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文“中译中”已成普遍现象,无效的学术黑话让写作越来越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6 09:15 2

摘要:比如"基于异质主体认知图式的非线性耦合机制""通过后现代话语的能指链构建解构范式"。这些看似高深的术语堆砌,却正在使学术圈生成一种诡异的"语言通货膨胀"。即:学者们用越来越复杂的词汇,表达越来越简单的思想。

人文学科匮乏的根源,竟然是学术黑话无限制的泛滥?

——学术黑话批判:为什么过度使用术语反而降低论文可读性?

近几年的社科论文,已经呈现出越来越难读,越来越难理解的现象。甚至在阅读时经常还要做“中译中”,才能读懂。

比如"基于异质主体认知图式的非线性耦合机制""通过后现代话语的能指链构建解构范式"。这些看似高深的术语堆砌,却正在使学术圈生成一种诡异的"语言通货膨胀"。即:学者们用越来越复杂的词汇,表达越来越简单的思想。

一段网上流传的很广“学术黑话”话曾反复被拉出来鞭尸——

“然而吊诡的是,我从你的个体表征中窥见一种后现代式的身份流动性,却又难以解构其滥觞所在,或许是你的这种化后设为先验式的脱域,导致了我的经验视景与想象集合的矛盾,这也形成了你超克于建构之外的张力,我想此刻我对你作符号化的悬置一一抑或是规训下的擅自让渡,无疑是一种亵渎,你是否愿意言述你嬗变与重构的版图与视阈,让我得以透视你隐藏在现代性话语深处的复调意志底色?”

你一段黑话,我逐词精解

Academic writing is getting harder to read—the humanities(人文学科)most of all

有文章指出“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被指责写作中充斥着行话,难以理解。学术写作变得越来越难以阅读—尤其是人文学科。”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带来的"术语崇拜",使学界误以为概念的复杂度等同于思想的深刻度。放在今天,这种语言倾向的背后,是过于注重术语、修辞,排比,以及文字形式的内卷,好像不使用这些“黑话”,文章就无法显得高大上。

举个例子:

人们相互模仿"描述的现象——"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群体行为同构化"

"学生基础差"——"前认知结构存在显著性缺损"

抖音美颜滤镜——"后人类语境下的赛博格审美祛魅"

站着学习比坐着记忆效果更好"——"本研究发现认知具身性对情境嵌入具有调节效应"

这些“黑话”带来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

文科黑话最大的问题就是让人看不懂。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分享知识、推动思想交流,但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在一起,反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仅普通读者一头雾水,就连本专业的学生也得反复琢磨才能理解。让年轻学者误以为"越难懂越高级",结果就是学术写作越来越脱离现实。

(2)思想深度的缺失,助长学术泡沫:

过度依赖修辞和排比等文字形式,导致思想内涵的挖掘不足,使得文科表达变得表面化。有些论文通篇都是"范式转换""解构主义""后现代性"之类的术语,但仔细一读,发现核心观点可能就一两句话能说清,剩下的全是车轱辘话来回说。

(3)造成创新思维的匮乏

过度使用“黑话”式的文字表达,严重束缚了文科领域的创新思维。而且当期刊、导师、评审都默认"术语越多=水平越高",年轻学者就会被迫加入这场"黑话竞赛",否则论文可能被拒、课题申请可能失败。可能不再花时间思考真正的问题,而是拼命学习怎么把简单的话说得复杂,怎么在文章里塞满高大上的概念。

如何正确用学术术语而表达,而不是仅仅使用无效的学术黑话。

学术写作中术语的使用应当遵循"必要、准确、清晰"三原则,而非为了彰显专业性而堆砌晦涩词汇。首先,术语的使用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当日常语言无法精确表达某个专业概念时,才应该使用术语。

首先,术语的使用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当日常语言无法精确表达某个专业概念时,才应该使用术语。比如在心理学研究中,"认知失调"这个术语精准描述了当人们同时持有两种矛盾认知时产生的心理不适,用普通语言难以如此简洁准确地表达。其次,使用术语时要确保其含义的准确性,避免望文生义或误用。例如"解构"在德里达哲学中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等同于"分析"或"拆解"。最后,术语的运用必须服务于表达清晰度而非制造障碍,理想状态是让同行能准确理解,非专业人士通过适当解释也能把握要义。

好的学术写作应该像专业导游,用精准的术语带领读者深入知识殿堂,而不是用晦涩的黑话筑起拒人千里的围墙。在具体写作时,可以尝试"术语分级使用法":核心概念用标准术语,次要概念适当解释,边缘概念尽量用通俗表达。真正的学术功底体现在将复杂问题说清楚的能力,而不是把简单问题说复杂的技巧。

你读过哪些无效的学术黑话?

来源:学术进修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