu He, Qinhua Zhao, Lan Wang, et al.

Distinct Hemodynamic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Combined Pulmonary Fibrosis and Emphysema

. ATS 2025

4.Huiting Li, Qinhua Zhao, Lan Wang, et al.

Novel Two-dimensional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System for Monitoring the Reperfusion Efficacy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 ATS 2025

5. Rui Zhang, Qinhua Zhao, Lan Wang, et al.

Daratumumab Prevents Monocrotaline-induc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Rats. ATS 2025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