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 述 人:谢兴昌,1955年出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村民,第一批从西海固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电视剧《山海情》男主角马得福的原型人物。1986—1998年,先后任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1998—2002年,任永
口 述 人:谢兴昌,1955年出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村民,第一批从西海固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电视剧《山海情》男主角马得福的原型人物。1986—1998年,先后任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1998—2002年,任永宁县闽宁镇闽贺村村委会主任;2002—2006年、2019—2020年,先后两次任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7月19日,向习近平总书记当面汇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
访 谈 组:王晓莉 姜绍静 王道勇
日 期:2023年10月11日、2024年9月15日
地 点: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人民政府会议室、闽宁镇福宁村谢兴昌家中
我是闽宁村第一批村民
我是1955年生人,今年快70岁了,老家在宁夏南部,在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我们家于1997年7月份搬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村,后来这个村跟其他几个村合在一起,成立闽宁镇。当时的闽宁村是福建对口帮我们搞的一个移民新村。
固原与附近的西吉、海原合在一起,就是“西海固”。我老家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土质不好,风沙多,我们常跟人开玩笑说,“我们家一年只刮两场风、一场风只刮半年”。为了生存,就顾不上其他了,养了羊,羊要吃草,羊吃草是把草根一起吃了。在陡坡上开荒,结果是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派专家来考察,就说我们县不适宜人类居住。当时很穷,是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衣。到80年代,我们村有不少人家里连吃饭的碗都没有,就在土灶台边缘往下挖几个小坑坑,做好的饭就盛在这个小坑里,吃完下次再用,连碗都不用洗了。这是真正的穷,但真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生存环境太差了!
从改革开放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就组织我们搞移民搬迁,动员我们村的一部分人往北迁,搬到靠近黄河灌区的戈壁滩,去那里种庄稼。当时去的人都是临时搭个窝棚,挖个窑洞,建起吊庄移民点,等生产生活基本稳定后,再决定是不是一家人都彻底搬出去。在(20世纪)80年代时,这个吊庄移民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是需要资格的,政府发给我们搬迁证,有了这个证才能迁到这些地方去试试,觉得行了就留下来,不行,再回老家。
我1975年从固原卫校中专毕业,学的是临床医学,在我们老家村里算是少有的文化人,所以我既是村里的村医,当时也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记得是1997年7月3日,我在西吉县参加了一个干部会议。西吉县的领导给我们讲,咱们西吉县有几个移民点,尤其黄羊滩和玉泉营农场附近的移民点,是福建省的领导给我们考察确定的,取名“闽宁村”,让我们参会的各村书记回去带一些父老乡亲去看一看。回村后,我跟大伙儿商量了几天,7月11日,我带了几个村里有意愿的人从老家出发,用三天时间把这几个移民点都看了一遍。我们从中卫市看到中宁县的长山头,到了贺兰县的暖泉农场,随后到大武口县的巢湖农场,12号到了镇北堡,13号就到了闽宁村。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闽宁村有来头。1996年的时候,国家决定由福建省来对口帮扶我们宁夏,福建方面的工作由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负责。1997年4月,习书记来了我们宁夏,他用了6天时间到我们西海固地区的5个贫困县走了一趟。
习书记此前在陕西省延川县插队7年,曾担任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延川县离宁夏南部山区只有两百公里的路程。当时梁家河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这次西海固之行仍然给他很大触动。我看过中央台的新闻,他说,“穷地方我见过也住过,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好多年了,仍有那么穷、那么苦的地方,我心里受到了很大冲击。”最近,我看到新闻报道说,2024年6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银川市调研,他又很有感触地说,“真正触动我对扶贫下那么大的决心,除了自己的经历,就是看了西海固。”在1997年的这次调研中,他在西吉县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提出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建一个新的移民开发区,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来命名,就叫闽宁村。这个就是我们闽宁镇的最初由来。
回来再接着讲7月13号,我们到闽宁村看的情况。不像现在镇这么大,楼这么多,当时这个戈壁滩上啥都没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滩,地面上全是沙石,细沙和土都被风吹走了,地特别平,用手都刨不动。当时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我们走在戈壁滩上烫得脚疼,坐在地上看,远处空气中就像有火苗在烧。我们几人当时就傻了眼,都想这个地方咋能住人呢?但附近农场的人告诉我们说,要不等等再回老家,两天后,也就是7月15日,福建省有大领导要出席闽宁村扶贫移民安置点的奠基揭牌仪式。我一想,反正都已经出来了,不差这几天,于是我就留下来参加了这个奠基仪式。
奠基揭牌仪式那一天我记得特别清楚。时任福建省扶贫办的一位女主任带来了一封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的贺信,她在仪式上宣读了贺信。我过去问了几句,她告诉我:“习书记原本计划今天要参加闽宁村的奠基揭牌仪式,但突然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时间冲突了,所以他就亲笔写了一封贺信,给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给西海固来闽宁村的移民群众把这一封贺信读了。”印象最深的是,习书记在贺信中满怀信心地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听了这句话以后,我高兴得心都往外飞。我用一块大石头在地面上砸了几下,把地面砸开以后,发现里面果然有细沙和土。奠基揭牌仪式结束后,我们村的几个人又去周围转了转,看见大约4公里外的地方有两块农田,长着绿绿的高高的庄稼。走到跟前,发现是一片玉米地、一块高粱地,玉米棒粗壮得很,高粱穗高大结实,在我们老家从没有见过。我给他们说,掰几个带回去,让村里人看看,几公里外就能长出这么好的玉米和高粱,说明只要能引上黄河水,将来一定能种出好庄稼。回去后,我们给老乡们一说,有几个年轻点的村民不信,说老谢鬼点子多,肯定是在银川买了几个玉米棒子来骗我们。我说,不信你们去看,如果是我骗你们的,我“报销”所有的路费和食宿。后来,年长点的村民还是相信我,于是不到一个月,8月12号我们几户人家开着三轮车,用了12个小时来到这里,成了闽宁村建村的第一批移民。
虽然揭牌仪式当天我没有见到习书记,但是他捎来了贺信,像习书记派来的那位福建省扶贫办的女主任就是一个共产党的好干部,没有架子,和我们的移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她前后来了宁夏至少40多次,每年最少要来我们村里一次,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当时老百姓迁到这里后没有什么固定收入,从1998年到2000年这三年,福建来的专家林占熺教授、黄国勇教授,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建蘑菇棚、种蘑菇。蘑菇卖不出去,他们还帮我们推销。过去在老家一年下来也就是四五百块的收入,种蘑菇这短短几个月就能挣三五千块钱,这在当时算是巨富了,以前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
有了固定的收入,大家也就有了安家落户的心态,想在这里扎下根,建起自己的新家园。老家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就陆陆续续地从西海固搬过来。按照政策规定,我们移民点的宅基地给得多,每户有2亩地,建房子用三四分地就够了,剩下的地就由福建来的干部和专家帮我们搞庭院经济。除了建蘑菇棚,村里还有人种了葡萄、枸杞、苹果。后来,村里又来了一些福建的企业,建了工厂,也组织我们村的人去福建打工,解决了我们的就业。这几年,福建派来了一批医生为镇里老百姓治病,派了一批高层次的教师为我们培养人才,解决了老百姓心中最大担忧,就是“一老一小”问题。我们这些人慢慢都发展起来了,村里也越来越兴旺。
从1997年算起,这20多年来福建省对我们各个方面的帮扶,我都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我总感觉,千言万语也不能形容我们的感激之情。从闽宁村到闽宁镇,发展得这样快、这样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是福建给我们带来的,我们都是有福之人。
向总书记细数搬迁事
2006年后我不再当村党支部书记,专职做村里的“赤脚医生”。2014年和2015年这两年,自治区、银川市的领导多次来闽宁镇检查工作,召集村干部和搬迁比较早的移民群众开会,了解闽宁镇的发展变化情况。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协主席等领导都来过我家,我都如实汇报了我和我们村整个搬迁的过程。
2016年6月份,自治区党委书记带着20多人再一次来闽宁镇开会,点名要见我。会上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就说,就把这位老同志选上,还告诉我要保养好身体,要我讲好闽宁镇的发展变化。7月1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又来到镇上,他跟我说最近闽宁镇要来中央首长,他想把闽宁镇移民搬迁的汇报任务交给我,因为我是第一家搬到闽宁镇在戈壁滩建房子的,又是第一任村书记,干了很长时间,熟悉情况;还说我是村医生,和老百姓打交道多,我讲出来的事情最真实。
7月18号早上,我打开手机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吉县向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当时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我整个晚上都没有睡着,一会在床上躺躺,一会在沙发上坐坐,一会在地上走走,心里想着总书记会问什么?我应该说些什么?想着想着天就亮了。
19号一早,我吃完早饭后,来了一辆公安的车把我接到原隆村回族村民海国宝家里。我是老移民,1998年迁来的。海国宝是新移民,是2012年迁来的,所以我们两人算是两代移民的代表。总书记到了原隆村后,先是看了新村新貌,这个新村建得很整全,红瓦白墙,成排的小楼。后来,我听一位陪同的干部说,总书记先在村里看看,一路都在问老百姓的收入、上学、就医情况,问村里基础设施配套。看完后,他们就乘中巴车停在海国宝家门口,总书记笑容满面地从车上下来,挥手向围过来的老乡们问好。我们俩听到动静,激动地从屋子里出来,跑到总书记跟前,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我当时很激动,现在想不起来当时自己说了点啥。总书记拉着我们俩,示意我们一起走进屋。他边进屋边笑着问我,“您是哪一年来闽宁村的?”我说,“总书记,我是97年来的。”说着我们便进了屋。
他先到厨房,打开洗菜盆上的水龙头,冒出了哗啦啦的清澈的自来水;然后又揭开锅盖,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总书记笑着说,这菜香喷喷的。总书记朝着我说,“您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因为这个地方是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亲自搞的一个移民点,现在从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那个时候这里一片荒滩,但只要能引上黄河水,这里一定能发展起来。我一直牵挂着闽宁村的发展建设,今天来这里,看到基础设施很全,老百姓的房子盖得很好,生活过得这样幸福,我心里感觉到高兴。”
来到客厅坐下后,海国宝的座位在总书记旁边,我的座位在总书记的斜对面。总书记问我:“我也是1997年来这里的,我记得当时咋没见到您?”我说:“您是1997年4月份来这里的,我是当年7月份来这里的。虽然那次没有见上面,但是我抓住了您给我们的好机遇。”
他笑着问我:“什么好机遇?”我说:“您1997年4月来宁夏,尤其是在西海固考察的时候,看见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您说,我见过贫困的地方,还没有见过这么贫穷的地方。随后您来到海原,当时他们吃的是窖水。”
这时他又插话了:“今天在座的有我们北京来的同志,你们不知道什么是‘窖水’,我给你们解释一下。当时,老百姓在自家院子里挖一个窖,就等着老天下雨,把天上下下来的泥水储存到窖里,上面的杂质用罩子捞掉,等泥水澄清。一年就靠吃这个水过日子。我当年来时在路上看见当地的一个小媳妇,带着三个娃,衣服破烂就不说了,脸也特别脏。我就问她,您怎么不给孩子洗衣服、洗脸。那个小媳妇说,我家窖里只剩一点点水了,早上洗脸的时候我们一家六口人就只用一小瓢水,我洗完你洗,你洗完他洗,轮流就用这瓢水洗脸,也不知道老天什么时候能下雨。在回银川的路上,我又去同心县的一家人看了看,他家炕上没有铺盖,只有一张破席子。房顶吊着一根绳子,绳子上绑着一撮菜。我就问他们这是什么?父老乡亲说这是发菜,发菜的价值高,家里买油盐酱醋的钱就靠它了。”
听完这番话后,我接着汇报说:“后来您又来到贺兰山下,就是现在的这个地方,您让人对这里的土壤进行了化验。虽然当时这里是戈壁滩,但离黄河不到20公里,离银川市区只有50公里,只要把黄河的水引上来,这里种粮食不是问题。当时您和我们宁夏的领导商量,让西海固的群众搬迁到这里,这里将来是个好地方。这就是您当时给我们的机遇。”
他笑着说:“这是我1997年4月说的话,您当时又不在场,为什么知道得这么详细?”我说:“我们开发区的领导把您当时考察的讲话精神都给我传达了。还有好多话我都忘了,没说全。”他说:“您没有忘,说得很对!这就是我当年讲的话,您继续给我们说。我们今天有的是时间,闽宁镇的搬迁很成功,要把这里移民搬迁的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1997年这里非常荒凉,您为什么敢来?当时国家在移民搬迁上有没有什么政策支持?”
我说:“有!我搬迁的时候,主要是抓住了您给的机遇,另外,我是老中专生,有一点文化。当时我们来到闽宁村,看到闽宁村东边的玉米地和高粱地,我们就捡‘大着美的’玉米棒子和‘高粱苞头’掰回去,给老乡们看,老乡看到能种出这么好的玉米,他们就肯定愿意搬来。”
总书记插话说:“他说的是西海固的方言,你们肯定听不懂。”他问旁边的北京来的同志:“您听懂了吗?”那位同志摇了摇头,说没听懂。他就说:“我给你们解释一下,他说的‘高粱苞头’就是高粱的穗子,‘大着美的’就是又大又好的。”我就笑着问他:“您咋能听懂我的方言?”他说:“我70年代在延安梁家河干过村书记,梁家河的方言和西海固的方言基本相似,您说的语速稍有点快,但我大多能听懂,您继续说。”
我接着说:“我们搬到这里后,党和政府的移民好政策对我们的帮助特别特别大,20世纪90年代的政策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我们的国家没有现在这样富裕。我们当时是自发移民,不像现在的移民政策,都是政府把房子给老百姓建好,搬来了能住能吃。我们移民的时候要在沙滩上自己搭帐篷、建房子,帐篷搭起来就让风吹跑了。记得搬迁的那天,我们一共13户14口人,从老家开着三轮车天还没亮就出发,走了400多公里,花了12个小时,到了闽宁村。天黑了,没有地方去,我们就一直坐到天亮。然后开始在沙滩上搭帐篷,搭完帐篷我们留下一个年轻人看帐篷,我那孩子他妈留下来做饭,其他人都开着三轮车去青铜峡进盖房子用的料。下午3点左右,我们往回返的路上,北边黑压压的沙尘暴就朝我们村这个方向过来了。我催促开车的司机赶紧往回赶。幸好我们在沙尘暴到来之前赶回来了,孩子他妈已经做好了饭。她说赶紧吃饭,一会‘黑风’来了,咱就吃不成了。我们搭帐篷也没有什么经验,几个人赶紧又把帐篷四周用石头压了压。当时,狂风吹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把我们十几个人吹出了几十米远。我个头最小,被吹得翻了几个跟头,趴在地上才没有被风吹走。我爬起来的时候,发现帐篷也不见了,当时别提心里有多难过。走到跟前一看,孩子他妈一米八的个头,体重180斤,浑身都是土,双手按着锅,锅盖被风吹走了,锅里的饭上面盖了厚厚一层的土,饭也不能吃了。孩子他妈满脸的土,流的眼泪都变成了泥,她就开始骂我,紧接着其他的乡亲也过来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开始骂。大风一来,最后就剩三样东西,一床被子、一个锅……”
这时候,总书记笑着说:“另一样就是孩子他妈。”我也笑了,接着说:“是的。等他们的情绪稍微稳定了,我就开始给他们讲故事。我把他们带到东边的玉米地,我说沙尘暴过去了,这玉米和高粱照样亭亭玉立,为什么?因为它们有根,难道我们这些大活人还不如它们?我们要在这个地方扎下根!先在这里建起土坯房,等沙尘暴过去了,继续改造沙滩,改造庄园。渐渐地,他们的心情也恢复了平静。再往远处看去,我们发现玉米地的前面还有一个苹果园,等我们走到果园跟前,附近也没有发现住户,满地都是苹果,都是被风刮落的。我们就在地上拣苹果吃,吃着脆甜可口的苹果,大家心情好多了。天黑了,我们十几个人围成一圈,就剩下一床被子了,放在中间,被子上放着我们捡来的一些苹果。渐渐大家都睡着了,只有我和另一个小伙子没有睡。他问我,明天晚上我们住哪里?总不能天天这样睡沙滩吧?我说放心吧,我有办法,其实我也心里没有底。天还没有亮,我就走到玉泉营经济开发区,敲开了开发区书记的门,把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想法说给他听。他听了以后说:‘闽宁村来过好几批人,结果都回去了,我在您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您打头阵,我帮助您贷款,在这里建房,农信社可以给每户贷款3000块钱。我们附近连一个会看病的大夫都没有,买药要去十几公里的地方。您是大夫,会治病,这里需要您。’我说,‘治病没问题,但这附近又没有几户人,给谁看病?’他说,‘您放心,人会慢慢多起来的。’我说,‘建房是好事,需要时间。但我们眼前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晚上没有地方睡。您把推土机借给我们,我们先在沙滩上推几个深沟,我们有木头,把上面蓬起来。一个星期后估计还有70多人要来,先推6个深沟,可以住80多人。’他说,‘没问题,我马上安排两个人去推。’当天,我们用了5个小时,推好了6个深沟,上面用木头蓬起来。但下面全是沙子咋住人?玉泉营有一位干部从场部农户家里找了一点麦草铺在地上,等麦草铺好以后大家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后来,我们80多人在深沟里住了30多天,盖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坯房。后面我们开始分地、筛石头、捡沙子、种树、建砖瓦房、搞庭院经济等等很多。由于您的时间宝贵,我就不说了。”
总书记问:“你们搬来的时候,党和国家的政策帮扶主要有哪些?”
我说:“水、电、路、小学、医院等基础设施都是党和政府的投入,我们老百姓只管给自己盖房子,种好自己的地。老百姓需要钱都是农村信用社给提供的贷款。尤其是离不开福建省19年如一日的全力支持和帮扶。福建省给我们派挂职干部,派专家、技术员,给我们建蘑菇棚、种蘑菇菌、搞庭院经济,种葡萄、种枸杞等,让老百姓的口袋慢慢鼓起来了。福建省与宁夏相隔2000多公里,互不相识,却一直帮扶我们,不是亲兄妹胜似亲兄妹。这种感情,我用千言万语都无法形容。”
总书记说:“福建沿海他们先富了,先富帮后富,这是他们的责任担当。让全国一部分困难群众都像闽宁镇一样通过移民搬迁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这才是我的目的。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今天的金沙滩,闽宁镇给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您继续说。”
我说:“让我放开说,共产党的恩情我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心里特别激动,还有几句话想说出来给您听。”这时,坐我右边的一位我们县的领导戳了我一下,意思是不让我说了。总书记笑了一下说:“您让他说。讲得很接地气,尤其是他说的玉米棒子和高粱,那是个引子,能把移民群众吸引过来,他们在玉米和高粱上看到了希望。您放心大胆说,我今天有的是时间。”
我又开始接着说:“您知道我高兴什么?我高兴我们国家有您这样一位伟大英明的领导人,把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治理得安定、团结、和谐,让我们十几亿人民全部过上幸福安康的小康生活。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您挑起了党和人民给您的这么大的重担,您向全国撒下反腐败的天罗地网。”总书记笑着说:“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出现一波打掉一波。今天来的北京的同志和宁夏的同志,他们都不知道1997年闽宁村是什么样子,您再给大家说上几句。”
我说:“1997年7月13日那天,我带着5个父老乡亲来到闽宁村考察,炎热的夏天,地面特别热,感觉就和‘火焰山’一样,寸草不生,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我就根据当时的情形说了4句话:天空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砾跑。”总书记说:“您的这4句话、20个字说得太好了,说明了当时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同时又说明了中国人民就是伟大!在这样的干沙滩上能搬得来、稳得住、扎下根,改造沙滩、重建家园,还能致富。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很困难,应该要像闽宁镇的人民一样。”
我又接着说:“从1997年到现在,整整19年,现在的闽宁镇是绿树成荫、葡萄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富足团结,这全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是因为我们有您这样一个好的领导人,把我们搬迁到了黄河河套的平原上。”
他笑着说,“我再问几句,当时你们老家的收入怎么样?现在你们的收入怎么样?您搬来19年,有没有想过要回去?”我说:“当时在老家没完没了地辛苦一年,收入也就四五百块钱。没有盼头,没有希望,天不下雨就没有收成。搬到闽宁村是从头开始,肯定要比老家还要辛苦,但在这里能看到希望,黄河的水给我们引上来了,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在附近上班,打工的机会比老家多。现在我的年收入已经过万了,房子也翻了‘四翻’,刚开始是土坯房,后来是砖木房,再后来是平板房,最近镇里已经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住上了二层的小洋房,孩子们都有小汽车开。我已经来了19年,从来没有想着要回去。”
总书记说:“我再给您说三句话:您是闽宁移民搬迁的引路人,您是闽宁镇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您是闽宁镇移民建设的见证人!”我说:“谢谢总书记,您的这三句话我终生不忘。”
最后,总书记走出了屋子,我跟在后面出来送他。他再一次握着我的手说:“刚才只顾着聊天了,忘记问您今年多大了?”我说:“我今年61岁了,岁月不饶人。”他就说:“岁月可留人!根据咱俩的聊天,您的思路很清晰,身体也很好,希望您给闽宁镇的移民建设继续再作贡献。”我说:“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把我的余热都奉献给闽宁镇的移民建设,奉献给闽宁镇的人民。”他很高兴,临上车前还给我竖了一个大拇指。
现在想想,那天谈话的感觉真的是太高兴了。总书记一直微笑着,当时我一点都不紧张,只有亲切感,总感觉和他有说不完的话。现在想想很不好意思,因为半个小时的谈话,当时现场基本上都是我在说。海国宝是2012年从海原搬来的,来闽宁镇就4年时间,他代表新移民说了几句,就是说他们老家连走的路都没有,自从搬到闽宁,一马平川;和我们当年移民吃了不少苦不同,他们搬来时,水、电、路都通了,房子政府都给盖好了,家里席梦思床、沙发、电视、电视柜、煤气灶、电磁炉,还有米、面、油样样齐全,还有解放军给他们搬家,他说自己非常幸福。
今天的金沙滩
我长期做村干部,有点文化,经常看书看电视,知道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闽宁镇的成长。1998年时有一次开闽宁协作的会,他就讲,宁夏和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彼此协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要动员更多的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培植扶贫支柱产业,扩大劳务输出,加强资源和山地综合开发,促进宁夏贫困地区尽快脱贫。2016年7月这次来,在我们镇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镇最大的变化,我觉得就是有产业了。我们镇先后引进43家福建企业,主要是酿葡萄酒、肉牛养殖等,都很有规模。我印象深刻的有,在种植作物上,原来我们主要种玉米,现在开始种葡萄、枸杞,因为这里的沙土适合葡萄、枸杞生长。在养殖上,国家加大了对我们的扶持贷款支持。商业、服务业明显加快,现在镇上各种商业设施都很齐全;另外,政府还打造出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就是“巧媳妇儿”网红电商,有不少妇女在车间里上班,主要是在网上卖货。听说,现在还在建设闽宁镇共建产业园区。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天比一天方便。福建给我们引进的大、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解决了移民们的就业问题。水、电、路、宽带、天然气、绿化等设施更加完备,学校、医院、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新镇区的规划建设等,都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做的事。有一个数据我一直记得,闽宁镇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1633户7046人!2023年底,全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00元提升到17882元。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教育。我们在老家的时候,因为条件差,老百姓不重视教育,“女孩子上学没用,长大就嫁人了”这样的观念很普遍,导致大多数妇女缺少教育,当了母亲后又不会教育孩子,父亲常年打工挣钱也没有时间教育。农村没有幼儿园,学校离家比较远,上学不是要爬山,就是要过河。老家的孩子基本要到10岁了才上学,把上学最好的黄金时间都错过了。搬到闽宁村后,我当村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要把老家不重视教育的思想给彻底去掉。我每天背着药箱,寻家串户,看谁家的孩子没有上学。如果发现了,我们村干部就上门动员。但有的家长仍然不愿意,他们的思路是男孩子早点去打工挣钱,女孩子可以去卖菜。我给他们讲,“宁可家里缺了粮,不能耽误孩子上学堂;宁可家里缺了菜,不能耽误女儿这一代。女儿将来是孩子的母亲,是您外孙的第一个老师。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必须让你们的孩子上学。”有的村民说我们现在都没有粮吃,哪还有钱上学。我向玉泉营开发区申请,当时找了10户人家,跟他们说,只要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领了书本,就给他们发面粉,先给20袋,每家2袋。后来又有十几户,每家就给了1袋面粉。他们都把孩子送去上学了。再后来,我们镇的大学生就多起来了。我在2019—2020年又担任了一年的福宁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一年,我们村出了104个大学生。最近镇上还有一个女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很是了不起。
最初闽宁村有8000多人,现在的闽宁镇常住人口有61767人,有6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90个村民小组,人口和面积都大大增加。但我们闽宁镇只是一个缩影。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我们宁夏涌现出100多个闽宁协作的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易地搬迁128万名群众,占我们宁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强!
移民的这种受益是具体的。从我自己家来讲,我们夫妻俩生了四胎,有5个孩子,有一胎是双胞胎。孩子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对孩子的教育我比较严格,经常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教育他们。5个孩子中有3个是中共党员,1个是中共预备党员。2023年5月,我家还获得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最美家庭”奖。
2021年夏季,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讲的就是我们闽宁镇的故事。趁着播出后的热度,我大儿子用自己挣的钱打造了一个“山海小院”,做农家特色餐饮和特色产品销售。“山”代表宁夏的贺兰山和六盘山,还有福建的武夷山;“海”代表福建的大海和宁夏的黄河。通过山与海的相连,让福建人民和宁夏人民心相连、情相惜。我是第一代移民,我儿子是第二代移民。我的心愿就是通过“山海小院”,讲好移民故事,通过“山海小院”代代相传,讲好闽宁故事。目前,“山海小院”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大儿媳妇在闽宁镇开药店。我平时在“山海小院”给游客讲闽宁故事,其他时间都在药店坐诊,给老百姓看病。我的大女儿医学院毕业后回到闽宁镇,在一个社区服务站工作,为老年人疾病预防、医疗做服务。二女儿毕业于宁夏大学土木工程系,现在在银川市一家设计院工作。小儿子和小女儿是双胞胎,小儿子高中毕业后上了技校,在闽宁镇电厂工作,收入稳定。小女儿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也来到闽宁镇,在镇财政所上班。
我是电视剧《山海情》中主角马得福的原型之一。在电视剧播出之前,中宣部的一位同志来找我,说让我先看一下这个片子。这位同志给我讲,开发区的很多干部都给老百姓作出很多贡献,但我们的原型人物必须用村里的老百姓,还要是村干部,也需要一个乡村医生,正好在我的身上都能体现。所以马得福的原型是千千万万个宁夏的和福建的干部、群众,当时开发区的干部、闽宁镇的领导、福建来挂职的干部都是原型。
我们闽宁镇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规划、命名和建设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茁壮成长,他心中一定非常高兴。总书记先后五次到我们宁夏考察指导,五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前一阵子,我看新闻报道,就是2024年6月19号下午,他最近一次到银川市调研,还问了我们闽宁镇的近况。他很有感触地说,“听说现在建设得很好,也有了特色产业。过去这么艰苦的一个地方,变成了出葡萄美酒的地方,令人感慨和欣慰啊!”昔日的干沙滩,已经变成今天的金沙滩,昔日的预言已经成为眼前的幸福生活!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5月26日第3版
本期编辑:陈艳
来源:学习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