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今,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已经超过3000万,作品总数量超4000万[1]。在这样庞大的“金字塔生态结构”中,每年都有上百万部小说产出,如何在文海中脱颖而出,套路成为网文作家们抓住流量的密码。
重生先虐白眼狼,捣乱亲戚都遭殃。
不往前世坑里跳,从此自信放光芒。
无限世界机遇多,游戏危险重重闯。
过关升级斗主神,拯救世界我最强。
末世先囤万吨粮,堡垒高墙加电网。
研制疫苗建基地,从此不怕丧尸王。
穿进改革春风里,创业投资加买房。
走在时代最前列,带领全家奔小康。
喝醉看错房间号,转身撞进总裁房。
竹马天降修罗场,CP乱炖狂发糖。
玉佩自带灵田广,系统奖励叮当响。
稀有灵根加奇遇,打脸反派我最狂。
穿越成为发明家,肥皂玻璃火药厂。
吟诵诗词变文豪,引进辣椒火锅香。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今,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已经超过3000万,作品总数量超4000万[1]。在这样庞大的“金字塔生态结构”中,每年都有上百万部小说产出,如何在文海中脱颖而出,套路成为网文作家们抓住流量的密码。
什么是网络文学中抽象的“套路”?RUC新闻坊试图通过对20多年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梳理类型标签演化的历史脉络,观察简介文本创作中的技巧,以及探究哪些类型的网络文学更容易实现IP变现,登上“塔尖”。
类型标签的演化:谁在兴起?谁在衰落?
网络文学有其分野,其中男频和女频是最基本的分类。“男起点女晋江”这句话流传已久,指的是晋江文学城往往是女性读者的聚集地,而起点中文网的受众偏重男性。
为了更全面地呈现网络文学类型标签的演化,我们梳理了2005~2024年间“晋江小说阅读”和“起点读书”中历年榜单前20名网文,尝试总结演化规律。
或许是出于“女性向”的内容定位,二十年间,“爱情”一直是晋江网络文学中长盛不衰的类型,但在2018年后却逐渐下行,“剧情”成为新晋热点。更多的爆款作品不再将“苏爽甜宠虐”的恋爱故事作为核心要素,而是超越情爱结构,把“拼事业”等更富有公共性和社会性的内容作为故事线。“爱情+新元素”的配置代替“专职恋爱”成为新兴发展倾向。
相比于“爱情”一家独大的局势,起点年度前二十名网文的类型分布更为均衡。总体来看,“玄幻”占比最高,但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走向没落,而“都市”“科幻”的热度有所提升。
读者希希提到,像《斗罗大陆》等传统东方玄幻在近年已不常见,“玄幻”“仙侠”也在顺应读者兴趣而调整,或者趋于轻松搞笑,或是和“科幻”相融合等,一些“都市”类型也加入了超能力、高武等元素,与“科幻”有所交叉。现实世界中人工智能蓬勃发展,虚构的网络文学世界中赛博朋克如火如荼,网络文学并不是真空的乌托邦,而是时代的折射。
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的商业性使其必须将满足读者当下的精神欲望作为中心,作家猫腻就将自己的工作视为“替人们有效率地、喜悦地、情绪起伏尽量大地把业余时间杀掉”[2]。
网文内置的商业性催生了类型的出现,如同超市会将商品分门别类摆放在货架上任由顾客挑选,类型实际上是平台方便宣传和售卖文化产品的手段。但类型不是资本单一决定的结果,而是在读者、作者、平台多方协商后呈现出来的、最易成功的成规惯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就将类型视为“集群体智慧的文学发明”[3]。
随着时代变迁,读者们的精神世界有所变化,类型自然也有所波动,出现新旧交替。但归根结底,类型属于“粉丝本位”而非“精英本位”,让读者们感觉“爽”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比类型更为细分的“标签”中也可窥得一二。
晋江、起点标签
无论是在晋江还是起点中,“轻松”都逐渐成为近年流行的爆款网文标签。在“爽文学观”下,“轻松”更进一筹,致力于给读者搞笑不过脑的阅读快感,这在网文标题中有所体现。
早年爆款网文的标题诸如《遮天》《镇魂》之类,表达相对简洁和抽象,而近年来像《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这游戏也太真实了》等直白爽感的标题频繁出现,一眼便令读者可知其“轻松”的属性。
此外,标签的历时演化也让我们得以发现新出现的热门题材,例如晋江中的“无限流”和“穿书”,以及起点中的“系统流”“凡人流”“考据”等。
拼文笔不如套公式?
类型和标签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套路”,如果要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套路”又该如何体现?我们分析了晋江和起点的100篇热门网文简介,结合社交媒体上关于网络文学简介的教学贴,揭示其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网络文学简介通过几百字概述全篇内容,起到吸引读者的关键作用,读者往往在简单浏览简介后就能够知道这篇网文是不是自己的“菜”。
我们发现,网络小说的简介主要包括故事设定、核心情节和阅读提示三部分,在文案中突出反差冲突来留住读者。
在故事基础设定中,人物设定是作者在创作之初预设的主角性格和身份,是作者向读者承诺阅读体验的凭证。与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网络文学的人物设定不需要“真实感”,而是各类“萌元素”的拼贴,甚至可以脱离故事剧情而存在[4],比如“腹黑”“病娇”“忠犬”等都是受欢迎的“人设”。
在核心情节中,作者会通过“谁曾想”“可后来”“万万没想到”等转折词,刻意突出剧情的冲突反差,在有限的文本中最大效度激发情绪。
而阅读体验引导则体现着“服务者”理念,将HE/BE、主角是否双洁等读者在意的因素提前列在简介中,以便他们如在商场购物一般便捷地挑选作品。
这些套路和规律可以帮助写作新手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像模像样的网文作品,但与此同时,这也决定了网络小说更容易被仿制改装,尤其是在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模式化强的网络小说极易被AI改编。
我们尝试用AI来为文学名著《西游记》仿写一段网络文学简介,发现其可以根据流行套路,在不到一分钟内就“定制”出非常符合“标准模板”的文本。这或许说明,在“数据库式写作”下,网络文学从个体化“创作”跨入产业化“制作”成为可能。
面对AI写作的危机,平台、作者、读者反应各异,番茄小说曾因在作者签约协议中新增AI训练条款遭到声讨;晋江文学城给AI写作辅助建立“分级制度”,确立红线[5];部分网文作者们在类型化写作和反类型之间走钢丝;一些读者按照自己认定的标准去鉴别抵制疑似AI生成的作品......
目前鉴别AI写作的标准还很模糊,类型套路化的网络文学极易被模仿,其原创空间能否在AI浪潮的冲击下留存尚未可知。
听说网络文学很赚钱?
纵观网络文学的商业史,从野蛮生长的免费分享,到付费支撑内容升级,再到免费模式依托广告技术收割流量,呈现“免费—付费—免费”的变化。
网络文学最初诞生于BBS(如天涯论坛、西祠胡同)、个人网站(如“榕树下”)和文学社区,作品多为爱好者自发创作和分享,完全免费阅读。网站主要靠兴趣运营,作者无直接收益,写作纯属“用爱发电”。
后来,晋江、起点等网站陆续进行付费改革,签约作者终于能实现“爱的变现”,其稿酬的基本构成和字数、稿费标准、平台分成、激励机制等挂钩。这一模式使网络文学的读者、作者、网站三个主要参与方的利益达到平衡,使得网络文学告别业余时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
网络文学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100个网络写手,至少90个没有收入,剩下10个人,也许只有1个人能赚到令人羡慕的财富。”仅仅靠“字数”谋生,可能只能获得基本水平的收入。真正想靠网络文学致富,离不开重头戏——IP转化。
网络文学IP开发已形成一条从文字到影视、游戏、动漫、衍生品的完整产业链。以影视行业为例,很多热播剧都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
一方面,网络文学情节丰富,故事力强;另一方面,网络小说已经经过了互联网的试水和检验,积累了不少人气和粉丝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6]。
那么哪些网络文学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通过盘点近五年来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热播剧原著类型,我们发现古代言情网络小说是影视剧改编的“香饽饽”。
从常看常新的《甄嬛传》,到近年来的《陈情令》《卿卿日常》等,古言类网络小说常围绕爱情、权谋、家族纷争展开,容易设置悬念和反转,符合影视剧对“强情节”的需求。古代背景下的角色身份多样,人物关系复杂,审查风险小,为演员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空间。
相较于古代言情,现代言情、都市等类型的网络文学在经过一定剧情改编后,更贴近生活,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或许看着《亲爱的,热爱的》满脸姨母笑,或许被《三十而已》所呈现的女性困境击中,亦或在《小欢喜》中照着中式教育的镜子,观众容易在角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情感共鸣。
但考虑到不同类型网络文学的作品池基数不同,言情类小说未必是最容易被IP影视化的。一部爆款剧的诞生,需要合适的题材、优质的内容,也离不开运气的加持。毕竟能被资本相中而做影视改编的始终是少数,古言和现言类型小说因作品池基数很大而竞争激烈,一些冷门类型小说则可能因其差异化而更容易被资本看到。
选材、写作、变现,如今的网络文学创作每一步都有“成功学”套路指南。千篇一律的“套路”中,万里挑一的那个“例外”显得格外宝贵而难得。
套路是捷径,也是陷阱。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
[2]邵燕君、猫腻:《以“爽文”写“情怀”——专访著名网络文学作家猫腻》,《南方文坛》2015年第5期。
[3]邵燕君.网络文学的“断代史”与“传统网文”的经典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02):1-18.
[4]雷雯,张洪铭.“人设”:进入网络文学现场的窗口——兼论网络文学人物构建的困局[J].艺术评论,2021,(11):113-127.
[5]Vista看天下.AI稿泛滥,网文圈快抵制不过来了.
[6]吉喆.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现状分析[J].电影文学,2021(3):9-17
来源:北斗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