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京东工业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成立仅8年的公司,已累计融资6.35亿美元,估值67亿美元,却因市场波动、盈利质疑等问题两度折戟。刘强东的第六个IPO野心,为何如此“命运多舛”?
2025年3月,京东工业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成立仅8年的公司,已累计融资6.35亿美元,估值67亿美元,却因市场波动、盈利质疑等问题两度折戟。刘强东的第六个IPO野心,为何如此“命运多舛”?
京东工业IPO前最后一轮融资由中东财团Mubadala领投,估值较三年前翻三倍至67亿美元,但2024年营收仅204亿元,毛利率16.2%,远低于全球龙头固安捷的39.36%。
通过AB股架构,刘强东个人持股3.68%,但实际控制京东工业82.52%的投票权,京东集团持股78.84%。资本市场的疑虑或许在于:这是一场“京东系”的内部游戏,还是真正的独立增长?
京东工业被冠以“工业版京东”,但其商业模式远非电商的简单复制。
从“隐形冠军”到市场第一。2024年京东工业交易额288亿元,占中国工业供应链技术服务市场4.1%,规模是第二名的近三倍。
平台覆盖77个品类、5710万SKU,供应链网络连接超12万家供应商,服务1.06万家重点企业客户,包括50%的中国《财富》500强企业。
2022-2024年毛利率从18%降至16.2%,主因商品收入占比超94%,而商品销售毛利率仅11%,远低于服务收入的90%。
近四成收入来自京东平台,物流、采购高度依赖京东生态,独立性存疑。
重点客户交易额存留率从139.3%降至105.7%,部分大客户转向直接采购,平台粘性不足。
京东工业的招股书反复强调“数智化转型”,但其技术护城河是否足够深?
1. 技术叙事:四大数字化能力与“太璞”方案
商品标准化:通过“墨卡托标准商品库”将非标工业品参数统一,提升供需匹配效率。
履约智能化:利用供应链大模型优化库存与物流成本,2024年履约开支占比降至6.8%,但绝对值仍随规模扩张增长。
2. 资本市场的疑虑
对标固安捷的差距:全球MRO龙头固安捷净利率长期超6%,京东工业2024年净利率仅3.7%,技术转化效率待验证。
轻资产模式的悖论:虽自称“轻资产”,但物流依赖京东、采购依赖集团,本质上仍是重资源整合,而非纯技术驱动。
京东工业若想打破上市魔咒,需回答三大问题:
1. 如何摆脱“集团依赖”?
- 招股书披露,未来将拓展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新领域,但短期内仍需借力京东生态。
- 服务收入增长乏力(三年稳定在12亿元),技术变现能力不足。
2. 如何平衡规模与利润?
- 商品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21.7%,但低毛利模式难撑估值,需提升高毛利服务占比。
3. 如何应对竞争围剿?
- 西域、震坤行等对手深耕垂直领域,京东工业虽综合性强,但专业场景渗透率不足。
京东工业的IPO之路,是刘强东资本版图的又一次扩张,亦是中国工业供应链数智化转型的缩影。然而,资本市场不会为“集团输血”的故事买单,唯有证明技术能带来真实的效率革命,方能打破三次递表的魔咒。
来源:小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