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仅仅孤立地对比这两个岗位本身,实际上缺乏实质性的可比基础。这就如同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说法:你看,即便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不也有未能顺利找到工作的吗?在985高校毕业生中,毕业后没有取得显著成就的人也大有人在!再比如马云,他未曾读过本科,却不妨碍
这一问题实则颇具复杂性,难以给出简单直接的答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仅仅孤立地对比这两个岗位本身,实际上缺乏实质性的可比基础。这就如同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说法:你看,即便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不也有未能顺利找到工作的吗?在985高校毕业生中,毕业后没有取得显著成就的人也大有人在!再比如马云,他未曾读过本科,却不妨碍其成为亚洲首富;还有我们村里的“狗剩”,小学都没毕业,如今却开着宝马车、住着豪华住宅!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工作机会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就像小说中的侯卫东,即便一开始被派到条件艰苦的上青林,最终依然能够仕途顺遂、步步高升。
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像爽文那般充满戏剧性。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所面临的境遇和发展轨迹,往往难以准确预测。有些人的起点比侯卫东更低,所处的工作环境也更为恶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最终走上厅局级甚至更高的领导岗位。倘若你去研究近年来公示的一些官员简历,就会发现许多人最初的学历只是大专或者中专,第一份工作是在学校当老师,有的甚至是在乡村小学任教。从这样的起点出发,最终成为省部级高官的例子并不少见。
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幸存者偏差现象。我们看到了一株从淤泥中生长出来的荷花,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所有的种子都能在淤泥中存活并开出娇艳的花朵。于是,我们将种子播撒在淤泥里,可结果却是,一万颗种子中,只有一颗成功开出了荷花,其余的都烂在了淤泥里,化作了养分。
直到这时我们才明白,之所以看到那么多“淤泥”中的案例,实际上是因为那株成功的荷花遮住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视线,让我们忽略了普遍存在的失败情况。
回到县城公务员和省会事业编的选择问题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差异。
先看县城公务员岗位。虽然拥有公务员编制,但在县城工作,基本上意味着你需要到乡镇一级去工作。不要幻想一去就能成为县长、县委书记的联络员,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县里,有几十个科级单位,你最有可能的去向是某个局的下属单位或者街道办事处,而进入县委机关等核心部门的可能性并不大。
就像一幅画面中展现的那样,有一位县长,后面跟着联络员,前面有乡党委书记带路。我们很容易在脑海中把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女县长、戴眼镜的小秘书,或者是前面领头的乡党委书记,哪怕最差,也觉得自己可能是后面跟着的工作人员。
但残酷的现实是,在这样的场景中,你可能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画面后面的人大概率是乡长、副乡长,而你可能只是接到乡长提前电话通知,被安排埋伏在领导调研路线上的“工具人”,县长甚至都不会意识到你的存在。
这是不是很残酷?你或许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假设你是本地人,并且你的姑父等亲属在县里、临县、省里或者市里担任领导职务,而且能够在县长、书记面前说得上话。如果具备这样的关系背景,那么你大概率会被调入机关,然后慢慢等待发展机会。十年之后,可能会被提拔为副科级,到乡镇担任副镇长,之后再经过十年左右在不同岗位的辗转,有可能晋升为正科级。最终,以四级调研员的职级退休,或许就是你职业生涯最好的结局了。当然,这是在你在本地有一定小关系的情况下。
再来看省会事业编岗位。拥有事业编制且在省城工作,大概率会进入某个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不出意外的话,你会被分配到某个处级单位。如果你所学的是综合类专业,可能会被安排到办公室、人事、党群等部门;如果你是学专业业务的,可能会进入某个职能处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机会并且你表现优秀,大概在五年左右可能会有机会晋升为副科长,或者评上中级职称;十年左右有望晋升为科长,之后就要看具体的发展机会了。如果你工作表现出色,又得到领导的赏识,而且所在的事业单位有相应的职数,那么在十五年左右,晋升为副处级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这两个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单位级别差异:单位级别不同,意味着个人发展的机会有很大差别。县城属于处级单位,你所在的局只是科级单位,在这样的层级结构中,想要晋升为副科级难度极大。而省会的事业单位,大概率属于处级单位,在这里晋升副科的难度要小很多。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省会事业单位时,尽量选择厅局级事业单位的下属单位,这样的单位在人员提拔方面的机会要比那些只有一两个编制的机关下属事业单位更多。
2.权力范围不同:在县城里,科长所拥有的权力相对较大。但在省会的事业单位中,科长、处长的权力更多局限于单位内部,在外部社会环境中,其权力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3.工作强度不同:县城里的公务员工作非常忙碌,各类事务繁杂,工作辛苦程度较高。而省会的事业单位工作相对要清闲许多,工作节奏更为舒缓。
4.资源享受差异:省会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远远优于县城。而且在省会城市,个人发展的机会也比县城多得多。举个例子,国家组织援青援藏等工作时,省里面的各类单位都会派人参加,参与这类工作回来后往往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这样的机会,在县城里能有多少呢?我几乎没有听说过科级干部有参与援派工作的情况。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普通人,现在知道该如何选择了吗?
来源: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