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聪颖好学,本可以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却选择了更为艰难也更为低微的吏员之路。
他聪颖好学,本可以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却选择了更为艰难也更为低微的吏员之路。
他公正无私,无论是做小吏还是任知府,心中时刻记挂着为百姓谋福利。
他深得民心,任苏州知府13年,三次离任都被苏州百姓挽留,造就了一段“三去三留”的佳话。
他就是苏州百姓口口相传的“况青天”——况钟,他的美名可与开封府的“包青天”相媲美。
况钟究竟是如何从一名普通小吏,一步步升任三品知府,成为令百姓恋恋不舍的父母官?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清官能吏的传奇一生。
放下功名,从小吏起步
公元1383年,况钟出生在江西靖安县的龙冈洲,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
他的曾祖父饱读诗书,还当过县令。
元朝末年,烽火四起,况家全家都在一场战乱中丧生,仅剩况钟的父亲存活下来,幸而被邻居带回家抚养,才得以长大。
况钟从小聪颖好学,刻苦上进,还精通书法。
家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
然而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况钟的命运。
公元1406年,靖安知县俞益急需一个精通文理、为人干练的书吏,听说有个叫况钟的年轻人写得一手好字,人也机灵,于是他把况钟找来,见面详谈。
两人见面后,为了考察况钟的学问,俞益出了一个上联“一扇千须动”,况钟立刻就答出了下联“三梳万发齐”。
几番详谈过后,俞益发现况钟聪明能干,是个不可多得的吏才,于是请求况钟的家人让他来做书吏。
可是况钟的家人不乐意了,在古代,吏相当于官府的办事人员,处在官场“鄙视链”底端。
吏要升职成为官员很难,能升到的官职品级也不高。
相比起来,通过科举入仕才是正途。
但俞益对况钟的家人说:
“古往今来,从以书吏起家成为高官的人才很多,比如汉代萧何、曹参,他们后来都位至相国。
做书吏有什么不好的呢?”
在俞益的劝说下,况钟放下功名,开启了他的小吏生涯,在靖安县衙做了九年的礼曹吏员。
九年后,况钟进京参加书吏的考核和甄选。
由于况钟在职期间工作能力突出,为人正直无私,俞益向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极力推荐他。
经考察后,吕震也非常欣赏况钟,又向明成祖举荐了他。
后来,经过明成祖的面试,况钟被破格任命为礼部六品主事,负责与皇族有关的大型庆典仪式。
况钟任职后,一切事宜均处理得严密妥当,深受朝廷赏识,仅在明成祖一朝就得到了31次奖赏。
因贤能勤勉,礼部六品主事期满,况钟又被超升为正四品仪制司郎中。
人生之路,或许坦途是最快的捷径,但是阅历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愿意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任劳任怨,步步稳扎稳打,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练就一身铮铮铁骨,这样的人,才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楷模。
假意示弱,惩治贪官污吏
公元1430年,况钟经人推荐,来到苏州赴任知府一职。
当时的苏州税负繁重,贪官污吏横行,被称为“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之地”。
连明宣宗都叮嘱况钟“毋为权势所胁,毋为奸吏所欺”。
况钟刚上任时,苏州府的官吏们都围在他的身边,观察他如何办事。
于是,况钟假装什么也不懂,让这些狡诈的官吏,感觉况钟好糊弄,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
而况钟表面纵容他们为所欲为,暗地里却在搜集罪证。
直到一段时间后,况钟收集够了证据,便召集官吏,当众对他们进行宣判,还把罪责最重的几人处以死刑,甚至当堂打死了6个官吏。
这一举动震撼了苏州府上下,让府中的官吏们再也不敢横行霸道、徇私舞弊了。
此外,况钟还为当地数百人洗清了冤屈。
原来,明朝实行军籍制度,编入军籍的人家每户要出一个人当兵,而军籍是世袭的,当兵的死了或者逃了,要在原籍勾取他的亲属补充。
之前朝廷派来的御史勾结苏州府的官员,在清理军籍时弄虚作假,将数百名百姓冤屈为军籍,甚至还杀了很多人。
在经过严密调查后,况钟奏请皇帝为百姓伸冤,还了百姓一个清白。
不仅如此,况钟还奏请为一百六十人免除了军役,又让一千二百四十人只需自身服役,不必将军役世袭给后代。
自从况钟严惩官吏的事迹传播开来,整个苏州府的风气变得清明起来。
从此以后,官吏们全都开始遵纪守法,严格按照法度行事。
当时,皇家时常派太监外出采购宫廷所用的物品,这些太监经常随意编造理由,欺压办事官员,百姓也经常受到他们的虐待。
但是,况钟来到苏州上任以后,这些事情明显减少,直至不再出现。
这都与况钟雷厉风行,整顿吏治有关。
初入一个新环境,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不失是一种处事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用此法。
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深得民心,三去三留况青天
苏州自古便被誉为鱼米之乡,更是全国赋税的重要来源。
然而正是因为施加给苏州的赋税过重,许多百姓不堪重负,抛弃土地逃亡他乡。
导致许多田地被荒废,苏州府更是欠下巨额租税。
为了解决这一压在苏州百姓身上的大石头,况钟上奏请求减轻租税,然而却被户部驳回。
原来明宣宗早就下过减租的诏书,户部却按住不下达。
户部尚书甚至还污蔑、弹劾况钟。
但况钟并没有屈服,依然坚持上奏。
在他的努力下,朝廷终于同意减租,使苏州府一年减免官粮72万余石(dàn)。
一时间,况钟在民间的威望陡增。
那么,况钟又是如何成为“况青天”的呢?
我们都很熟悉包拯“包青天”,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他的事迹被代代传颂。
而况钟被称为“况青天”,也是因为他办案公正、明察善断。
况钟前任的苏州知府怠政,积压了众多陈年旧案未处理。
况钟上任后,一一核实处理,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就清理了1518个案子。
苏州百姓都称其为“包龙图复生”。
明朝冯梦龙的著作《警世通言》里就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记述了况钟断案的故事,还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
不仅如此,况钟在苏州还疏导水利、兴办学校、整理漕运……苏州的社会风气、经济状况都为之一振。
所以,当地百姓都极为爱戴况钟。
《明史·况钟传》记载:
“民奉之若神。”
意思是老百姓像奉若神明那样尊敬况钟。
为此,况钟还在苏州留下了一段“三去三留”的佳话。
公元1431年,况钟的继母去世。
按理况钟应该辞官守孝,可是苏州百姓认为,如果他离职,好不容易树立起的清明风气,很有可能又要倒退回去,所以联名请求他留任。
为此,朝廷特地下诏,命况钟戴孝留任。
后来,三年知府期限届满,况钟需要回京复命,百姓们担心他会升官离开苏州,都堵在路上不让他走。
于是,第二年复命结束,况钟又回到了苏州。
公元1439,况钟已经任苏州知府九年了,他进京述职后,八万苏州百姓又联名上书,请求他回到苏州。
皇帝知晓此事以后,下诏书赐况钟正三品,仍然留苏州任职。
三去三留,况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任期最久的知府。
而成就这段佳话的,正是他时刻记挂民生的一颗赤诚之心。
身在其位,谋其职。
能够时刻做到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己任,便是百姓口中的好官。
两袖清风,则能体现一个人的清正廉明和高风亮节。
公元1443年,连续三任苏州知府的况钟,在六十岁这一年因为劳累过度,病逝于任上。
他死后,百姓们流着泪送其灵柩归乡,苏州府更是每个县都为他建了祠堂。
有史料记载:
“内署肃然,无铺设华糜物。”
说的是,况钟的家里陈设简单,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
而运送他灵柩归乡的船只里,也只有一些书籍和日用器物,可见他两袖清风,一心都扑在了为百姓谋福利的事业上。
纵观况钟的一生,不管是做一个小吏,还是在一方主政,他从不眼高手低,而是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他刚正廉洁、孜孜爱民,时刻以百姓利益为先。
为官30年,他没有留下什么财物,却留下了传扬后世的美名。
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况青天”。
来源: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