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关于算法自动化的语境中,新技术既被颂为现代性的奇迹,也引发广泛焦虑。超越这两极立场,学者与艺术家开始反思现代性与技术性,并尝试建立一种自由的“人-技术关系”。
人工智能时代:
* 观众凭当天门票参与开幕系列活动;
座席有限,先到先得
共创工作坊
艺术家:zzyw(漆贞贞&汪洋)
《众鸣山》装置,zzyw,2025. ©彭婧 PJ,时代美术馆
在当代关于算法自动化的语境中,新技术既被颂为现代性的奇迹,也引发广泛焦虑。超越这两极立场,学者与艺术家开始反思现代性与技术性,并尝试建立一种自由的“人-技术关系”。
《众鸣山》(Mountain of Many Voices)是 zzyw 于 2025 年受时代美术馆展览 “人工智能时代:从所有权终结之时出发” 委托创作的参与式叙事装置。作品以递归-辩证结构回应自动化时代,尤其 AI(如 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型语言模型)的全域渗透。艺术家设计了一种在 demystification(澄明,对技术黑箱的揭示)与 remystification(返秘,再度生成神秘性)之间保持张力的模式。该装置亦延续 zzyw 的研究系列 “computational haze(计算雾霭,对计算治理的批判性雾化策略)”,提出新的设计实验作为响应。
本次工作坊与讲座通过讲解与现场叙事创作的方式,探索现代技术中的再神秘化路径。参与者将共同 world-making(建构故事世界),把人类语境的阐释植入系统,以对抗计算无处不在的控制与 Gestell(可译为『座架』或『集置』)。最终,所有在场者都将成为新叙事的共同创作者。
相关作品
《众鸣山》装置的软件截图, 2025, zzyw
相关作品“temple of forgotten spirits”现场, 2024,zzyw, accent temple, 集体叙事
形式
叙事创作 60′:即时输入、生成与阐释的共同创作 (具体时长与顺序将根据现场动态微调)。
故事背景简介:三十出头的主人公重返故乡,穿梭于儿时熟悉的街道,以及远足一座深山时沿途所发生的所见所想。
游戏规则简述
在每个故事节点,参与者将根据主持人(DM)的引导,进入以下角色与环节:
● 表演者:根据现场语境,用语言、动作、吟唱或道具推动故事发展。
● 记录者:观察表演过程,及时用文字记录现场内容。
● 诠释者:基于记录文本,结合理论框架,引导AI(LLM)生成下一步故事内容,并实时反馈,供大家共同发展剧情。
● 每个节点结束后,听从主持人引导,进入下一个节点。
● 讲座与讨论(60分钟):
回顾艺术团队 zzyw 对“算法自动性”的探索、《众鸣山》的创作脉络,以及其他相关议题的深入讨论。
参与须知
● 语言:中文为主,可能出现方言和外语
● 着装:便于自由活动
● 准备:请携带纸笔与个人设备(电脑或手机)
● 名额:上限 20 人
招募对象
● 关注技术批判、叙事研究、互动艺术或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创作者与学生
● 对 AI、算法文化、仪式性实践等主题持开放兴趣者
公众号后台留言“报名6月1日艺术工作坊”及个人自我介绍(姓名、性别、职业、年龄、电话等)。
申请截至
2025年6月1日 18:00
通知时间
2025年6月2日 14:00
艺术家介绍
zzyw 由汪洋(WANG Yang)与漆贞贞(QI Zhenzhen)于 2014 年在纽约创立,两人作为跨学科的教育者,研究者,编码技术人员,艺术家和设计师,致力于通过批判性技术实践与推测性研究探讨现代计算在文化、政治、生态与教育中的影响。其作品曾展于纽约新美术馆、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E-Literature Organization 媒体艺术节及瑞士巴塞尔 HEK 等机构,并先后于 EYEBEAM、Pioneer Works 驻留。两人提出 computational haze(计算雾霭),长期关注数字主权、劳动与生态可持续性等议题,参与当代技术治理讨论。
来源:广东时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