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驱动作用。但是乡村全面振兴还面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不充分、科技人才力量不足、乡村处于“城乡数字鸿沟”落后的一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依靠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关键要从如下三大路径上实现突破。
依靠科技在供给端赋能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升我国“三农”科技创新能力,而提升“三农”科技创新能力,有三个要点。
第一,增强“三农”科技创新主体实力。构建多元化的创新主体体系,是壮大“三农”科技创新队伍的必然选择。要注重强化企业在“三农”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支持服务“三农”的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其牵头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激励其找准“三农”科技市场需求空间,加强科技创新,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性科创产品和服务;要通过孵化器、众创空间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对接服务,培育“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励其找准“三农”科技市场空白点,增强其以实用性、区域性“三农”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细分市场的创新能力。要充分激活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公益性基础支撑作用,聚焦“三农”科技创新卡点、难点,以“闯关”模式实现突破。要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激励其在科技创新供给末端作出更多的应用性创新贡献。
第二,找准“三农”科技创新突破口。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科技创新均要找准突破口。就农业来说,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关键科技创新突破口是种业创新和智能化技术创新。首先要加速推进种业振兴与生物育种研究。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掌握优质种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依托科研平台,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加强基因编辑、分子育种、品种改良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其次要攻克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高峰。要以智能装备和智慧农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低空遥感、自动化农机装备等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就农村来说,科技赋能农村现代化,要聚焦于重塑乡村社会生态,科技创新突破口在于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研发应用和乡村生活便利化适用技术集成体系研发应用,前者服务于乡村治理现代化,后者服务于乡村生活现代化。就农民来说,科技赋能农民现代化,关键是要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在于随身便携型农民科技智能助手的研发应用,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远程专家系统、物联网技术,为农民迈向现代化进程量身打造随身便携型农民科技智能助手,帮助农民实时、快捷识别现代“三农”科技创新成果,并学会驾驭运用这些成果,加快推进科技对“三农”的现代化改造,以科技的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完善“三农”科技创新机制。“三农”科技创新,要坚持“补短板、增活力”,不断完善“三农”科技创新机制。一是要补齐“三农”科技创新的三大短板,要以搞活“引育留用”机制补齐人才短板,要以完善科研创新投融资机制补齐投入短板,要以落实“揭榜挂帅”机制补齐攻关突破能力短板。二是要多措并举,持续增强“三农”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允许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乡村企业,探索“专利分红+股权激励”双重回报机制;建议设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奖”,重点奖励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成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简化农业技术专利、新品种权的申请流程,打击侵权行为;要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规范技术转让机制;要倡导容错机制,对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探索性失败给予宽容和政策支持;重视“三农”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申报科技项目、评审科技奖项、人才申报通道等方面给予这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同等的待遇;提升农民参与感,通过示范户、科技特派员等方式,让农民切身感受技术红利,形成主动创新氛围。
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场景示意图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应用行为和应用成效。转化的效能取决于科技创新成果供需对接的效率和效能。
科技创新供给环节要提供有效的供给。何为有效的供给?只要是能够满足“三农”发展需要的供给,均是有效的供给。满足需要,就是说,要在充分调研和识别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振兴的难点、痛点、堵点提供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这种供给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助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这种供给要注重实用性、适用性,也要与农民和乡村相关主体的购买力相匹配,也就是说这种供给是因地因时因事制宜的,而且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供给,是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供给,不能给农民及乡村相关主体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
科技创新供需对接要有合适的渠道和平台。第一种渠道是政府渠道,以行政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过政府示范推广实现对接和转化,政府可以采取项目制推进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科学家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对接地方的“三农”科技创新需求,也可以以购买上述主体科研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满足地方的科研创新需求。第二种渠道是自主式市场化对接渠道。一方面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市场方式寻找目标客户,并通过接洽、商谈、签约、售卖等方式实现与需求方的对接,另一方面确实有迫切需求和改革创新意识的农户与村庄主动搜寻目标科技创新主体并经过接洽、商谈、签约、购买等方式实现与供给方的对接,有效满足自身的需求。第三种渠道是“三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包括“三农”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所/市场、展会等。这种平台可以是地方政府主动搭建的,也可以是“三农”科技创新主体主动搭建的,也可以是“三农”相关协会、学会、研究会搭建的,还可以是有组织协调能力的企业家独家或者联合相关力量搭建的。“三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提供对接便利和金融、保险、权益保障等支持性服务,有利于撮合双方交易,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第四种渠道是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基地,该基地可以是地方政府、“三农”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社、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的,规模小些的可以是农业科技小院,也可以是“三农”“科技特派员”实践基地,这些展示基地推动先进“三农”科学技术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乡村社区,走进农民生活,促进提高“三农”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应用效果。
“最后一公里”决定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落地效能。这里面,应用场景很重要,掌控场景的主体也很关键。
丰富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应用场景。开发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场景,可以发展智慧农业,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农机(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土壤温湿度、作物生长)等,加强智能装备的应用,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建立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的全链条数据系统,创建农业大脑,通过AI分析预测产量、病虫害风险,优化生产决策,提升农业产量和品质。建设农村电商与数字化流通应用平台,完善农产品上行通道,升级农产品供应链,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建立“村播”体系,打造地理标志品牌,以“直播电商+品牌化”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开发冷链物流数字化应用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生鲜产品流通路径,建设智能冷库和冷链运输网络,以“产地仓+冷链干线”模式将新鲜农产品从产地快捷送达全国,减少损耗,并保鲜保质。开发绿色科技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应用场景,采用低碳技术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推广微生物肥料、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沼气发电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减排,以循环模式,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打造新能源应用场景,在农田、屋顶安装光伏板,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降低农村用能成本。开发农村治理与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如打造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建设“一网通办”政务系统,整合户籍、社保、医疗等政务服务,通过App或村级终端机实现“办事不出村”,90%事项可线上办理。打造数字化应急管理场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地质灾害,AI预警洪涝、火灾等风险,提前预警灾害,提升农村防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打造农村三产融合与科技文旅应用场景,以科技驱动产业跨界融合,建立“农业物联网+文旅”运营模式,建设智慧农场体验园,游客通过AR/VR技术参与虚拟种植、溯源采摘,提升农业附加值。创建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征信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采用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快捷完成农田评估放贷,以区块链技术保障土地经营权抵押安全。打造“AI+农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使用采摘机器人、挤奶机器人逐步替代高强度劳动。当然,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应用场景将日益丰富,乡村振兴的科技含量也将逐步提高。
提升乡村科技应用主体的掌控能力。复杂多样的乡村科技应用场景对场景参与人,主要是乡村科技应用主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科技素养要求,这迫切需要乡村主体提高对科技应用场景的掌控能力。必须明确人类的绝大部分能力都是后天习得的,同样,乡村主体对科技应用场景的掌控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获得。首先要加强对乡村主体的业务培训,结合应用场景,综合培训通用技能和特定技能,帮助这些主体,主要是农户跨越“科技恐慌”天坑,培训的组织者可以是政府、企业、村委会,也可以是合作社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其次要通过“干中学”模式提升乡村主体熟练掌握各种应用场景的能力,要组建应用场景示范基地、实训基地,让乡村主体在参与场景建设、场景运营实习中不断锻炼成长,逐步增强掌控能力。最后可以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乡村能人的帮助作用。鼓励科技企业开发“农民友好型”产品,如大字版App、方言语音交互类产品,促进乡村主体更快掌握这些应用场景的诀窍和关键技术的奥秘。鼓励社会组织发挥教育引导功能,要发挥乡村能人(如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技术员、工程师)对乡村主体的“科技传帮带”作用,促进更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场景能让乡村主体熟悉、掌握和自如运用,切实促进科技成果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落地生效、赋能成功。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