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那是一段被阴霾笼罩的岁月,中国大地深陷于内忧外患的泥沼之中,每一寸土地都在时代的动荡中颤抖。政治上,封建统治的腐朽已如病入膏肓,官员们贪污成风,卖官鬻爵之事屡见不鲜,整个官僚体系千疮百孔,行政效率低下,百姓的疾苦无人问津,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经济层面,传统
晚清,那是一段被阴霾笼罩的岁月,中国大地深陷于内忧外患的泥沼之中,每一寸土地都在时代的动荡中颤抖。政治上,封建统治的腐朽已如病入膏肓,官员们贪污成风,卖官鬻爵之事屡见不鲜,整个官僚体系千疮百孔,行政效率低下,百姓的疾苦无人问津,社会矛盾一触即发。经济层面,传统的农耕经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工商业在列强经济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赋税却不断加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文化领域,科举制度的僵化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培养和思想的进步,八股取士让知识分子们陷入僵化的思维模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革需求。而西方列强的侵略,更是将中国拖入了更深的深渊。
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一次次轰开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同沉重的枷锁,套在中国的脖颈上。中国不仅割让了大片领土,赔偿了巨额赔款,还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内河航运权等诸多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代,救亡图存的呼声如汹涌的浪潮,在中华大地澎湃激荡。
就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严复,这位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者,挺身而出,以笔为剑,以思想为刃,试图划破这黑暗的夜空,为国家和民族寻找一条光明的出路。
1854 年,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的一个儒医家庭 ,原本家境还算殷实,可命运却在他 13 岁那年陡然转折,父亲严振先因病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一家人的生活瞬间陷入了困境 。母亲只能靠着做女红勉强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极为艰难。也正是在这一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开始招生,这所学校有着优厚的待遇,不但提供免费的伙食,每月还给学生四两银子补贴家用,三个月一考,成绩一等的学生还有十两银子的赏银,毕业后更是能获得一份工作。这些条件对严复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曙光,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他毅然报考,凭借自身的努力,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船政学堂,从此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求学之路。
在船政学堂的日子里,严复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新知识。学堂采用的是西式教育,开设了英文、数学、物理、天文学、航海术等几十门课程,严复一头扎进这些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他学习异常刻苦,和同学同住一屋时,每当夜晚楼下有戏,别的同学都跑去看热闹,他却用被子蒙住头睡觉,等到夜深人静、戏散人去,他才点起灯,独自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专注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在这五年里,严复不仅收获了扎实的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像黄海海战中与军舰共存亡的邓世昌 、威海卫海战时殉国的刘步蟾、甲午战争中被朝廷斩首的方伯谦,以及日后统领清末、民国海军的萨镇冰,他们都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在大海上为国家建功立业。
1877 年,严复作为第二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在英国,他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不仅深入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还大量阅读西方社科人文学术著作,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到孟德斯鸠的法学思想,再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与斯宾塞的哲学著作,他都广泛涉猎。同时,他还实地考察英国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机构,亲身感受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他曾到当地法庭,聆听知名律师的精彩辩护,从中领略西方的法治精神;走在街头巷尾,甚至深入下水道,考察西欧先进的城市建设,了解城市运行背后的科学与管理;在图书馆里,他沉浸在知识的世界中,不断汲取着西方思想的精华。当时,晚清外交官、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对严复极为赞赏,每次与英国官员会谈,都会带上严复,夸他英语流利,能力出众,甚至自谦地认为严复比自己更能胜任出使工作。在郭嵩焘的影响下,严复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思想也愈发成熟。
1895 年,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但其带来的伤痛和耻辱却如阴霾般笼罩着中国大地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严复再也无法沉默,他怀着满腔的悲愤与救国的热忱,以笔为武器,在天津《直报》上陆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文章 ,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在沉闷的中国思想界炸响。
在《论世变之亟》中,严复深刻地剖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指出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和旧有的思想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等理念,才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关键所在。他大声疾呼:“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警醒国人必须正视现实,积极变革,否则必将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原强》一文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严复详细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强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他认为,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全面学习西方,从教育、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国民的德、智、体,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他提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为救亡图存指明了方向。
而在《辟韩》中,严复更是以犀利的笔触,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他从西方契约论的观点出发,指出政治权力的来源应该是人民,而不是 “君权神授”。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封建君主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呼吁建立民主制度,让人民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来。这一观点犹如石破天惊,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政治观念。
《救亡决论》则进一步强调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严复痛斥科举制度的弊端,认为它是束缚人才、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主张废除科举,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教育制度 。他大声疾呼:“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变法图强的坚定信念。
这些文章一经发表,便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它们不仅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也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变革意识,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和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897 年,中国的局势愈发严峻,列强的侵略步步紧逼,民族危机如乌云般笼罩着华夏大地 。在这艰难的时刻,严复深刻地认识到,仅靠几篇文章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个更强大、更持久的舆论阵地,才能更广泛地传播维新思想,唤起民众的觉醒 。于是,他联合北洋大学总办王修植和天津育才学校总办夏曾佑等人,开始积极筹备创办《国闻报》 。
创办一份报纸,谈何容易。资金短缺、人员不足、技术落后,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 。严复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他向亲朋好友借款,向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寻求支持,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积蓄,只为了让《国闻报》能够顺利诞生 。在人员方面,他广纳贤才,邀请了许多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文人学者加入,共同为报纸的发展出谋划策 。为了提高报纸的印刷质量和发行效率,他还亲自挑选印刷设备,研究排版技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1897 年 10 月 26 日,《国闻报》终于在天津正式创刊 。这份报纸就像一颗闪耀的明星,在黑暗的夜空里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它以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为宗旨,致力于传播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先进的西方思想和文化,以及对国家大事的深刻见解 。严复亲自为报纸撰写发刊词《国闻报缘起》,在文中,他言辞恳切地阐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他写道:“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二曰通中外之故。为一国自立之国,则以通下情为要义;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如各国并立之国,则尤以通外情为要务。昧于外情,则坐井而以为天小,扪籥而以为日圆;若是者,国必危 。”
《国闻报》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它不仅刊登国内各省的重要新闻,如《保国会章程》等,让国人及时了解国内的政治动态;还大量翻译国外的重要政论和名著,如连载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 。此外,报纸还设有 “社论”“时评” 等栏目,严复等一批维新派人士在这些栏目中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呼吁变法的文章,如《中俄交谊论》《拟上皇帝书》《论中国教化之退》等,他们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见解,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和主张 ,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变革意识 。
当时,上海的《时务报》在梁启超等人的主持下,也在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力极大 。《国闻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一北一南,共同成为戊戌变法时期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它们就像两把锋利的宝剑,刺向封建守旧势力的心脏;又像两面旗帜,引领着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中 。《国闻报》凭借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和大胆的言论,在北方地区迅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支持,发行量不断攀升,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它的出现,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推动着维新变法的思潮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
在严复的诸多成就中,翻译《天演论》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译作堪称划破黑暗夜空的一道闪电,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
1894 年,甲午战争的炮声震碎了国人最后的幻想,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主权沦丧,民族危机如乌云压顶,沉重地笼罩着中华大地 。这场惨败让严复痛心疾首,悲愤交加,他深知,中国若想摆脱困境,实现救亡图存,必须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唤醒民众的觉醒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严复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将其命名为《天演论》 。
翻译《天演论》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严复不仅要精准地理解和把握西方学术著作的深邃内涵,还要用流畅优美、通俗易懂的中文将其表达出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斟酌每一个词句,力求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让中国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思想 。他常常为了一个词汇的翻译,苦思冥想数小时,甚至数天,不断地在不同的译法中进行比较和选择 。比如,“evolution” 一词,最初严复将其译为 “天演”,而不是常见的 “进化”,这一独特的译法蕴含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融合的深刻思考 。在他看来,“天演” 一词更能体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与中国古代哲学中 “天人合一” 的思想相契合 。
《天演论》并非简单的直译,而是严复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需求,对原著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加工和改造 。他在书中加入了许多按语和注释,表达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他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 等进化论观点为核心,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 。他强调,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中国若不进行变革,就必然会被淘汰,只有通过变法图强,提升自身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 。
1897 年 12 月,《天演论》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上刊出 ,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它的问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国人迷茫的心灵;又像一声警钟,敲响了民族觉醒的旋律 。一时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天择” 等词汇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迅速在知识界、思想界乃至普通民众中传播开来 。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看到译稿后,不禁发出 “眼中未见有此等人” 的赞叹,称严复 “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梁启超也对严复推崇备至,称赞他 “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以文名世的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译稿后,赞不绝口,认为自中国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制,甚至亲笔细字,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 。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时,也爱不释手,一位本家长辈反对他看这种新书,他却不予理睬,依然沉浸在《天演论》的世界里 。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吴汝纶删节的严复译本《天演论》来做读本,他高兴不已,老师出的作文题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虽然超出了十几岁孩子的理解范围,但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
《天演论》的影响迅速蔓延,不仅在知识精英阶层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还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有的学校将其作为教材,有的教师以 “物竞”“天择” 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甚至干脆以 “竞存”“适之” 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在短短十多年间,《天演论》就发行了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它让国人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变革意识,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和解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
严复的思想,如同一颗璀璨的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其价值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 。
在近代中国的革命浪潮中,严复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为无数仁人志士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所倡导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思想,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许多革命先驱正是受到严复思想的启发,深刻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才能摆脱被列强欺凌的命运 ,从而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这其中就有着严复思想的推动作用 。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激发了人们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和追求 。
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的思想再次成为了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 “民主” 与 “科学” 的大旗,对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力求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严复早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主张,他对西方民主、科学的介绍和传播,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他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理念相契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让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追求自由、平等和科学的精神 。
直至当代,严复的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启迪 。在思想文化领域,他所倡导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坚守中华文化的根脉,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在社会发展层面,严复提出的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的主张,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这与我们当今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一致 。我们要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严复,这位中国近代思想的巨人,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黑暗的时代中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思想启蒙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