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指因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长期以来都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目前存在流感疫苗,但其保护效果常因接种率不足以及病毒频繁变异大打折扣。摘要: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指因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长期以来都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目前存在流感疫苗,但其保护效果常因接种率不足以及病毒频繁变异大打折扣。
2025年4月24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CENTERSTONE研究
,为流感防控带来新希望。这是首个验证抗病毒药物具有阻断流感传播效果的多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玛巴洛沙韦能显著降低流感病毒在家庭接触者中的传播风险,证实了其在缓解流感患者症状之外,亦存在着潜在的公共卫生价值。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理解CENTERSTONE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结果,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杨子峰教授接受访谈。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专家简介
杨子峰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病毒学组组长PI
广州实验室诊断技术创新研究与转化中心主任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病毒诊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世界卫生组织H7N9、H5N1风险评估组专家/全日本流感学会会员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冠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组成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大湾区生物药监管科学与转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澳门特区药监局首届中成药审评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呼吸感染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防治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青年创新人才奖、广州高层次领军人才
承担科研项目逾20项
发表SCI研究论文100余篇,包括新英格兰,柳叶刀子刊,自然子刊等,多篇为高被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核心成员)、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及一等奖(核心成员)、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核心成员)、中国专利优秀奖和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学者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中西医结合“中国方案”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回溯历史,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时间跨度。中国东汉末年就有大规模疫病记载,从现代医学视角推测很可能是某种呼吸道病毒或流感流行。中医药已形成跨越千年的防控实践体系,构成中华文明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独特基因。
在现代医学维度下,中医药“治未病”、“整体观”等核心理论与现代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我国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的鲜明标识。中医药“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与现代精准医学的结合,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防控逻辑——无论病毒如何变异,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微环境与阻断病原体关键致病环节的协同作用,为全球提供了超越单一技术路径的呼吸道传染病复合防控思路。这种将传统医学经验与现代循证医学方法融通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构建低成本、高效能防控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从中西医结合防治的角度出发,将玛巴洛沙韦降低病毒载量的快速效果与中医注重整体调理、改善症状的理念相结合,为流感防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大有可为。
关注“一老一少”重点场景,深入推进玛巴洛沙韦研究本土化
流感,作为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近距离接触进行传播。相关研究揭示,流感患者在发病3天左右,其家庭成员的流感感染率为38%;在发病10天内,家庭成员感染率高达50%。一项调研结果表明,94.4%的医生都将“造成家庭传播”视为流感患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家庭内部,流感的传播往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迅速性,尤其在家人之间频繁接触、共用生活空间的情况下,病毒很容易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因此,CENTERSTONE研究选择家庭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但也充满挑战。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发展,除慢性病管理外,常见病也逐渐进入健康自我管理时代,家庭场景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便携式检测技术不断普及,家庭成为呼吸道传染病早期识别与干预的前沿阵地。CENTERSTONE研究聚焦家庭接触者,既符合“关口前移”防控策略,又能真实反映病毒家庭内传播的典型场景——患者确诊后黄金24小时内的及时用药干预,对阻断二代传播具有关键意义。杨子峰教授强调,在中国,除家庭场景外,考虑到我国人口特点,后续的流感研究还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类群体相关的本土化场景:
“一少”群体:关注全年龄段聚集性场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幼儿园至大学普遍存在高密度聚集场景(如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学龄儿童与青年学生作为流感高发群体,其日间(教室)与夜间(宿舍)的全天候聚集状态,构成独特的传播微环境。针对这类 “非家庭但强接触”场景的研究,可填补校园传染病防控的证据空白。
“一老” 群体:关注多元化养老场景。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4%,这预示着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除传统居家养老外,社区养老院、医养结合机构等场景中,老年群体因免疫功能衰退、基础病叠加,易形成病毒传播与重症高发的“脆弱单元”。在养老机构内的预防性使用效果研究,对构建“银发社会”传染病防线具有战略意义。
总体而言,在后续的相关研究开展过程中,在借鉴国际研究框架时,需注意我国的家庭结构与海外存在差异(如多代同堂比例更高),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本土化,将国际研究中家庭接触者的内涵与我国“一老一少”的实际场景相结合,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循证医学研究。
玛巴洛沙韦解锁“治疗+阻断传播”双向保护效应,实现流感防治新突破
杨子峰教授指出,从病毒学机制来看,流感药物的研发经历三代技术迭代,早期问世的药物(如金刚烷胺)作用于病毒离子通道,阻断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主要干扰病毒的释放过程;而玛巴洛沙韦则将靶点锁定于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核心环节——聚合酶复合体,具体而言,通过抑制聚合酶酸性亚基(PA)的核酸内切酶活性,阻断病毒mRNA合成的起始步骤,使病毒遗传物质无法完成转录与复制,从根本上遏制病毒颗粒的组装与释放。这种“源头阻断”模式,相较于传统药物仅干预病毒入侵或释放阶段,具有更彻底的抗病毒效力,实现对流感病毒生命周期的精准打击。临床研究结果提示,早期使用玛巴洛沙韦可在24-48小时内将病毒载量降至基线水平的1%以下,降幅达上百倍,显著优于其他抗流感药物的渐进式清除模式,为缩短传染期、降低传播风险提供了更强力的工具。
CENTERSTONE研究结果显示,玛巴洛沙韦具有“治疗+阻断传播”的双向保护效应,杨子峰教授认为,玛巴洛沙韦在公共卫生领域,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
一是在治疗层面,对于新发变异流感毒株,凭借聚合酶靶向的广谱性,玛巴洛沙韦可作为“第一响应药物”,迅速控制病毒复制,有效缓解症状;
二是在阻断传播层面,当现有流感疫苗难以跟上病毒突变速度时,玛巴洛沙韦可作为关键补充手段,融入群体防控体系,有效应对疫苗防控盲区内的突变型流感,在公共卫生防控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小结与展望
杨子峰教授总结指出,在流感防治中,玛巴洛沙韦的“病毒载量速降”优势与中医“整体调理”理念可形成阶段化、层次化的协同效应,构建“精准抗病毒+系统免疫调节”的复合治疗模式。CENTERSTONE研究作为首个以病毒传播为主要终点的研究,证实了玛巴洛沙韦在降低病毒载量的同时,还能显著减少流感病毒传播风险达32%,具备“治疗+阻断传播”的双重获益,也为“以治代防”干预策略的可行性提供了明确证据支持。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不仅为流感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更为从源头上控制流感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有望在未来的流感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变我们应对流感大流行的策略和方式。
审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子峰教授
采写|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刘玉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