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SNE Research于2025年5月初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锂电四大材料供应链分析及中长期市场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LIB)负极材料总出货量达到约211万吨,同比增长25%;而总需求量(实际使用量)为197万吨,同比增长26%。
根据SNE Research于2025年5月初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锂电四大材料供应链分析及中长期市场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LIB)负极材料总出货量达到约211万吨,同比增长25%;而总需求量(实际使用量)为197万吨,同比增长26%。
在全部出货量中,人工石墨占比最高,达175.6万吨,占比约83.2%;天然石墨为29.4万吨,占比13.9%;硅基负极材料则为4.1万吨,占比1.9%。
中国企业在全球负极材料市场中展现出压倒性的竞争力,2024年前十名出货量排名全部被中国厂商占据。
#BTR(贝特瑞)以超过43.2万吨的出货量位居榜首,杉杉以34万吨位列第二,中科星城21.3万吨排名第三,其后依次为尚太科技(20.8万吨)、凯金新能源(15.8万吨)和江西紫宸(13.5万吨)等。
相比之下,韩日企业则面临严峻挑战。
韩国的POSCO Future M在2024年跌出前十,排名第11位,较2022年和2023年下降一位,更远低于其2020年第六名、2021年第八名的历史高位。
而日本的Resonac(原昭和电工)则从2020年的第五名和2021年的第九名大幅下滑至2024年排名第12名之后,主因在于中国厂商的激烈竞争迫使其缩减生产线。
2024年下半年负极材料出货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人工石墨市场较上半年增长37%,同比增长30%;天然石墨市场则较上半年增长23%,同比增长7%。主要增长动因来自中国电动车(EV)与储能系统(ESS)需求上升,带动电池厂加大采购量,尤其是中国厂商的人造石墨出货大幅上扬。
尽管硅基负极材料当前市场规模仍然有限,但具备快速充电能力的高端车型对其需求逐步提升,相关产能也在持续扩大。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与混合动力汽车(HEV)因电动车进入“成长迟滞期”而再次获得增长机会,这些车型倾向于使用具有更高倍率特性(C-rate)与更强性能的高端石墨材料。中国主要负极企业正在积极开发支持6C快速充电的技术。
展望2025年,预计在中国人造石墨的持续强势推动下,BTR、杉杉、尚太科技等头部企业的使用占比将继续稳固甚至提升。
与此同时,硅基负极材料将在高效能电动车、下一代电池及小型设备市场中获得更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Na-ion)所需的硬碳材料、以及高功率LTO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值得关注。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伊斯特立场,部分资讯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来源:伊斯特化学微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