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航天科学家石珵传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6 02:57 3

摘要:美国丹佛华侨界德高望重的航天科学家石珵博士,因病于2008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92岁。他于1916年10月30日出生,这一天,既是他的生日,又是他的忌辰。

书香门第

美国丹佛华侨界德高望重的航天科学家石珵博士,因病于2008年10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92岁。他于1916年10月30日出生,这一天,既是他的生日,又是他的忌辰。

石珵出生在湖南武冈县外祖父家大院鸿雪寄庐。他的祖籍是邵阳市新邵县陈家坊乡田里村。邵阳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城内桥梁颇多,蔚为壮观。邵阳在民国17年前称宝庆,后来因它位于邵水之北而改名邵阳。它地处湘西南,往南通两广,往西通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中的衡宝战役,就发生在宝庆与衡阳搭界之地。在这次战役中,解放军歼灭了桂系白崇禧的主力部队,为南下两广打开了大门。宝庆人杰地灵,出了讨袁名将蔡锷,还有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他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在国民党方面,文官出了尹仲容,武官出了廖耀湘。

石珵的老家陈家坊乡田里村,距邵阳城约50华里。陈家坊是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它三面有丘陵小山环抱,另一边是清澈的邵水缓缓流过,中间是一片广阔的稻田。田里村因全村人几乎都姓石,故又称田里石家。石珵就出生在此地的一个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

石珵的曾祖父石玉麒(1835-1888),字昭德,号康锡,当过曾国藩的幕僚,曾任浙江省新昌、鄞县、天台等县知县·温台、玉环直隶州的同知(清朝的直隶州即直辖州。相当府:同知相当副知府,五品),被朝廷封为奉政大夫。他的原配夫人岳氏生有五子二女。

长子石守谦(1858-1915),字文泉,即石珵的祖父,是清朝的太学士、历任江西省新昌、新建、清江、永新、新喻、乐平等县的护理,高安县知县,临江府知府。直隶州知州,被朝廷封为中大夫,赏赐华翎,加五品衔。

次子石守璞(1861-1913),经乡试考取湖南阳(今汉寿)县教谕(教师)兼龙池书院讲师.光绪32年捐买知县,后提升同知(副知府),宣统元年任安徽芜湖地方检察官。

三子夭折。

四子石守璜(1872-1904).清朝太学士.授翰林院待诏衔,任江西省后补典史官,加封蓝翎五品衔,著铸生诗存 一卷。

五子石守成(1873-1902).是石理的父亲石易安的五叔。其妻尹光昭是尹仲容的姑姑。据《石氏族谱》载:

元配尹氏,名光昭,系同邑流光岭赐进士出身刑部山西主事、前广西镇安府知府尹锡纶公之女。清光绪元年(1875)十月初七生,曾任邵阳县立爱莲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兼教员。

石玉麒的二女石淑灵(石珵的姑奶)嫁给尹锡纶的长子尹光勋,即尹仲容的父亲。

石守谦的原配夫人范氏,即石珵的祖母,是宝庆洪庙的进士藻奎公之女。她生有二子四女。长子石易安,字华甫,是石珵的父亲,1892年生于江西南昌。次子石念祖,字茂甫,1895年生于宝庆,1947年殁,葬陈家坊鲢鱼塘。石珵的母亲谢池春,号韵秋,是清朝户部员外谢输卿的长孙女,1888年农历正月十五生于湖南武冈县,她比丈夫大四岁,石易安喊她春姐。

1912年民国成立,清朝灭亡后,石珵的祖父石守谦带着三房妻妾从江西逃回邵阳陈家坊老家。石易安夫妻偕二岁的儿子石璜,离开江西后寄住在武冈岳父家。1916年10月30日,石珵呱呱坠地时,官僚家庭已破落,父母在外干革命和靠教书谋生,自己寄居外婆家,从小养成刻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性格。

尹石两家联姻

尹氏家族是邵阳市邵东县流光岭的名门望族。尹仲容的祖父尹锡纶是清朝的进士,曾任刑部山西省主事、广西镇安府知府。尹锡纶的长子尹光勋(尹仲容之父)在民国时期曾任江西鄱阳、南城等县知县和内政部参事。尹光勋的妻子石淑灵(尹仲容之母)是石珵的父亲石易安的姑姑,所以石易安是尹仲容的亲表哥,石珵称尹仲容为二表叔。由于尹、石两家都是宝庆的官宦家族,都在江西当官,故有过四次联姻。第一次联姻是尹光勋与石淑灵。第二次联姻是尹仲容的姑姑尹光昭与石易安的五叔石守成。第三次联姻是表兄妹结婚:石守成的长子石光绮与尹光勋的三女尹立群(尹仲容的三姐,石珵的三姨)。据《石氏族谱》称:

尹立群同邑流光岭江西南昌县知事尹光勋三女,光绪二十三年(1898)八月二十三日生。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历任江西南昌正蒙女校教务主任、县立小学校长,南京市立仙鹤小学校、邵阳县立爱莲师范学校教员。湖南电政管理局业务员。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正蒙女子学校是她母亲石淑灵创办的,而她后来去南京市仙鹤小学任教,可能是因为她父亲尹光勋在南京内政部工作。她解放后一直住在邵阳市.于1988年去世,享年91岁。她的丈夫石光绮(1897-1930)毕业于日本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历任长沙楚怡工业学校教员、邵阳电灯公司工程师。

尹仲容和石易安的父亲都在江西南昌县做过官,故两人的出生地都是南昌县。尹仲容于1903年4月16日出生于南昌县,石易安于1892年出生于南昌县,比尹大11岁。他俩都是早年从政,但所走的道路却截然不同。尹仲容一直在国民党政府工作。石易安年轻时是邵阳县共产党领导,后来一度倒向国民党。抗战爆发后隐居武冈教书,解放前夕,靠拢共产党反对国民党。1949年底至1951年秋,他担任武冈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副科长兼县立中学校长。在统战部授意下,他在"对台广播电台"发表《劝表弟尹仲容弃暗投明》的讲演。这时远在海峡对岸的尹仲容正担任台湾"生产事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任"经济部长",1958年任"美援运用委员会"副主任,对台湾经济贡献卓著,被誉为台湾经济发展之父。

尹光勋的四女儿尹蕴纬是尹仲容的四妹,石珵喊她四姨妈。她长得秀丽漂亮,端庄大方,又嫁回给田里石家的诗人石民。这是尹、石两家第四次联姻。据《石氏族谱》载:

尹蕴纬,号季欣,系邵东流光岭内政部参事尹光勋季女(四女)、光绪三十一年(1906)七月初六生,江西省立高中毕业,邵阳电报局文书兼妇女会干事,曾任中国航空公司会计、秘书。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后去台湾,一九六四年十月旅居美国纽约市,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殁葬美国纽约市州西郡公墓。

1930年尹蕴纬与石民从上海去南京结婚,因为她的父母、二哥尹仲容和三姐尹立群均在南京。

石民的父亲石静臣与石珵的祖父石守谦是共曾祖父的堂兄弟,按辈算,石民是石珵的远房堂叔。这本是远亲,而尹蕴纬嫁给石民后,石民成为石珵的四姨父。尹蕴纬于1961年7月移民美国纽约后,成为石珵在美国最亲近的长辈,彼此来往其笃。她于1992年逝世于纽约,享年86岁。

尹、石两家四次联姻,使这两大家族亲上加亲,两家的联系保持了一个多世纪,从中国到美国连续不断。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从宝庆走出去的石易安一家、石民与尹蕴纬等都聚集在上海。尹仲容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交通部电政司任职。他的父亲尹光勋也在南京政府内政部任参事。这些"宝庆人"来往密切,互相提携,受到新思潮的洗礼。石易安夫妇在这里干革命,石民在这里成为诗人,石珵兄弟在这里念大专,为以后成为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其中的长辈尹仲容和尹蕴纬是对石珵一生影响较大的人物。

百善孝为先

石珵出生在湖南邵阳市武冈县城内外婆家的大院鸿雪寄庐。武冈是湘西南资江之滨的文化古城,属宝庆管辖。它在西汉为都梁候国,明代朱元璋之子"岷王"在武冈封侯传位时,在城北兴建了一座势雄伟的皇城,城墙高大坚固,素有"东安狮子宝庆塔,武冈城墙甲天下"之说。进入皇城要穿过很长的城门洞。这城门叫做城门,门口的石碑上刻着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昔日金碧辉煌的皇宫已成为县政府。皇宫前的广场皇城坪,是举行重要集会和球赛的场所。皇城坪的北边,并排耸立着武冈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云山初级中学。石珵在云山中学念了三年初中,他每天从鸿雪寄庐步行上学,走过皇城门都要看一遍对联。这副对联深深地铭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特别是"百善孝为先"成了他做人的准则。

武冈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是十字路口的"四牌楼",它因四角均有两层楼的商号而得名。这里有通往东、南、西、北的四条主要街道,往东不远有一座高大雄伟的石造贞节牌坊,昂然挺立在石板路上。这是为附近一位终生不再嫁的贞节寡妇而建造的。这座石牌坊雄伟壮观、气宇轩昂,所以这条街就叫石牌坊。这条街上有武冈邮政局,富人的大院鳞次栉比。从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四牌楼"往东走过这座牌坊,"鸿雪寄庐"四个大字赫然映入你的眼帘。谢池春(石珵的母亲)的祖父谢输卿是清朝的户部员外。他在官运亨通之时,在乡下"托坪"买了60多亩良田,又在石牌坊兴建谢家大院。他祖籍宝庆,自比鸿毛飘雪寄居在此"茅庐"。他亲自题写的"鸿雪寄庐"四字,遒劲有力,吸引着过往行人。

鸿雪寄庐由前院、正院和后院三进组成。走进大宅门就是前院,前院与正院之间有一个篮球场大的铺着鹅卵石的"禾塘"。这是每年五谷丰登时,佃户送来租谷时用的晒谷坪。夏天,这里是石家的晒书坪,因为石易安珍藏的线装古书每年要晒一次才能防虫。禾塘东边有一棵硕大如伞的柚子树,西边是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每年仲秋,橙黄的柚子和殷红的石榴挂满枝头,煞是好看。出了后花园有一条蜿蜒东流的小河。河对岸是飞檐翘角的古庙﹣﹣水府庙。河的下游不远有一座石板砌的大桥﹣﹣化龙桥。桥边有一座雕梁画栋的观音庙。这里终日香烟缭绕,和尚诵经之声响不绝耳,前来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石珵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和富有民族风情的氛围中度过的。他在侨居美国的61年中,这里的小桥流水、飞檐翘的古庙、香烟缭绕的观音殿和鸿雪寄庐的草木春秋不时地闯进他的梦乡。

他越到暮年越怀念故乡。2000年秋,他率两个在美国生的侄子回武冈寻根.在昔日的石牌坊找到鸿雪寄庐旧址,前面两进房子已荡然无存。它已改建成商店和住宅。第三进也只留下后边的女佣房。这残留的破屋见证了人世的沧桑。他与侄子茅原和旭初在这里合影留念。他们沿着老屋后面的小河,朝东走到化龙桥。这里的观音庙比过去更雄伟壮观,香火更旺盛.前来烧香拜佛者熙熙攘攘,显示了改革开放后的宗教自由和佛教在中国的兴旺昌盛。庙里的和尚见到这几位来自美国的施主,格外虔诚地合掌欢迎说:"阿弥陀佛。"石珵在他们的盛情接待下慷慨解囊,捐献了一笔钱。

谢池春的父亲是清朝户部员外谢输卿的长子。他也出身书香门第,但他年轻时不求功名利禄,潜心钻研中医。果然.成功不负有心人,他成了武冈县最著名的中医。谢池春是他的长女·下有三个儿子。他的夫人(石珵的外婆)贤惠能干,持家有方,在亲戚邻里中有口皆碑。她活到90多岁才去世。

1912年民国建立后,石易安夫妻携长子石璜从江西迁居武冈鸿雪寄庐,住在前院的两间厢房里。他们在这里又添二子,共生3个儿子:长子石璜,字少华,小名福伢子(邵阳话"男孩"),1911年初生于江西新建县;二儿子于1914年生于武冈,小名禄伢子,夭折;三儿子石珵,字少莼,小名寿伢子,1916年生于武冈。在福、禄、寿三兄弟中,禄伢子夭折,说明石家与官禄无缘;寿伢子名副其实,活到92岁;福伢子命运坎坷,被打成"右派",22年才平反。但他还是有福之人,他的弟弟石珵22年如一日地从美国寄钱供养他的全家。

谢池春的外表和内心酷似她的母亲:长得高大漂亮、端庄脱俗、善良能干,关心家里的每一个人。她比母亲更胜一筹的是思想倾向新派。当她的三个弟媳还在裹三寸金莲时,她早已放开脚像男人一样走路了。她年轻时和丈夫石易安参加了共产党,为了干革命,她有了两个儿子就节育。她晚年说:"我年轻时为什么只生三个儿子?我不是不能生,我为了干革命而不生。"的确,他俩为了干党的地下工作,浪迹天涯,把两个儿子留在鸿雪寄庐,由外婆抚养。

幼年的石珵在外婆家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三舅在鸿雪寄庐后院的厅堂里办私塾。他从5岁起就在那里学认字,念《三字经》,背诵《颜氏家训》等。他念初小时,母亲正在邵阳县立爱莲女子师范学校教书,他作为男生也破格在爱莲女子小学念书。他母亲熟知历史典故,从小就给他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和"映雪"等。她还对他讲过欧洲斯巴达人强悍尚武的民族精神。这对他年轻时投身陆军机械化学校和军事科研有强烈的影响。

我也是"红小鬼"

20世纪20年代初,石珵的父亲石易安在长沙湖南政法专科学校经济科就读。他爱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以及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的小说和诗歌。这些作品使他痛恨帝国主义,同情工农大众。满怀救国救民之心的他,在学校参加了共产党。

石易安从政法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郭亮的领导下从事工人运动。1928年郭亮参加南昌起义后,不幸被国民党杀害。解放后长沙有关部门编写《郭亮烈士传》,石易安为此书提供了大量素材。1923年他去安源煤矿发动工人罢工。我在1958年大学毕业后去开滦煤矿井下劳动锻炼,回到家里谈起下矿井的有趣情景时,他说:"我在1923年去安源煤矿发动工人闹革命,曾经坐罐笼下到矿井。那时矿工光着膀子挖煤,背着煤筐在巷道里爬行,真是牛马都不如。"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所向披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年代。这时组织上派石易安回邵阳展共产党组织,并参加国民党。担任邵阳县共产党县委负责人。

石珵的母亲谢池春早年在邵阳县立爱莲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当教员。该校在邵阳城东的爱莲书院里.因书院内有一莲花池而得名。她在大革命初期参加共产党.改名谢可.担任邵阳女界联合会主任,领导妇女争取平等和解放。1926年夏.她曾在新田铺组建农民协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班,是当时妇女界的风云人物。

大革命年代,石珵正在武冈云山小学读高小。云山小学位于鸿雪寄庐后花园附近的文庙内。那是一座飞檐翘角的宫殿式建筑,庙内雕梁画栋,红木屋柱双手难以抱住。庙外古树参天,松柏苍翠。庙前台阶中央是龙凤呈祥的石雕,两侧石狮昂首仰视。这是武冈城内最吸引人的名胜古迹。现在这飞檐红墙的祭祀大殿已成为云山小学礼堂。庙前花园内有两棵高大如伞的银杏树·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清晨,石珵走出后门,沿着垂柳夹岸的小河溯流而上,走过一座桥就到了学校。在那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岁月,这所小学是儿童团的大本营。年仅11岁的石珵,在父母参加革命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儿童团。他在晚年曾多次对我们晚辈谈起当年参加儿童团的情景:"我们举着红旗上街游行,高喊"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齐唱'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革命歌曲。这支歌曲是用'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的儿童歌曲调配成的。我们上街欢迎北伐军进城,还站岗放哨,参加打倒土豪劣绅的活动。"1980年石珵回国参加天津﹣北洋大学校庆。他多次对校友说:"我在湖南念高小时,正赶上大革命,参加了儿童团,我也是'红小鬼'。"

来美国后,他在美国出生的儿子德方好奇地问我:"我父亲说他小时候参加过 Red Guard(红卫兵)?"我笑着说:"那时候不叫红卫兵,叫儿童团,相当于美国的Boy Scourts(童子军)。那时的儿童团听共产党的话闹革命,不像"文革"中的红卫兵那样搞破坏。"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共政变。湖南军阀许克祥于7月21日发动"马日事变"(因这天的电报密码为"马日")搜捕杀害共产党人。石易安逃到老家陈家坊,国民党派一排军人去抓他。他又逃到江西,躲在国军师长吴文斗的师部当参谋长。吴是石易安的老友,当他接到蒋介石签发的通缉令中有石易安的名字,便发给他路费,让他逃走。

谢池春逃到武冈老家。深夜,她穿上父亲的长袍马褂化装成医生,坐上父亲的大轿出了城门,逃到江西和石易安一起做地下工作。他俩化装成商人,每天晚上用密写纸传递情报。他们用米汤写字,寄给同志后,涂上碘酒就显出字来。

石易安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秘书。当时党中央在上海,许多重要文件都由他们夫妻俩转送井冈山苏区。解放后,他说:"我当时想,我父亲石守谦在江西许多地方当过官,如果在这里被捕杀了头,会被世人讥笑说:石守谦出报应。所以我要求组织上派我去上海。征得领导同意后,我和你奶奶从九江坐轮船经汉口来到上海,在周恩来领导的地下党组织工作。"他还对我谈过周恩来机智斗特务的故事:"有一次,一名特务跟踪周恩来,他发觉后,突然反身对着特务装作掏出手枪的样子。特务被吓得赶快逃走。"

他俩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石易安的四表妹尹蕴纬和丈夫石民也在上海。他们两家过从甚密。石易安将自己地下党员的身份告诉了尹蕴纬。而她无意中透露给了另一位朋友,导致石易安于1931年在法租界被捕,关押在上海公共租界监狱﹣﹣提篮桥监狱。

提篮桥监狱,又名上海公共租界监狱,最早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1901年(清光绪27年),1903年启用。初建时,主要有两幢4层楼的监楼,囚室480间,占地10亩左右。1917-1935年间进行扩建后,占地60.4亩,拥有10幢4至6层监楼,近4000间囚室,号称"远东第一监狱"。建狱初期,主要由英国人统治,看守多是印度人。1930年后始用中国人。该监狱建筑精良、规模宏大、收押犯人多达几千人,曾关押过民主革命家章太炎、邹容(1905年暴死狱中)和中共领导人任弼时、张爱萍、曹获秋等。抗战胜利后,大汉奸汪精卫之妻陈璧君从苏州监狱押解至此地。

石易安被捕后,谢池春急流勇退.自动脱党。她想在上海找个工作,营救石易安出狱。当时在上海找工作非常困难。自1927年蒋介石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后,许多人家破人亡,流落街头,失业人数猛增。大学毕业生拉黄包车、女知识青年当舞女者的大有人在。当时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耸立着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其中以先施公司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1931年,谢池春看到先施公司的缝纫部贴出招聘裁缝的广告。她去应征,被女式服装部录用。这里是上海著名的时装设计中心。她在爱莲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喜欢裁剪衣服,特别爱缝女式旗袍。当时上海滩掀起了一阵旗袍热.心灵手巧的她.设计和裁剪的旗袍款式新颖、做工精细,女士们穿上显得玲珑剔透.格外漂亮。她成了很受顾客欢迎的员工。

谢池春在先施公司工作只是权宜之计。她想找一份知识分子的工作。她当了一年多裁缝后,从报纸上得知。安徽寿州省立第六职业学校要聘请一名缝纫教师。她写信去联系后.于1932年初,只身前往面试,被录用。作为师范毕业的教师,她口才好,有组织能力,很快就被提拔为缝纫科主任。她从此离开了政治漩涡,在这里执教,直到抗战爆发后才回到武冈中学教书。

千里迢迢寻父母

大革命失败后,父母逃亡,石珵住在外婆家,得到长辈们的悉心照顾。他小学毕业后考上武冈私立云山初级中学。云山是武冈南边距城5公里的一座风景秀丽的陡峭高山,海拔1372米。它是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山顶的寺庙闻名遐迩,上山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这里风景旖旎,自然景观繁多,有两华耸翠、一瀑飞涛、仙桥横汉、杏坞藏春等十景。云山中学虽然位于城内皇城坪,但他每年都要和同学们去云山远足爬山。云山中学的三年,在他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2000年他和儿子回武冈寻根,来到母校武冈三中(原云山中学)参观。这里耸立着四层高的教学大楼,千多名天真活泼的学生热烈地欢迎他。83岁的他,精神矍铄,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2005年在庆祝他九十华诞那天,他还唱起云山中学的校歌。

石珵的哥哥石璜在父母逃走后,遭到厄运。他当时正在邵阳循程中学读高中,国民党抓不到他父母,就将他逮捕人狱作人质。他在狱中向一位共产党员努力学习英文,这对他后来选择英文作为终身职业有一定影响。他被释放后去长沙找父母未果。姑父唐梅村因儿子唐麟参加共青团逃亡后,也从邵阳逃到长沙。石璜求助于姑父,唐梅村说:"现在你父母不知流落何方。我们也爱莫能助。长沙警察学校正在招生,免学费,还有饭吃。你去试试看。"石璜考进警校后,因天天吃糙米饭而得了胃病长期不愈。他毕业后被分配在长沙警察局当警长。那时正是寒冬腊月,深更半夜要冒着凛冽的寒风上街巡逻站岗。从小过惯富裕生活的他,干了两个月便开了小差,回到武冈外婆家。

石珵比石璜小5岁,两人都是高高的个儿,相貌也相似。人们说他俩像一对打锣槌。然而他们的性格却迥然不同。石珵憨厚老实,刻苦耐劳。石璜则调皮捣蛋.能说会道。石珵在晚年对我说:"我在武冈初中毕业后,有个书店招学徒工。我去应征,老板误以为我是石璜,说:你是石璜,我不要。我说:我不是石璜,是石珵。'于是老板就要了我。"

1931年夏,石珵从云山初级中学毕业。他和石璜兄弟俩打听到母亲已在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工作,父亲还关在监狱里。他俩决定去上海找母亲,到监狱探望父亲。外婆给他俩盘缠,开始了千里迢迢寻父母的征途。他俩从武冈坐船,沿资江顺流而下到邵阳,因资江不通往长沙.他们只能步行到长沙.在姑父唐梅村家住了两天,然后坐小驳船沿湘江直达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再汇入长江到达汉口。他俩在汉口登岸,走在繁华的租界区,那些高楼大厦上悬挂着米字旗、太阳旗和星条旗,外国小轿车在街上横冲直撞。石珵想起在大革命时期高喊的"打倒列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成了空话。他俩在汉口的一家小旅馆住了一晚,翌日乘轮船顺长江而下,一天后才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母亲已接到他们的电报,按时在码头接他们。她见到阔别四年的两个儿子已成长为英俊少年,恍如隔世。他俩见到逃亡四年的慈母依然健在,如在做梦中。这时,久别重逢的亲人都热泪盈眶,紧紧拥抱。母子三人总算团聚了,但父亲还在坐牢。他们商量好第二天去提篮桥监狱探望父亲。

提篮桥区位于虹口区的东南部。相传清嘉庆年间,这里有一座木桥,附近有爿竹器店,专营提篮,故人们称这地区为提篮桥。监狱坐落在虹口区华德路117号(今长阳路147号)。监狱周围有5米多高的围墙。监内有审讯室、室内刑场和室外刑场等设施。监狱对犯人公开虐待,使用肉刑、体罚,生活条件极差。母子三人乘有轨电车来到监狱,经过登记盘查,好不容易才见到石易安。

这次探监在石珵心中留下的创伤是终生难忘的。2005年夏,89岁的他偕夫人黎之楣重返上海,与侄子石茅原和侄孙石正锋团聚时谈起上海的提篮桥,他激动地说:"1931年夏天,我们兄弟俩刚到上海,就和母亲去提篮桥监狱探望父亲。他在监里受尽折磨,被打得鼻青脸肿,瘦得不像人,我几乎不认识他了,我们俩抱头痛哭起来……"

石易安于1931年夏由谢池春花钱保释出狱后,在上海靠写稿、为书店做校对谋生。当时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他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被国民党一时的强大所迷惑,加入了国民党。他于1932年秋来到安徽寿州与谢池春团聚,认识了寿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席楚霖。席是湖南东安人,因尹仲容的二姐嫁给东安席家,石易安与席楚霖也能攀上瓜藤亲。当时,石易安为了供两个儿子在上海念书,急需找一份工作。于是,他在席楚霖手下谋得秘书科科长一职。1938年8月,席楚霖调任长沙市市长,带石易安去任秘书。同年底长沙大火后,石易安去辰溪汉阳兵工厂任少校课长,然后一直隐居武冈,在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洞庭中学教高中国文。谢池春在县立中学任女生指导兼历史教员,石璜在云山中学教英文。石家成为著名的教师之家。

[选自石德明著:《解密:航天科学家石珵传(1916-2008)》,上海三联书店 2014 年版。作者系石珵侄子,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工作多年。晚年奋力笔耕,记录老一辈学者爱国、奋斗的人生足迹。]

来源:石文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