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硕士儿子,27岁辞掉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打算去送外卖 ”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6 05:26 5

摘要:1992年,我和老伴儿住进了单位分的两居室,红砖楼房,进门是狭小的过道,贴着褪色的花墙纸,客厅里摆着个大立柜,是我们结婚时买的老家具。

"爸,我想辞职。"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儿子坐在我对面,神情坚定地说,"我想去送外卖。"

我手中的茶杯重重地磕在桌面上,茶水溅了出来,烫得我手背一阵刺痛,仿佛心里那股火一样烧得慌。

二十七岁的硕士生,放着铁饭碗不要,要去送外卖?这孩子是被哪股风刮了脑袋?

老旧的座钟"嘀嗒嘀嗒"响着,墙上那张全家福里,小军穿着学士服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1992年,我和老伴儿住进了单位分的两居室,红砖楼房,进门是狭小的过道,贴着褪色的花墙纸,客厅里摆着个大立柜,是我们结婚时买的老家具。

那个年代,全国上下都在讨论改革开放,报纸上铺天盖地是"下海"的消息,不少人辞了工作跑去南方做生意,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血本无归。

我们楼下的老刘就是个典型,原本在机械厂当技术员,听说深圳发财的机会多,收拾铺盖卷就走了,结果半年后灰头土脸地回来,连厂里的工作都保不住了。

我和老伴都是老实巴交的人,只盼着把儿子小军抚养长大,让他好好读书,将来有份稳定工作。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挂在我嘴边的一句话。

小军从小学习就好,那会儿我们家虽然条件不宽裕,但舍得给他买书,客厅角落堆满了《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之类的读物。

周末的时候,小区里的孩子都在楼下疯跑,踢毽子、打弹珠,小军却经常趴在桌子上看书,额头上都是汗珠。

他考上了重点高中,又考上了省重点大学,那天接到录取通知书,我和老伴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特意去市场买了条鲤鱼,炖了一锅鱼汤给他补脑子。

硕士毕业后,通过层层选拔,他进了国企,成了我们小区第一个进大单位的大学生,吃上了"公家饭"。

那天接到他录取通知时,我和老伴都哭了,老伴攒了一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两条上好的中华烟,我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去,脸上笑得像开了花一样。

"李师傅,恭喜啊,儿子有出息了,以后有享不完的福喽!"隔壁王大妈拉着我的手,羡慕得不得了。

"瞧你说的,孩子有个好工作,我们也就安心了。"我嘴上谦虚,心里却美滋滋的。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困难时期的艰苦,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变,但骨子里还是那种求稳的思想——有个"铁饭碗",才能安身立命。

"小军,这么好的工作,你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我放下茶杯,皱着眉头质问。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斜射进来,照在小军的脸上,他的轮廓比我年轻时更加分明,眼神也更为坚定。

"爸,我在那个单位待不下去了,"小军揉了揉太阳穴,露出疲惫的神色,"每天就是复制粘贴文件,参加毫无意义的会议,走廊里的人都是一张张麻木的脸。"

"单位里人情世故多,领导安排什么做什么,没有一点创造性,"他继续说道,声音低沉但坚定,"我感觉我的生命在那种环境里一天天消耗掉。"

"可那是铁饭碗啊!"我提高了声音,茶几上的杯子都跟着震了震,"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

我想起了自己当年,从农村回城后,好不容易通过关系进了国营厂子,多少人羡慕得眼红。

"爸,铁饭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小军眼神诚恳地看着我,"现在的国企也在改革,说不定哪天就会裁员。"

他这句话戳中了我的痛处,当年下岗潮席卷全国的时候,多少人以为吃上了"公家饭"就万事大吉,结果却被无情地扫地出门。

"再说了,我不想过那种生活,"小军的眼神很坚定,仿佛看到了远方,"我想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有创造性的事情。"

"送外卖就有意思了?"我不禁讥讽道,语气中带着浓浓的不屑,"那些骑着电动车的,风里来雨里去,多寒碜啊!"

"你知道那些送外卖的小伙子多辛苦吗?风吹日晒的,冬天冻得手指僵硬,夏天热得满身大汗,遇到暴雨还得冒雨送餐,"我继续说道,语气愈发激动,"你那一身文凭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看到小军脸上闪过一丝受伤的表情。

老伴从厨房走出来,手里端着刚炒好的青椒土豆丝,飘着香气,听到我们的对话,也皱起了眉头。

"小军,你是不是在单位受什么委屈了?"老伴放下菜盘子,关切地问,她总是比我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是不是工资太低?领导不赏识?还是跟同事处不来?"老伴追问着,眼神中充满了担忧,"有什么困难,咱们一家人商量着解决,可别做傻事啊。"

"不是委屈,妈,"小军摇摇头,眼神坚定而平静,"是我不喜欢那种生活,不想一眼就能看到自己三十年后的样子。"

"我每天坐在办公室,看着电脑上的数据,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他的语气中带着疲惫和无奈,"下班回家,除了刷手机,看电视剧,什么都不想做。"

"你看你,一天到晚只知道工作,连个对象都没找,"老伴心疼地摸了摸小军的头,就像他小时候那样,"是不是工作太忙了?"

"不是工作忙,是没意思,"小军苦笑一声,"我认识的姑娘,也都是单位里的,大家聊的都是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我感觉特别空虚。"

"可你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学,考上的研究生..."我的声音有些哽咽,眼前浮现出当年小军挑灯夜读的场景,我每天给他熬姜汤驱寒,老伴给他做夜宵补充能量。

想到这里,我鼻子一酸,十几年的辛苦供养,难道就为了让他去送外卖?

"爸,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小军看着我的眼睛说,眼神真诚而坚定,"正是因为我受过高等教育,我才有能力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饭桌上,老伴不停地给小军夹菜,那青椒土豆丝是他从小最爱吃的,炒得又脆又香。

"慢点吃,别噎着,"老伴轻声说,眼睛不时偷瞄我的脸色,"有什么事好好说,你爸就是心疼你。"

我低头扒着饭,心里乱糟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我们那个年代,能有份稳定工作是多么难得啊!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天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去上班,从来不敢迟到一分钟。

工资虽然不高,但福利好啊,单位分房子,看病有医保,每年还有过节费,多少人眼红啊!

我们这一辈子为了生计奔波,从来没想过"喜欢不喜欢"这样的问题,能吃饱穿暖就已经很知足了。

"你们先吃饭吧,"老伴见气氛僵持,赶紧打圆场,"边吃边聊,有什么说不开的?"

饭桌上,小军告诉我们,他已经考察了很久,互联网时代变化太快,外卖行业蓬勃发展,但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他想先从送外卖开始,了解行业痛点,然后再开发自己的平台。

"我已经研究过了,现在的送餐系统还不够完善,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很多特殊需求得不到满足,"小军眼睛亮亮的,像是找到了宝藏,"我想开发一个更人性化的系统。"

"你想得倒是挺美,"我冷笑一声,夹了块红烧肉塞进嘴里,"你以为创业那么容易?"

"现在创业的人多了去了,多少人创业失败,倾家荡产?报纸上天天登这种新闻,"我继续说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屑,"你有什么过人之处?"

"我知道风险很大,爸,"小军认真地说,眼神坦率而诚恳,"但我已经做了详细的规划,我有足够的积蓄支撑我一年的生活,如果一年后没有进展,我会重新找工作。"

"一年?"我放下筷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年能干成什么大事?"

"至少可以验证我的想法是否可行,"小军胸有成竹地说,"我不想等到四十岁才发现自己走错了路,那时候想改变就真的来不及了。"

这句话让我沉默了,想起了自己当年。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老旧的弹簧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

老伴轻轻拍着我的背,就像当年哄小军入睡时那样,说:"老头子,你别太担心了,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极了我杂乱的思绪。

"可他要去送外卖啊!那多辛苦!"我叹了口气,想到儿子风吹日晒的样子,心里一阵绞痛。

"辛苦能怕吗?咱们这辈子还少辛苦吗?"老伴笑道,声音温柔而坚定,"你当年下乡的时候,不也是披星戴月地干活儿吗?"

我想起了自己知青时代,在农村的那些日子,住的是泥草房,睡的是土炕,冬天冻得手脚都裂了口子,还得坚持下地干活。

"再说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总比无所事事强,"老伴继续说道,"你看现在多少年轻人,啃老的,游手好闲的,小军好歹有追求,有干劲儿。"

我翻了个身,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处霉斑,那是去年屋顶漏水留下的痕迹。

"可是..."我欲言又止,心里还是放不下。

"你记得咱们刚结婚那会儿,你想去学修钟表吗?"老伴突然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追忆。

我一愣,心头涌上一股久违的感觉。

那是1980年,我刚从农村回城,心里憋着一口气,想学门手艺,闯出一番天地。

当时街上的钟表店生意特别好,人们排队等着修表,我看着那些师傅灵巧的手指,心里羡慕得很。

我爸非让我去他的工厂当工人,说那有编制,是铁饭碗,将来有退休金。

我不敢违抗,就放弃了学修钟表的想法,老老实实地进了厂子,一干就是二十年。

"你那时候多遗憾啊,"老伴轻声说,手轻轻地搭在我的胸口,感受着我的心跳,"后来工厂不景气,你不也下岗了吗?铁饭碗也有不牢靠的时候。"

我沉默了,想起了九十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下岗潮,工厂关停并转,多少人失去了"铁饭碗",包括我。

四十多岁就失业了,找工作处处碰壁,最后只能靠修自行车勉强度日,那种无助和彷徨,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你还记得不,那会儿,你每天起早贪黑地修车,多少人说你,堂堂一个工人,去干那种'小买卖',丢人现眼,"老伴的声音轻柔但有力,"可后来呢?你不是也靠这个养活了一家人?"

我叹了口气,是啊,人生的路,哪有那么多一成不变?

第二天早上,我找到正在收拾东西的小军,他已经把自己的物品整理好,准备搬出去住了。

那个书架上的奖状和证书,从小学到大学,密密麻麻的,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

"你真的决定了?"我问,声音有些沙哑,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

"嗯,爸,"他点点头,眼神坚定而平静,"我想试一试,不试试,我一辈子都会后悔。"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几片黄叶飘落下来,像是时光的碎片。

"那你准备什么时候走?"我继续问,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声音不要颤抖。

"下周一,我已经租好了房子,就在我打算送外卖的区域,"小军回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那里商户多,流动人口也多,是个创业的好地方。"

我走到书房,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色的信封,那是我这些年来的积蓄,原本打算给小军买房子用的。

八十年代末,我和老伴省吃俭用,把钱都存了起来,每次发工资,必定先存上一部分,被褥底下、衣柜深处,到处藏着钱,生怕哪天用得着。

后来银行利息高了,我们才把钱都存进去,看着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增加,心里美滋滋的。

"给你,"我把信封递给他,声音有些颤抖,"创业需要资金。"

小军惊讶地看着我,摇摇头:"爸,我不能要,这是你和妈的养老钱。"

"拿着!"我有些粗暴地说,把信封塞进他手里,"我和你妈这辈子没什么大志向,就希望你能过得好。"

"你有想法,我们支持你,"我继续说道,声音逐渐平稳下来,"但你要答应我,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坦然面对。"

小军的眼眶红了,他紧紧抱住我:"谢谢您,爸。"

我拍拍他的背,感受着他结实的肩膀,心里却还是忐忑不安。

送走小军那天,天阴沉沉的,像是要下雨。

我和老伴站在楼下,看着他背着行李走远,背影有几分我年轻时的样子,倔强又坚定。

"你放心吧,他会闯出一番天地的,"老伴挽着我的胳膊,轻声安慰,"咱们的儿子,从来不让人失望。"

回家路上,遇到了楼下王大妈,她张口就问:"小军怎么背着行李走了?是调动工作了?"

"嗯,去另一个单位了,"我含糊地回答,不愿多说,"有发展前途。"

"哎呀,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安分,好好的铁饭碗不要,"王大妈啧啧称奇,"不过你们家小军有本事,去哪儿都吃得开。"

我笑笑没有回答,心里五味杂陈。

小军走后,我的生活回到了平静,每天早上晨练,下午和老伴去菜市场,晚上看看电视,日子一成不变。

但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小军,不知道他在外面过得怎么样,会不会受欺负,会不会吃不饱饭。

我开始关注天气预报,每当听说要下雨或降温,就会担心小军在外面挨冻受苦。

有时候,我会偷偷跑到菜市场附近,看着那些穿着统一制服的送餐员穿梭在街头巷尾,希望能在其中发现小军的身影。

一个月后,小军回来看我们,一进门,我就被他的变化惊住了。

他晒黑了,也瘦了,但眼睛里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光彩,像是沙漠中找到了绿洲的旅人。

"最近怎么样?"我故作镇定地问,眼睛却不停地打量着他。

"挺好的,爸,"小军笑着说,声音里充满了活力,"我每天送外卖,和很多商家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他脱下外套,我发现他的胳膊上有些擦伤,应该是在送餐途中摔的。

"这是怎么弄的?"我指着那些伤痕,心疼地问。

"没什么,前几天下雨,路滑,摔了一跤,"小军满不在乎地说,"小伤,已经好多了。"

"辛不辛苦?"老伴关切地问,手里端着一碗刚炖好的鸡汤,那是为小军特意准备的。

"辛苦,"小军坦言,接过鸡汤喝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特别是下雨天,道路湿滑,还得赶时间,有时候一个上午跑十几单,腿都跑麻了。"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阵绞痛,想到小军在雨中奔波的样子,更加后悔同意他辞职的决定。

"但我学到了很多,也交了不少朋友,"小军继续说,眼睛亮晶晶的,"我在送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问题,也想到了很多解决方案。"

他给我们讲他遇到的人和事:有为生病的孩子点药的焦急父母,有加班到深夜的程序员,有独居的老人...

"有一次,我给一个老奶奶送餐,她住在六楼,没有电梯,腿脚不便,我帮她把饭菜送到家门口,她感动得直掉泪,"小军讲述着,眼里闪烁着光芒,"她说她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人关心她。"

"还有一个大学生,每天点同一家店的饭菜,我发现他住在一个破旧的小区,应该是经济条件不好,"小军继续说,"我主动跟他聊天,才知道他是靠奖学金生活的贫困生,每天只舍得吃一顿正餐。"

这些人的故事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想做一个更人性化的平台,"小军兴奋地说,眼睛里闪烁着梦想的光芒,"不仅仅是送餐,还可以送药、送日用品,甚至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

"比如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不仅送餐,还可以帮他们买些日常用品,陪他们聊聊天,"小军侃侃而谈,手舞足蹈,"对于加班的白领,我们可以提供夜间紧急送餐服务,保证他们即使工作到深夜,也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看着儿子充满激情的样子,我心里的担忧稍微减轻了一些,但仍然无法完全接受他的选择。

"这些想法是好的,可要实现谈何容易啊,"我泼着冷水,"你一个人能做什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爸,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军胸有成竹地说,"我已经联系了几个大学同学,他们也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愿意一起干。"

当晚,小军离开后,我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抽烟,望着楼下的街道,思绪万千。

小军走后,我去找了王老师,他是我们小区的退休教授,见多识广,也是我多年的棋友。

我们在小区的石桌旁下象棋,我心不在焉,三两下就被他将了军。

"老李,今天心神不宁啊,"王老师笑呵呵地收起棋子,"有心事?"

我把小军的事告诉了他,语气中满是无奈和担忧。

"李大哥,你知道现在最富有的人是谁吗?"王老师问我,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不就是那些明星、官员、企业家吗?"我随口答道,心想这和小军有什么关系。

"是搞科技的,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王老师认真地说,指了指旁边小区门口站着的几个年轻人,他们正在低头玩着手机,"你看,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

他告诉我,这几年,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兴职业,像程序员、产品经理、网络主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这代人闻所未闻的。

"你儿子有想法,这很难得,"王老师鼓励道,眼神中透露着赞赏,"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稳定,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可他放着好工作不做,去送外卖..."我还是难以接受。

"他不是简单地去送外卖,他是去了解市场,"王老师笑着说,声音里充满了智慧,"这叫'深入一线',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这么做的。"

他还告诉我,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最初都是从基层做起,了解用户需求,然后才能开发出适合市场的产品。

"你想啊,如果不亲身体验,怎么知道用户真正需要什么?"王老师循循善诱,"这就像你当年修自行车,如果你不懂得骑车人的需求,怎么能修好车呢?"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里的疙瘩似乎解开了一些。

三个月后,小军租了一间小办公室,开始开发他的平台,他找了两个大学同学一起合作,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运营。

他依然每天送外卖,但空余时间就在开发平台,经常熬夜到凌晨,第二天却依然精神抖擞地出门送餐。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他租住的地方看他,那是一间狭小的出租屋,一张床,一张桌子,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

桌子上摆着一台旧电脑,墙上贴满了各种便利贴,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想法和计划。

看到我来,小军有些惊讶,赶紧收拾出一个凳子让我坐。

"爸,您怎么来了?"他问,脸上带着疲惫但快乐的表情。

"来看看你,"我说,眼睛扫视着这个简陋的环境,心里一阵酸楚,"怎么住这种地方?"

"这里挺好的,离我送餐的区域近,房租便宜,省下的钱可以投入到创业中去,"小军满不在乎地说,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矿泉水递给我,"喝点水吧,爸。"

我环顾四周,看到墙角堆着几个方便面盒子和外卖盒,看来他平时饮食也很随便。

"你每天就吃这些?"我心疼地问。

"没事的,爸,健康着呢,"小军拍拍自己的胸脯,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创业初期都这样,等公司做起来了,生活条件自然会好起来。"

他给我讲他们的进展:已经设计好了平台的基本框架,开始编写代码,还联系了几家餐馆,准备做第一批合作商户。

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心里复杂极了,既心疼他的辛苦,又欣慰于他的坚持。

"你...有没有后悔过?"我小心翼翼地问。

"没有,爸,"小军坚定地回答,眼神真诚而热烈,"每天都很充实,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

我点点头,不再多说什么,临走时塞给他一些钱,让他好好吃饭,他推辞再三,最后还是收下了。

半年后,他们的小程序上线了,起初只有几十个用户,但小军不气馁,每天不断改进,听取用户反馈,优化服务流程。

他们的平台有个特色: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为老人送餐时会提供分餐服务,为病人送药时会提供用药提醒,为加班的白领提供深夜送餐服务。

慢慢地,他们有了口碑,用户一个个增加,从最初的几十个,到几百个,再到上千个。

一年过去了,小军的平台有了稳定的用户群,他不再送外卖,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运营中。

他们获得了一笔小型投资,租了更大的办公室,招聘了几名员工,公司开始走上正轨。

有一天,他邀请我和老伴去他的公司参观,我们欣然前往。

那是一间明亮的办公室,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墙上贴满了用户反馈和服务改进计划,员工们都是年轻人,忙碌而充满活力。

小军的员工们看到我们来了,都很尊敬地打招呼,称呼我们为"李叔叔"、"李阿姨",让我和老伴心里暖暖的。

"爸,妈,这就是我的团队,"小军骄傲地介绍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还小,但每个人都很优秀,也很拼命。"

我环顾四周,看到儿子办公桌上摆着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是小军毕业那天拍的,我和老伴站在他两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照片旁边是一个小小的闹钟,那是我年轻时想学修钟表时买的,一直珍藏着,没想到现在摆在了儿子的办公桌上。

"你怎么把这个拿来了?"我指着闹钟问,声音有些哽咽。

"这是我的幸运物,"小军笑着说,轻轻抚摸着那个老旧的闹钟,"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您曾经的梦想,就更有动力去追求我的梦想。"

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我想起了那个怀揣钟表梦的年轻人,他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梦想,选择了稳定,可那种遗憾一直埋在心底,从未消失。

而现在,我的儿子正在走一条我不曾走过的路,他有勇气追逐梦想,有胆量放弃安逸,这不正是我年轻时所渴望的吗?

我的眼眶湿润了,儿子比我想象的要懂事得多,也勇敢得多。

晚上回家的路上,老伴挽着我的手,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重叠在一起,就像我们相伴走过的几十年光阴。

"你看,孩子走出了自己的路,"老伴轻声说,眼中满是欣慰,"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

"嗯,"我点点头,心中的重担终于放下,"我以前总觉得稳定最重要,可能是因为我们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太差了,总希望下一代能过得安稳一点。"

"现在才明白,让孩子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能比一份铁饭碗更重要,"我继续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释然,"毕竟,人这一辈子,总要为自己活一回。"

"每个时代都不一样,"老伴感慨道,语气中充满了智慧,"我们那会儿,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现在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也有更多的机会。"

"我们在他们这个年纪,想的是怎么养家糊口,哪有心思考虑什么理想和梦想,"老伴继续说,"但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月亮从云层后露出脸来,银白的光芒洒在我们身上,我突然觉得心里无比踏实。

我想起年轻时放弃学修钟表的遗憾,又想起小军办公桌上那个小闹钟,我们的遗憾,或许可以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弥补。

两年后,小军的公司获得了更大的投资,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全市,员工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人。

他经常带着一些新想法和我讨论,有时候我会给他提一些建议,基于我这些年对生活的观察和经验。

我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我和小军成了合作伙伴,他有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我有老一辈的生活智慧,两者结合起来,往往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小区附近的公园散步,看到一群老人在跳广场舞,场面热闹而温馨。

"爸,你说我们能不能开发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板块?"小军突然问道,眼中闪烁着灵感的光芒,"很多老人行动不便,又不会用智能手机,但他们同样有各种需求。"

"这个想法不错,"我点点头,想了想说,"老年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关心,很多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很孤独。"

就这样,在我的建议下,小军开发了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不仅可以送餐送药,还可以提供简单的陪聊服务,让独居老人不那么孤单。

这个功能一推出,就受到了很多老年用户的欢迎,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小军的公司因此声名大噪。

有一次,我问他:"你后悔辞职吗?"

他摇摇头,坚定地说:"从来没有,虽然创业的路很艰难,但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看到用户的感谢信,我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看着儿子自信的面容,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什么样的工作,而在于你是否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小军选择辞去铁饭碗去追逐梦想,不是叛逆,不是不懂事,而是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勇气,值得我们尊重和钦佩。

如今,每当我看到路上穿梭的外卖小哥,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轻视他们,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无论是送外卖的小哥,还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都值得尊重。

而我的儿子,正是从那样的起点出发,走出了自己的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重要的是,无论选择什么路,都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留遗憾。

铁饭碗固然重要,但梦想和热情同样珍贵,或许,这就是小军教给我的最宝贵的人生课程。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