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pple Watch 和新的无障碍功能「救你一命」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6 18:10 4

摘要:如果说 Google 代表信息的秩序,Meta 是连接的野心,那 Apple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努力做的,是将科技的冷感转译为一种「生活风格」,让设备不只是设备,而是一种隐形的陪伴者、倾听者,甚至在某些时刻,是你最信任的守护者。

Mac 版放大器 app 会成为许多视力受损用户的「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

在所有以科技为名义主导未来叙事的公司里,Apple 依旧是那个最「不技术控」的存在。

但凡你关注它推新功能的广告片,会发现用词永远是「为你」「守护」「听见你」这类以「你」为出发点的叙事;

它造的是工具,讲的却是人。

如果说 Google 代表信息的秩序,Meta 是连接的野心,那 Apple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努力做的,是将科技的冷感转译为一种「生活风格」,让设备不只是设备,而是一种隐形的陪伴者、倾听者,甚至在某些时刻,是你最信任的守护者。

近期,Apple 又给出了两个具有温度的新案例。

一个是他们即将在今年秋季推出的一系列无障碍功能更新,一个是近些年持续在全球多个国家发布的一系列关于 Apple Watch 关键时刻守护用户的真实广告故事。

这两个动作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硬件公司到「体验叙事者」的角色切换过程,也是 Apple 如何将「人文科技」这四个字深植时间的最好注脚。

就在今年 5 月,Apple 公布了最新一波无障碍功能更新,即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随着 iOS 18、iPadOS 18、watchOS 11 等系统上线。

我们来看看其中最受瞩目的几个功能:

Mac 放大器

自九年前上线后,iPhone 和 iPad 上的放大器 app 一直为盲人或低视力用户提供放大查看、阅读文字和识别周围物体的工具。今年,Mac 版放大器 app 将正式推出,帮助低视力用户更轻松地感知现实世界。放大器 app 还支持自定义视图,用户可以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滤镜,甚至是透视角度,使文字和图像更易辨识。

表面上是一个小小的工具升级,本质上是 Apple 正在洞察所有「不被传统科技定义为问题」的问题。甚至可以说,Apple 的无障碍不是做给「特殊群体」的,而是面向所有人类的不适感。

头部跟踪功能允许用户通过头部就能控制 iPhone 和 iPad

眼球跟踪和头部跟踪

Apple 将「用眼操作设备」这件事带入原生系统——iPhone 和 iPad 的眼球跟踪功能将新增选择模式,能使用切换或凝视来做出选择,并优化键盘输入体验:新增键盘凝视计时器、简化切换键输入步骤,同时为 iPhone 和 Apple Vision Pro 启用速滑输入。头部跟踪功能让用户通过头部动作更便捷地操控 iPhone 和 iPad,其操作逻辑与眼球跟踪功能类似。

这对于行动障碍人士是彻底意义上的「操控解放」,也意味着 Apple 正在以一己之力削弱「科技门槛」的存在。

音乐触感反馈

听障用户无法感受音乐?Apple 的音乐节奏振动反馈能深度自定义,用户可以选择体验整首歌曲或仅人声部分的触觉反馈,并能自由调节敲击强度、质感与震动等参数。

不是「替代听觉」,而是创造一种全新的「身体听觉」。这是 Apple 的典型做法——将平平无奇的功能本身,扩展出新的体验边界。

语音控制 + CarPlay 升级、多设备语音理解升级等等

Accessibility Reader 是专为 iPhone、iPad、Mac和 Apple Vision Pro 设计的系统级阅读模式

这些更新都不是「革命性」的,却形成一种「科技温柔套餐」,你很难定义每一个功能所赋予 Apple 设备的单一价值,但却显然可以被这种细腻感知的温柔包围住。

Apple 的人文,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放在哪个地方、为谁发声、为谁减少负担」,它不只是创新,而是润物无声的尊重。

你可以说 Apple 在硬件层面已进入微创新周期,但很少有公司会在这个周期里选择把资源投入到「没有显著利润驱动」的功能开发中。

Apple Watch 有了实时收听控制功能,例如实时字幕

无障碍是无法量化 ROI 的领域。开发一个可以「用眼控制手机」的系统,对一般用户没有显性价值;但对于一部分用户,这可能是通往完整生活的最后一把钥匙。

Apple 的哲学在于:你不能定义人的主流方式,但你可以保证每一种不主流的人,都能被主流科技所尊重。

就像他们在广告中经常说的那句话:Technology is most powerful when it empowers everyone.「技术在赋予每个人能力时最为强大。」

与此同时,你可能也注意到,近些年,Apple 在多个国家,包括美国、中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上线了一波「Apple Watch 如何在关键时刻拯救用户」的系列广告。

它们不仅仅是一组广告,而是由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故事拼接而成的「命运转折点切片合集」。

那些故事都是真实的,例如:

成都的白妈妈独自在家时摔倒,她的 Apple Watch 自动检测到摔倒并通过 SOS 紧急联络她的儿子

以及美国一位山地骑行者,从山坡上摔落,Apple Watch 自动检测摔倒并拨打了急救电话;

中国南通一位年轻人心率异常,Apple Watch 提示其紧急就医,确诊为早期心脏问题;

南通的学生李浩铭在家学习时,Apple Watch 多次向李同学发出高心率通知

一位澳洲女士夜间呼吸不规律,Apple Watch 数据让她意识到肺部感染征兆;

日本一位长跑者晕倒,手表定位 + 通话功能让路人快速呼救;

Rick Shearman 在拜伦湾进行冲浪时,突遇强劲的海流,他与救援人员透过 Apple Watch Ultra 保持通话,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澳大利亚拜伦湾居民进行冲浪时,突遇强劲的海流,被卷入离岸约 1.6 公里的海域。他使用佩戴的 Apple Watch Ultra 启动了紧急 SOS 功能,最终被直升机成功救起。

这些故事的最大共同点是:它们不是表演性叙事,而是来自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真正被「触动、提醒、守护」的命运转折时刻。

Apple Watch 这组广告的核心转向在于:它不再让你想象一个「更好的生活」,而是直接告诉你,「它可能在某一天救了你一命」。

这组广告不靠精美的脚本包装,不打情怀牌,而是像一封来自未来的信:如果你在一个随机时刻被救了,那一刻的你会感谢曾经为「多花那些钱买一块表」做的决定。

这比任何「技术细节」都更有说服力。也正是这种「让产品主动消失」的崭新洞察,让 Apple Watch 成为「设备中最不设备」的存在。它是手腕的饰品、是数据管家、是健康伙伴,是一个藏在你日常里不多话、但关键时刻替你开口的「朋友」。

姓名识别也是今年将新出的功能,主要帮助听力受损的用户在有人呼唤他们名字时及时获知

如果你长期关注 Apple,会发现「人文」两个字从来不是停在营销层面的点缀。

它是一整套底层结构的逻辑输出:在产品哲学上,不打扰即关怀。始终在「必要时介入」「非必要时隐身」的分寸之间拿捏得宜;

而在设计层面,一切系统功能都以「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为原点去设计「例如眼动追踪不是看哪点哪,而是缓慢聚焦 + 确认机制,减少误触」

品牌叙事上,则不强调「科技领先」,而强调「生活参与」;产品更新节奏上,每年都为无障碍投入巨量资源,尽管这些并非发布会的关键内容。

在 Apple 看来,所谓创新,不一定是登峰造极的新技术,也可以是一次让更多人「不再被技术遗忘」的回头。

我们所处的时代,技术已经是生活的常态。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技术,而是技术应该如何存在。

Apple 给出的解法是「设计为善」的极致表达。

在 Apple Watch 的故事中,在无障碍功能的升级里,在每一个看似小众但极具温度的产品细节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级品牌在追求一种更大的意义:不是技术改变世界,而是技术在用另一种方式和世界共同成长。

Apple 的最大优势,除了它的 M 芯片、革新性的硬件等,还有它愿意在「人性」和「体验」之间不断踩点的姿态,它不炫技,却总在技术应用最微妙之处发力。

Apple Watch 从数年前就开始制作一系列「真实拯救故事」

这可能很难直接标榜为产品定义上的胜利,但至少是一种品牌态度的展现。尤其当我们置身在一个到处都是「新技术」「大模型」「新风口」的躁动中,Apple 的存在像是提醒我们:真正好的技术,不在于它有多强,而在于它为谁而强。

如果它可以帮你听到你自己、看见你忽略的身体信号、在你摔倒时替你拨通求救电话、在你失语时替你发声、在你身体缺乏机能时递上小小振动的节奏感,那它,才是真的为你而存在。

而这,就是科技的人文。

策划 / YOHO 编集部

编辑 / YOHO 编集部

来源:YOHO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