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4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主办的医学新概念新术语暨“稳态医学”论证工作会议在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北楼成功举办。赵继宗、王福生、王松灵、吉训明、江涛、王振常等两院院士及30余位全国医学领域权威专家齐聚北京,围绕中国原创理论“
会议现场
2025年5月14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主办的医学新概念新术语暨“稳态医学”论证工作会议在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北楼成功举办。赵继宗、王福生、王松灵、吉训明、江涛、王振常等两院院士及30余位全国医学领域权威专家齐聚北京,围绕中国原创理论“稳态医学”展开深入论证,共同探讨医学理论创新与全球健康治理的中国方案。
裴亚军致辞
会议伊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在致辞中强调,术语规范化是科技创新的“底层架构”,医学术语的规范化不仅关乎学科体系建设,更是推动中国原创成果走向世界的关键基础,必须坚持“科学性、系统性、传播性”的原则,为全球学术语境中的中国声音提供有力支撑。他指出,“稳态医学”是一种融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新兴理论范式,对其开展研究交流有助于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吉训明讲话
吉训明院士表示,“稳态医学”不仅融合中西医学智慧,更打通分子调控与临床干预之间的链路,形成了完整闭环。其术语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将为复杂疾病的系统性认知与干预提供理论支撑,也将重塑国际医学的话语格局。
王松灵作主旨报告
王松灵院士作《稳态医学:维护健康与防治疾病的新策略》主旨报告,系统回顾并深入阐释其团队三十年来在稳态调控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报告围绕“稳态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临床意义及未来发展前景,全面介绍了以硝酸盐–Sialin–Sialin2为核心的稳态调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稳态医学”概念。王松灵院士还展望了该理论在数智化医疗中的应用潜力,为医学领域由“治已病”迈向“治未病”提供了新的战略路径。
专家论证
在专家论证环节,观点交锋激烈,思想火花频频碰撞:
第一,稳态医学是理论范式的革新。赵继宗院士指出,稳态医学突破了传统外科“病灶清除”的思维范式,提出“切除-稳态重建”的协同治疗模式,为脑胶质母细胞瘤等难治性疾病开辟新途径。王振常院士作为医学影像领域的领军人物,强调了稳态医学理论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重要应用,认为该理论可以推动影像学研究从单一的“病灶发现”向“全身稳态调控”转变,为影像学的精准医学应用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支持。
第二,稳态医学是临床模式的升级。江涛院士提出“稳态阈值”动态标定的构想,倡导通过精确解析器官代偿能力上限,构建更前移的疾病预警体系。朱凤雪教授则结合重症医学实践,认为稳态理论有望突破当前器官支持治疗的边界,推动系统功能整体重建。侯志勇教授作为临床骨科的专家,指出稳态医学可以为骨科领域中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特别是在骨折愈合、关节置换等方面,稳态医学的动态调节理论有望帮助临床医生更精确地掌握术后康复及并发症预防的时机,提升骨科治疗效果。
第三,稳态医学是中西医融合与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抓手。丁治国教授指出,稳态医学与中医“阴阳平衡”“治未病”理论存在跨时空的高度契合,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表达,并提出中医应积极融入稳态医学体系,通过跨学科的协作,推动稳态医学理论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刘中民教授评价,这是中国在医学理论创新层面实现“领跑”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智慧正日益成为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裴亚军作总结讲话
会议闭幕式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作总结讲话。他指出,稳态医学的论证具有三重战略意义:一是推动医学从“对抗疾病”转向“维持稳态”的系统思维;二是助力我国在核心理论上的自主创新与学术自信;三是为中西医融合探索出系统性路径。他提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启动基于我国重大科技创新的新概念新名词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工作,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语言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全球传播。
张晨讲话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晨提出“三步走”战略:一是推动国家级“稳态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二是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发起“稳态医学”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中国方案服务人类健康共同体建设。
本次会议凝聚了学界共识,明确了“稳态医学”作为中国原创医学理论的核心价值与发展路径。会议认为,随着跨学科协同平台的搭建与国际合作的深化,“稳态医学”有望引领医学从“精准医疗”迈向“系统调控”,在全球医学理论版图中镌刻下更加鲜明的中国标注。会议强调,新概念新术语制度的建立,不仅为我国医学原创理论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机制保障,也为中国医学走向国际话语高地、引领全球医学创新方向铺设了新路径。
来源:术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