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那个被称为“AI版美团外卖点单系统”的Builder.ai吗?这家估值一度飙到15亿美元的AI独角兽,如今却以令人咋舌的方式宣告破产。
还记得那个被称为“AI版美团外卖点单系统”的Builder.ai吗?这家估值一度飙到15亿美元的AI独角兽,如今却以令人咋舌的方式宣告破产。
短短三年,从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巨头加持,到官网关停、创始人离场、员工遣散,这起崩塌事件不仅让投资圈震惊,也再次掀开了“AI创业泡沫”背后令人不安的真相。
这一次,泡沫没等完全吹大,就已经炸了。
一、AI造梦的神话,是怎么一步步编织出来的?
Builder.ai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它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是——“不懂代码,也能开发App”。
通俗点说,这就是一个“AI做应用”的平台。你只需要像点外卖一样下单,AI就能把一款App打包送到你手里。
这个概念太诱人了。
彼时,全球正在进入AI技术与低代码、无代码平台齐头并进的阶段。传统软件开发成本高、周期长,而Builder.ai的故事,几乎正中靶心。
于是,融资节奏越来越快:
2022年,完成B轮融资1亿美元;
2023年5月,获得C轮融资2.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微软、卡塔尔投资局、Jungle Ventures等;
截至倒闭前,总融资超4.5亿美元,一跃成为AI赛道的明星公司。
微软更是为其站台,称要将Builder.ai服务集成到Azure生态中,还让其进驻了Azure OpenAI服务平台。
曾经,业内都流传一句话:“Builder.ai,正在用AI颠覆软件外包。”
但这场梦,很快醒了。
二、表面是AI驱动,本质却是“人海战术”
据英国媒体Financial News调查披露,Builder.ai的核心技术远没有它吹得那么神。
用户以为AI可以自动生成App,背后却是数千名外包程序员在人工“搬砖”。
很多代码完全不是AI写的,而是公司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组建的大量工程师,在一个几乎“流水线”式的系统中低价人工编写。
甚至内部员工爆料称,Builder.ai内部根本没有足够强的AI模型或算力,所谓AI只是幌子,真正起作用的仍是人。
这就像你以为点了AI做的披萨,结果是一个疲惫程序员在凌晨三点给你手工揉面、烤制,只是换了个包装。
这也直接暴露出它的致命问题: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靠低价外包赚差价,本质就是“数字工厂”,既不具备技术壁垒,也无法支撑高速扩张的成本结构,更谈不上真正的AI平台能力。
三、财务造假曝光,投资人怒了,员工懵了
Builder.ai真正的崩盘点,来自债务与融资双杀。
有媒体指出,Builder.ai为获取更多融资,曾向投资方和债权人夸大收入预期。
官方声称2024年营收将达到2.2亿美元;
实际上,截至2023年,其全年收入不足5000万美元,且亏损持续扩大;
关键债权方Viola Credit表示:公司在申请信贷融资时,多项数据造假,包括客户数量、客户续费率等核心指标。
事情败露后,Viola Credit冻结了其公司账户,仅留500万美元应急运营资金。而这笔资金又因受限于印度外汇管制,根本无法支付海外员工工资。
创始人Sachin Duggal早在2024年2月就已悄然辞职,留下新CEO独自应对这个风暴。
最终,Builder.ai宣布停止运营,申请破产,官网下线,全球裁员。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泡沫爆破”。
让人最疑惑的是,为什么连微软这种科技巨头也会被骗?
答案其实很现实:
第一:AI光环太耀眼。
ChatGPT爆火后,几乎所有巨头都在抢投AI项目,只要讲得好听、有“未来感”,资本就愿意试一把。
第二:跟风投风气严重。
微软等大公司很多时候不是自己深入调研项目,而是看其他机构是否投了,形成所谓“安全标的”。投资讲究的是“共识感”,而非独立判断。
第三:Builder.ai懂包装。
它不仅用AI讲故事,还加上“赋能中小企业”“改变世界”等情绪标签。再结合国际化团队、多轮融资,营造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成功模板。
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虚假数据与不可持续模式之上。
五、这不是终点,而是AI赛道的“第一滴血”?
Builder.ai的倒下,很可能是AI创业泡沫开始破裂的第一枪。
当前AI初创公司遍地开花,但真正有核心算法、落地产品和盈利模式的寥寥无几。我们看到的是:
“套壳模型”满天飞,产品差异小;
“开源整合”成常态,没有护城河;
“烧钱+营销”博融资,闭环远未形成。
而Builder.ai的问题,其实正是当下许多AI初创公司的“镜子”。
AI只是表皮,核心仍是人力拼凑。
商业模式不清,成本失控。
技术无核心,自我包装过度。
一旦融资链断裂,就只能快速垮塌。
这不是个例,而是系统性问题。
六、写在最后:AI风口不是免死金牌
我们必须承认,AI确实能改变许多行业。
但任何改变,都必须基于真实、可持续的技术基础,而不是靠PPT包装、概念讲故事。
Builder.ai的破产,是一次警钟:
对创业者:别再拿AI当壳子,解决真实需求才是正道;
对投资人:请从盲目跟风回归理性判断;
对用户和市场:技术创新不能失去质疑和监督的能力;
对整个行业:风口不会永远存在,技术与价值必须匹配。
最后我想问各位水友:
你怎么看Builder.ai的倒下?你觉得下一个暴雷的会是谁?
AI真的到了泡沫临界点了吗?你是否在工作中也遇到过“AI包装”的伪产品?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参考文章:15亿美元AI独角兽崩塌,全是印度程序员冒充!微软亚马逊惨遭忽悠 2025-05-25 10:39·36氪
来源:小8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