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文博会: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双向桥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6 19:35 2

摘要:“一开馆我们就来了,希望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帮助。”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开幕当天,国际文化贸易展区人流如织。意大利籍志愿者玛蒂娜和伙伴们早早赶到现场,热情地为参观者提供引导、翻译等服务。

王星 刘森君

埃及参展商和观众交流。人民网 刘森君摄

海外观众挑选饰品。人民网 刘森君摄

深圳前海展区,丽林维育学校的老师和参展商交流。人民网 刘森君摄

“一开馆我们就来了,希望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帮助。”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开幕当天,国际文化贸易展区人流如织。意大利籍志愿者玛蒂娜和伙伴们早早赶到现场,热情地为参观者提供引导、翻译等服务。

从首届5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如今110个国家和地区共襄盛举,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今年,海外线上线下参展商数增至305家,国际化参展率达到20%,国家参展数量、全球合作机构双双刷新纪录,超3.5万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

为接待好“远方来客”,本届文博会首次引入外籍志愿者。他们来自意大利、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能提供10多种语言服务。

印度展区一侧,墙上挂满了传统手工鞋,刺绣、珠串和印花造型精致繁复。“这是复古风格的手工鞋,有多种美丽款式,穿上软软的,很舒服。”看到几位观众驻足观望,印度籍志愿者沃林达·辛格拉主动迎上去推荐道。

不远处的埃及展区,品牌PYRUS的书写装置几乎没停过:在软件系统中输入的名字,很快被翻译为埃及象形文字,一旁的机械臂也随即启动,一笔一画写在莎草纸上……

“很厚实,这是历史的纹理。”观众赵先生接过莎草纸书签,与刚买的青铜面具文创书签放在一起。仔细读完展品介绍后,他还不忘向埃及展商介绍:“我们也有象形文字,都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文博会搭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桥梁”。

“这里能看到中国各地的文化精华。高科技文化产品,尤其让人眼前一亮。”来自巴基斯坦的观众艾哈迈德在人工智能展区驻足良久,一一端详、互动,并和负责人了解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

近年来,科技浪潮席卷文化产业,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内容生产、传播等全链条环节。

本届文博会深度拥抱AI,首次设立AI展区,60多家知名企业带来AI机器人矩阵,打开一扇窥见未来的窗口。

从弹钢琴机器人到AI实时翻译耳机,从对弈机器人到VR虚拟体验,“AI+文化”的创新应用成为海内外观众共同关注的焦点。

5月23日,丽林维育学校外籍教师杰伊·霍姆斯带领学生们前来观展。在深圳前海展区体验裸眼3D、数字人项目后,他表示:“这些前沿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案例,为学生们提供了感受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绝佳窗口。”

在科技赋能下,中国文化出海也迈入新阶段。网文、网剧、网游这“新三样”不断“圈粉”外国民众,带动文化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我们在网剧出海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覆盖超200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来自深圳市福田区的酷看文化首次设置独立展区,期待收获更多合作。“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文旅市场,推动更多文旅项目走向世界。”相关负责人吴霞表示。

“我把这里当作国际展示台、会客厅和交易所,很多长期合作伙伴都是在文博会上找到的。”一位尼泊尔的文博会“老朋友”这样说。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展商和观众,见证中国文化产业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