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小说中现实主义的回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6 10:31 2

摘要:虽然自杰弗雷·乔叟以来,现实主义就始终是英国文学的重要元素,但是伊恩·瓦特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英国小说发端于18世纪,现实主义是18世纪小说区别于以往的虚构文学的决定性特征。学界沿用瓦特的观点认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肇始于18世纪。然而,对于很多文学研究者而言,最

虽然自杰弗雷·乔叟以来,现实主义就始终是英国文学的重要元素,但是伊恩·瓦特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英国小说发端于18世纪,现实主义是18世纪小说区别于以往的虚构文学的决定性特征。学界沿用瓦特的观点认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肇始于18世纪。然而,对于很多文学研究者而言,最为经典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于维多利亚时期,该时期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是后世小说竞相抵制、更新或者复兴的模式。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一般特征

有关现实主义的研究很多,理论家在对其进行界定的同时也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来自乔治·卢卡奇。他将现实主义小说视为文学对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和政治动荡的回应,这些社会变革引发出全新的历史感,同时也催生出全新的文学形式。卢卡奇认为,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是将历史变化的必然性及其力量呈现出来,呈现的方式是通过描写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详尽而真实的经历,而非是抽象的概括。卢卡奇将现实主义小说理解为文学对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动荡的回应,由此树立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现实的传统。

英国小说的经典研究则认为现实主义首先是一个认知论概念,探索人们认识和把握现实的过程。现实主义小说能够提出一系列关于现实的本质和人类对现实的理解的典型问题。瓦特认为,现实主义产生的认知论前提是个人能够通过感官来发现真实。他提出,从笛卡尔开始的经验主义哲学认为,真实可以由人类个体通过其生活经验而认知。小说为了能够捕捉到令人信服的现实而借鉴经验主义认知论对个体人物的关注,这些人物依靠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来捕捉世界的真实模样。由此,对个人的关注也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而人物塑造也成为该小说的关键。

此外,现实主义小说通常会描写社会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会采用全知叙事和自由间接话语的方式讲故事,以及在叙事的同时进行人物和场景的描绘。此外,现实主义在经历长时间的演变后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特征。

英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英国文学19世纪轰轰烈烈的现实主义运动在现代主义的质疑和讨伐声中逐渐偃旗息鼓,而现代主义也最终被后现代主义所取代。然而,实际上,现实主义文学从未远离。一方面,在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期,英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仍然坚持出品现实主义风格的杰作;另一方面,新锐作家也转向现实主义以寻找创新的途径,正所谓极致的复古就是创新。由此可见,英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就如同钟摆一般,以现实主义为中心而左右摇摆。英国小说在经历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后再次转向现实主义,此时的现实主义是融合诸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元素的新现实主义。

首先,新现实主义小说所观照的社会问题更加多样。现实主义小说在确立之初就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然而,当代英国小说家已经将关注的目光从英国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探讨人类的共同问题,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主题涉及重大的历史、政治、宗教和伦理等问题。例如,扎迪·史密斯的小说《白牙》讨论的问题包括种族关系、毒品问题、宗教极端主义,以及科学技术引发的伦理困境等。

其次,新现实主义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方式,但是叙述者的地位已然发生改变。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标志性的讲故事方式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小说的叙述者就是作者的传声筒,因此也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不受任何限制。同时,全知的叙述者还被赋予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这种传统的讲故事方式被新现实主义小说所采用,但是研究发现,在新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的道德权威却被剥夺,他们摇身变为当代的领域专家,在特定的学科内向读者传播知识或发表观点。米歇尔·法柏的《绛红雪白的花瓣》中的叙述者被赋予相当的权力和自由,但他却不是道德权威,而只是一名历史学家。

最后,新现实主义小说中包含非现实元素。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寓言、浪漫和魔幻等非现实因素采取回避和抗拒的态度,作品力求真实的效果。然而,当代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却不断受到反现实运动的冲击,而现实与非现实的融合赋予其独特的虚构维度。本·奥克瑞的小说《饥饿之路》将非洲的神话和传统现实主义叙事相结合,借此讨论独立后的尼日利亚的民族前途和未来。

现实主义回归的文化价值

当代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回归不仅体现出小说发展趋势,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从前者来看,新现实主义的出现意味着后现代主义的式微和退场;从后者来看,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彰显出以小说为代表的当代文学对文化权威的重申。

斯蒂芬·伯恩认为,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是小说的转折时期,此时文坛的新生代作家在寻求超越后现代主义的途径,而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而成长的文坛宿将却仍然活跃,小说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之下摇摆不定。但是,对于很多文学批评家来说,旧世纪的结束也意味着后现代主义的消亡。后现代主义是否会彻底消失暂且不论,很多批评家和理论家对“新主义”的翘首企盼却事出有因。研究者提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游戏令人窒息,也导致小说丧失重要性和影响力。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使后现代美学变得琐碎而无聊,小说也退化为纯粹的嬉戏和自恋。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自我指涉性导致其与真实世界和社会现状相脱节。晦涩难懂的小说逐渐成为专业人士品评的对象,而非普通读者娱乐消遣的读物,读者的丧失和社会的忽视则致使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丧失文化权威的地位。

鉴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颓势,弗兰岑呼吁小说的文化相关性和社会参与度,他认为如果文学丧失现实世界的归属感,那么也就无法在虚构的世界中蓬勃发展。也就是说,文学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能够表征和批判社会,而必要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则促使新现实主义的产生。然而,在新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当下社会,电影电视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小说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小说的功能和价值何在?一方面,小说的现实主义回归就暗示出其社会观照功能的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关于小说的社会功能,多萝西·黑尔给出的答案是其伦理功能。她所谓的伦理是他异性伦理,意味着小说能够促进自我和他者的相遇以及随后的共情。小说伦理功能的前提是回归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以有趣的人物形象、丰满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进而产生影响。小说最朴素和最本质的功能还是寓教于乐,因此,小说的现实主义回归及其重新崛起,也能够帮助当代年轻人走出图像和视频的世界,重拾阅读的习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英国黑人小说的新现实主义研究”(22BWW068)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