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不能光靠村支书“整花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6 15:52 2

摘要: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上开始出现村支书以“乡村振兴”为名频频“整花活”,有的组团在油菜地里打滚,有的潜入水中端小龙虾,有的在麦地里舞狮子......吸引千万级浏览量,旨在宣传村庄、推销农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短视频平台上开始出现村支书以“乡村振兴”为名频频“整花活”,有的组团在油菜地里打滚,有的潜入水中端小龙虾,有的在麦地里舞狮子......吸引千万级浏览量,旨在宣传村庄、推销农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在这“流量为王”的狂欢季,我们的村支书们似乎一夜之间都学会了“花式整活”。然而,“爆款”视频的背后,真正带动产业链发展和农民增收却远非易事。舆论也从早期的 “围观猎奇”到如今的“实效追问”。

2024年底,四川安岳县帽石村“新农人线上集市”开张,村支书关祖苹每天抖音直播带货,帮助村民销售红薯等农副产品。不到一个月时间,直播间“吸粉”6万多,最高在线人数达到3000人。尽管到现在抖音粉丝数已经达20余万,也帮助村民销售了近1000万元的土鸡、土鸭、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但直播转化率并不高,团队成员因收入有限被迫解散。他坦言,流量变现门槛高,专业团队与供应链支持缺一不可。

在安徽潜山林庄村,书记徐若琼同样面临账号运营压力。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她拍摄的搞笑视频单条点赞超7万,却被质疑“不务正业”。”账号运营占据她每日3小时,1.5万粉丝的基数让转化率存疑。每天不停的在刷视频找灵感、担心无人观看,身兼数职有点力不从心。

从多个案例看,村支书短视频运营虽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乡村宣传路径,却也凸显了乡村产业基础薄弱、销售体系缺失、人才回流困难等深层问题。最重要的是,这种以个体“出圈”带动集体发展的做法可持续性不足,也难以复制。一旦流量消退,村庄是否具备独立“造血”能力,仍是关键考验。

真正让乡村发展“支棱起来”,需要的是产业规划、基础设施、政策资源与技术人才的系统支撑, 而非仅靠一个村支书“卖力表演”。能否抓住时代红利赋能乡村建设,在未来实践中需要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引导:

——政府当好“领路人”。在深化顶层设计上发力,出台保障性行规文件,建立健全“三农”短视频发展的运营体系,积极探索“短视频+农村故事”“短视频+农技”等运营模式,加强培训方式、合作渠道、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将“三农”短视频平台应打造成为展现乡村建设的“新窗口”。

——部门当好“有心人”。短视频从内容策划、脚本撰写、视频拍摄剪辑、账号运营供应链构建等都需要专业技能,政府部门应牵头加大对村民数字化培训的投入,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精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邀请专业人员培训软、硬件,或与涉农高校联动,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塑造个人IP形象的能力。

——百姓当好“实在人”。湖南王胖曾是三农领域的“励志网红”,靠着“跑山”“原生态”的人设圈粉无数。后来他接连尝试卖安化黑茶、蜂蜜,却屡屡翻车——黑茶被吐槽“枯枝烂叶”,蜂蜜因质量问题被平台下架,高价卖的“跑山鸡”更被扒出是普通饲料鸡,价格虚高数倍。像王胖、东北雨姐等“三农”网红的翻车不是偶然,而是一记警钟——靠贩卖虚假情怀走红的人,终将被反噬。土特产带货,货真价实才是是根本,没有品质的支撑,没有信誉的保障,多大的流量都只是泡沫。

村支书“出镜”的争议本质是乡村振兴中传统治理与现代数字经济的碰撞,真正的助农不该是 “演戏”,唯有平衡“流量冲动”与“产业根基”,才能让这场“数字革命”真正赋能乡村,不被流量泡沫淹没。

来源:近日油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