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岁月:在泥土中丈量青春|青年眼中的西部情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6 22:24 3

摘要:去年七月,当蝉鸣撕开盛夏的帷幕,我背起行囊,沿着蜿蜒的铁轨,跨越千里山河,奔赴闽西红土地,成为一名到村任职选调生。我的家乡福建龙岩,这座被红色文化深深浸润的山城,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深情。自高考结束在外求学七年后,我循着心底的呼唤,毅然归乡,一头扎进广袤的农村天

罗越

去年七月,当蝉鸣撕开盛夏的帷幕,我背起行囊,沿着蜿蜒的铁轨,跨越千里山河,奔赴闽西红土地,成为一名到村任职选调生。我的家乡福建龙岩,这座被红色文化深深浸润的山城,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深情。自高考结束在外求学七年后,我循着心底的呼唤,毅然归乡,一头扎进广袤的农村天地,以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新角色,开启与村民同呼吸、与乡土共成长的崭新篇章。

大学时,我常常翻阅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农村,体悟乡土里的中国。培斜村的每一个日夜晨昏,就像一本厚重的生活笔记,每一页都记录着汗水与感动。从进入选调生队伍的那天起,我就在问自己,我在基层学什么?我能为基层做什么?在基层这堂生动的实践大课里,我满怀热忱,且学且练,努力“强筋骨”“长才干”,也决心吃点苦、干点事。

在就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我放弃了新华社、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媒体的工作机会,在龙岩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就业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的号召下,我选择回到龙岩,扎根基层,参与家乡的发展建设。

从繁华都市到乡野农舍,从聚光灯下到田间地头,我努力适应环境,调整角色,实现从“同学”到“同志”的转变。作为选调生,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做到身心俱在。培斜村的工作,虽繁杂却充实,作为村支书助理的我和村“两委”一起完成了入户走访、裸房改造、危房整治、灾后重建、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与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村共建、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等工作。这些工作,让我很快融入村里的生活,也让我亲眼见证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培斜村有235户726人,三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培斜村的“第六组新村民,第727人”。我深知,只有认认真真做调研,勤勤恳恳干实事,双脚踩在泥土里,身体扎进基层中,才无愧“选调”之名,不负组织之托。

作为传媒类专业毕业生,我把专业所学与基层所需相结合,比如编纂村志、义务讲解、开展理论宣讲、拍摄乡村振兴宣传片、运营微信公众号、帮助村民学习拍摄短视频、运营抖音账号等等。作为政务讲解员,我参与了龙岩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聚力红土铸魂,奏响龙岩强音”行动现场推进会,以及龙岩市委组织部“深化红领行动,争当红土先锋”2024年第四季度现场推进会。同时,我还参加了龙岩市委宣传部“红旗不倒,老区不老”龙岩红色故事进北京、进新疆以及纪念古田会议95周年宣讲活动。“红旗不倒,老区不老”主题宣讲被人民日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新华社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多次报道,我们宣讲团也被中宣部授予“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此外,我作为福建青年代表,参加共青团中央等组织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一次次的讲解和宣讲活动,让我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如何用有温度、接地气、暖人心的语言向村民群众、向基层干部宣讲党的政策理论,讲好闽西故事,传播青年声音。

罗越参加“红旗不倒,老区不老”龙岩红色故事进京宣讲。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培斜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夙夜在公、恪尽职守的为民情怀,他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什么叫“不忘初心”。在培斜村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的朴素道理。无论是防火防汛宣传、上门帮助老人完成养老保险认证、动员村民缴纳医保这些“小细节”,还是和村“两委”一起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谋划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这些“大蓝图”,都需要学思践悟,坚持“干”字当头。

华锦先(左)与罗越(右)察看培斜村中草药园。

回顾近一年的基层工作,我踏着晨露丈量土地,披着暮色倾听乡音。在培斜村的点点滴滴,将成为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记忆。几代培斜人接续书写的乡村振兴故事里,也刻下我奋力写下的几笔。这段驻村岁月,让我在田野里感悟基层,在泥土中丈量青春,我将继续奔走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书写新时代的青春诗行。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