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U7到YU7:小米用模型车模,玩透了中国消费者的“抢购心理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6 17:49 3

摘要:显然,雷军不仅擅长创造顾客,还很擅长创造“现象”。当小米YU7钛金属色车模在二手平台标价888元时,这场由金属玩具引发的抢购潮,早已超越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德鲁克

显然,雷军不仅擅长创造顾客,还很擅长创造“现象”。当小米YU7钛金属色车模在二手平台标价888元时,这场由金属玩具引发的抢购潮,早已超越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它既是小米“雷式营销”的又一次精准落子,也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情绪价值觉醒的微观切片。

一、饥饿营销的再一次胜利

5月22日发布会同步开售的YU7车模,用三天时间演绎了什么叫“现象级断货”。钛金属色标准版599元售罄,宝石绿色版本限购2件,二手平台加价幅度普遍超过30%,甚至出现“888元求购”的魔幻场景。

这种“买椟还珠”的疯狂,本质上是小米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控:通过限量发售制造稀缺性,用“抢不到=有价值”的逻辑完成用户心智占领。

雷军在发布会上那句“车模比车难抢”的调侃,这种“示弱式营销”成功将车模塑造成“身份符号”——抢到的人获得社交资本,抢不到的人产生错失焦虑。

正如小米SU7 Ultra发布时用81.49万预售价拉高期待,再以52.99万正式售价制造“捡漏幻觉”,这次车模的饥饿游戏同样深谙“锚定效应”的精髓:原价599元是锚点,二手市场的溢价则是用户自我合理化的心理补偿。

二、设计与争议的双重奏

车模的热销离不开其“超仿真”属性。1:18比例合金材质、四轮避震、液压撑杆、碳纤维纹理内饰……

这些细节不仅让评测博主惊呼“做工媲美高端收藏级模型”,更让普通用户感受到“提前拥有真车”的沉浸体验。

尤其是钛金属色版本,通过三层手工涂装复刻YU7真车的“高端质感”,恰好击中了消费者对豪华感的向往——毕竟,花600元就能获得百万豪车的视觉平替,这种性价比极具诱惑。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YU7车模引发的设计争议。当网友将车模与法拉利Purosangue对比时,相似的蚌式前机盖、镂空大灯组确实让人产生联想。

尽管设计师在采访中连续否认“参考”,但法拉利中国官微的“阴阳推文”仍让舆论发酵。有趣的是,这种争议并未影响车模销量,反而成为免费传播的话题燃料。

三、供应链的考验与启示

车模断货暴露出小米供应链管理的老问题。从SU7车模因春晚曝光断货,到SU7 Ultra车模因产能瓶颈供不应求,小米似乎始终未能摆脱“爆款即缺货”的怪圈。这背后既有车模生产依赖手工的行业特性,也反映出小米对市场需求的预判偏差。

当雷军在发布会上调侃“车模比车难抢”时,或许没料到这句话会成为现实——钛金属色车模的热销,本质上是用户对YU7实车颜色偏好的提前投票,而小米显然低估了这种需求。

不过,小米的应对策略值得玩味。一方面通过限购缓解抢购压力,另一方面暗示“全力协调产能”,既维持了产品稀缺性,又为后续补货预留了话题空间。

这种“挤牙膏式供应”,实际上是将车模热销转化为持续的营销事件——当钛金属色车模在两周后补货时,或许又会引发新一轮抢购,进一步推高市场对YU7实车的期待。

四、行业观察:从卖产品到卖情绪

YU7车模的现象级热销,折射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当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车模与真车同步设计”时,他实际上在传递一个信号:小米汽车卖的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科技平权”的价值观。

599元的车模,既是技术实力的微缩展示,也是品牌信仰的具象载体——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一个玩具,更是对小米造车理念的认同。

这种“情绪营销”的成功,离不开小米对圈层文化的精准洞察。通过限量发售、黄牛炒作、社交媒体传播,小米将车模塑造成“米粉”圈层的身份标识。

正如小米SU7 Ultra通过刷圈、赛道培训、车主聚餐等活动,将用户转化为品牌传播的“自来水”,这次车模的热销同样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集体催眠”——当消费者在朋友圈晒出车模时,他们不自觉地成为了小米品牌的免费宣传员。

饥饿游戏的终局

随着YU7实车本周陆续到店,这场由车模引发的热潮即将进入下一阶段。但无论最终销量如何,小米已经用599元的车模完成了三重目标:

一是验证了市场对YU7的期待值,二是通过饥饿营销维持了品牌热度,三是为实车上市提前造势。

正如雷军在跨年演讲中所说:“小米汽车是我这辈子最后一件大事。”这种孤注一掷的姿态,或许正是小米能够持续制造现象级爆款的核心密码。

当二手平台的车模价格仍在攀升时,我们不妨问自己:这场抢购狂欢,究竟是小米的胜利,还是消费者的胜利?

或许答案藏在雷军的那句调侃里:“车模比车难抢”——难抢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那个让你甘愿为情绪买单的时代。

来源:周愚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