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公报》看英敛之:中国新闻史的传奇拓荒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6 09:21 2

摘要:1867 年,英敛之出生于北京,虽隶属满洲正红旗,却家境贫寒,父亲以摇煤球艰难维持生计 ,一家人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困苦。在那个时代,对于出身贫寒的英敛之而言,加入军籍获取钱粮是改善家庭困境的重要途径,为此,他自幼勤奋习武,期盼能借此改变命运。

1867 年,英敛之出生于北京,虽隶属满洲正红旗,却家境贫寒,父亲以摇煤球艰难维持生计 ,一家人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困苦。在那个时代,对于出身贫寒的英敛之而言,加入军籍获取钱粮是改善家庭困境的重要途径,为此,他自幼勤奋习武,期盼能借此改变命运。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英敛之逐渐意识到,仅凭武艺难以实现心中抱负,更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当时的中国,内有腐朽的封建统治,政治黑暗,官吏贪污成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外有列强环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割地赔款,国家主权丧失殆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目睹这一切,英敛之痛心疾首,他不甘心国家就此沉沦,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这个迷茫之际,英敛之有幸结识了乔霁轩,在其引领下,他拜入彭蓼渔、志刚等博学之士门下,从此弃武从文。此后,英敛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稗官小说等各类书籍,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这段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学识,更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英敛之逐渐将目光投向西方。当时,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科技和制度,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这让英敛之深刻认识到,中国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恰在此时,他接触到了西方传教士传播的思想,其中,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所著的《主制群征》一书对他影响深远。1888 年,22 岁的英敛之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领洗加入了天主教,从此开始深入学习西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希望从中找到变革求新的方法,使中国走向富强。

1895 年,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发动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英敛之深受触动,他对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表示由衷的赞佩,并积极投身于维新变法的浪潮中。1898 年,32 岁的英敛之撰写了《论兴利必先除弊》一文,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呼吁进行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富强。他在文章中提出,中国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先去除各种弊端,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英敛之的维新思想,也使他成为了维新派的重要一员。

然而,维新变法运动仅仅持续了 103 天,就因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而宣告失败。英敛之因支持维新派,遭到了清政府的缉拿,被迫流亡海外。在流亡期间,英敛之并没有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他更加深入地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思中国的现状,寻找救国救民的新途径。他坚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实现民族的复兴 。

后来,慈禧太后为讨好洋人,大赦了一批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英敛之也在其中。据说,当时慈禧太后特意提到:“把那个满人英华也赦免了吧。” 从此,全家族都随英敛之从 “玉” 改姓为 “英”。1901 年,英敛之结束流亡生活,再次回到天津。此时的他,虽然历经磨难,但救国之心愈发坚定。他深知,要想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唤醒民众的觉悟,传播先进的思想。而报纸,正是传播思想、开启民智的有力武器。于是,英敛之决定创办一份报纸,以此为平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呼吁社会变革,为国家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902 年 6 月 17 日,在天津法租界,一份日后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报纸 ——《大公报》诞生了,它的创办人正是英敛之 。

创办《大公报》并非易事,资金是首要难题。幸运的是,英敛之结识了同为天主教徒的天津紫竹林天主教堂总管柴天宠 。柴天宠以经营 “天和号” 商铺发迹,彼时正打算以自己的资金为底钱,征集股份开办报馆。英敛之听闻后,热情地提出了诸多建议,柴天宠见他对办报充满热忱,便邀其 “主持其事”,并表示愿意承担前期的赔垫。除柴天宠外,粮商兼木厂掮客王郅隆、德商荣华洋行办买事务张连璧、法国驻华领事馆公使鲍渥等也纷纷入股,维新派名人严复不仅投资千元,还为该报题写了报头,这些资金和支持为《大公报》的创办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人员合作方面,英敛之广纳贤才,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方守六担任主笔,他与英敛之志同道合,共同为报纸的内容策划和撰写贡献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公报》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

英敛之在《大公报》创刊号上发表《序》,明确提出办报宗旨是 “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众思想尚未完全觉醒的时代,这一宗旨犹如一声响亮的号角,唤醒了许多国人。《大公报》敢于针砭时弊,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外来侵略进行深刻批判,毫不畏惧地发表客观言论,与当时一些只追求利润、不敢直言的报纸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它曾多次报道清政府的腐败现象,揭露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让民众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列强的侵略行径,《大公报》也予以强烈谴责,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

《大公报》还积极传播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知识,为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它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国人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之处,从而思考中国的变革之路。通过这些报道和文章,《大公报》在开启民智、传播新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一股清流,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

英敛之作为《大公报》的灵魂人物,以 “文人论政” 的独特风格,为这份报纸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他坚信报纸不应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应是社会的监督者和时代的发声者 。在他的主持下,《大公报》凭借犀利的社评和深刻的见解,在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民众了解时事、思考社会问题的重要窗口。

英敛之的社评,针砭时弊,直击要害,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政府的腐败行为。他关注民生疾苦,为普通百姓发声,呼吁社会公平正义。在一篇篇社评中,英敛之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官场的贪污腐败、列强的侵略压迫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以笔为武器,试图唤醒民众的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比如,在 1903 年 4 月,俄国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兵,妄图长期霸占东北,这一消息传出后,全国震惊,各界纷纷表示强烈抗议 。英敛之在《大公报》上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如《论俄人占东三省》《俄人果欲并吞东三省乎》等,严厉谴责俄国的侵略行径,呼吁清政府采取强硬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些社评如同一把把利刃,刺向侵略者的心脏,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

除了关注国际局势,英敛之对国内的社会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英敛之通过《大公报》,对教育改革、妇女解放、实业救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主张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思想的人才;提倡妇女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实业救国,呼吁发展民族工业,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观点和建议,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然而,英敛之的 “文人论政” 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直言不讳和犀利批判,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也引来了不少的压力和威胁 。清政府对他的言论十分不满,多次对《大公报》进行打压和封禁 。一些保守势力也对他进行攻击和谩骂,试图让他闭嘴 。但英敛之并没有被这些压力所吓倒,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毫不退缩地为真理和正义而战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办报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和民族尽一份责任,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和危险,我也不会放弃 。”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让英敛之在黑暗的时代中,成为了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 。

英敛之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他 “文人论政” 的风骨,更在于他对报纸属性的深刻认知,明确了《大公报》的商业性和社会责任,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提出这一观点的第一人 。在他看来,报纸固然需要通过商业运营来维持生存和发展,但绝不能仅仅将盈利作为唯一目标,更应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英敛之在经营《大公报》时,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举措 。在广告经营方面,他展现出了独特的智慧和前瞻性 。《大公报》发行次日,英敛之特意用 “广告” 来定义新辟的一栏,并登出 “广告刊例”,这一创新之举成为报纸编排设计的初创 。此前,报纸上的广告多以 “告白” 等词语命名,且被编排于报纸末尾 。英敛之打破常规,使广告在版面上的位置更加醒目,同时登出广告价格,即便业务扩大导致价格变动,也能及时更新费用标准,让广告者清晰参详 。他还注重广告版面的刊布灵活性,使其与其他栏目相互协调,并初步对广告进行分类,严格把控广告内容的高雅度 。这些举措不仅为《大公报》带来了可观的商业收益,还提升了报纸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

在内容编排上,英敛之更是不遗余力地践行报纸的社会责任 。《大公报》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民生疾苦给予了深切的关怀 。例如,1902 年,中国多地爆发霍乱疫情,《大公报》从创刊伊始就投入大量精力报道这一疫情 。它不仅及时发布疫情动态,还深入分析疫情蔓延的原因,如饮食不洁、环境污秽、气候异常等,并介绍预防治疗方法 。同时,《大公报》积极引导民众树立现代健康卫生观,破除不讲卫生、封建迷信等陋习,对暂停鱼虾销售、铺设自来水管、加强粪便处理、惩罚不文明行为等有利于防疫的举措,给予大量报道和坚定支持,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防控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

除了关注疫情,《大公报》还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和评论 。它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如封建专制的腐朽、官场的贪污腐败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同时,《大公报》积极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为民众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进步 。例如,在教育改革方面,它倡导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思想的人才,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进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它呼吁打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这些报道和评论,反映了时代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

1912 年,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革,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然而,英敛之却对袁世凯的统治深感不满 。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独裁统治,不断打压异己,破坏民主制度,这与英敛之追求的民主、自由的理想背道而驰 。英敛之深知,在袁世凯的统治下,《大公报》难以继续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与此同时,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压力,让英敛之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在办报过程中,既要承担繁重的编辑、撰写工作,又要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压力,身心疲惫 。此时的他,迫切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调养身体,思考人生的方向 。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敛之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 离开《大公报》 。1912 年 2 月 23 日,《大公报》刊登 “告白”:“本馆总理英敛之外出,凡赐信者俟归时再行答复 。” 从此,他偕夫人退隐香山,告别了他为之奋斗十年的报坛 。

隐居香山期间,英敛之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天主教事业和教育事业中 。他深知,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于是,1913 年,英敛之在香山创办了辅仁社 。“辅仁” 一词,出自《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英敛之希望通过这个学社,培养学生的仁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天主教培养更多的人才 。

在辅仁社,英敛之亲自授课,与学生们朝夕相处 。他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的古今书籍,带领他们研读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术素养 。他还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导他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除了学术和品德教育,英敛之还教授学生一些社会必需的常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在英敛之的努力下,辅仁社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成为了当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

1917 年,为了摆脱法国传教士对华采取的愚民传教政策,英敛之撰写了《劝学罪言》一文 。在文中,他深刻批判了当时教会中盛行的 “读中国书无用” 等错误观念,强调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本国人不通本国文字,何以接人,何以应事?只有深入学习和传承本国文化,才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推动天主教在中国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此后,英敛之开始积极筹建天主教辅仁大学 。他四处奔走,寻求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在他的努力下,1925 年,辅仁大学开始筹备,1927 年,正式成立 。英敛之担任辅仁大学的首任校长,他致力于将辅仁大学打造成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学府 。在他的领导下,辅仁大学汇聚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教师,开设了多个学科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辅仁大学的成立,不仅为中国的天主教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

英敛之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 。他以笔为武器,通过《大公报》,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以教育为己任,创办辅仁社和辅仁大学,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 。他的思想和理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在当今时代,英敛之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英敛之的 “文人论政” 和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坚持,是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从业者更应坚守职业道德,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为社会传递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也要像英敛之一样,关注社会问题,勇于担当,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英敛之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培养的努力,提醒着我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不断加强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坚实的支撑 。此外,英敛之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这种坚定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

英敛之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名字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杰出先驱 。让我们铭记英敛之的贡献,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