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的风”不妨缓些吹

摘要:嬛嬛四郎跳起舞、尔康耍酷戴墨镜……这段时间,“AI创作的风”吹进了经典影视作品中。取材于热播作品、融合现代元素、再加上天马行空的创想,网友自发设计创作“魔改短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愈加流行。据了解,制作这样的短视频无需专业功底,只要在相关AI网站上传图片,输入希

□陈之琪

嬛嬛四郎跳起舞、尔康耍酷戴墨镜……这段时间,“AI创作的风”吹进了经典影视作品中。取材于热播作品、融合现代元素、再加上天马行空的创想,网友自发设计创作“魔改短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愈加流行。据了解,制作这样的短视频无需专业功底,只要在相关AI网站上传图片,输入希望的动作关键词,就能“一键生成”。

其实,无论是影视解说、高燃混剪,还是新流行的“AI魔改”,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网友对影视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多元方式,只不过运用了不同的工具和视角。它们本质上都是网友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成果,倾注了创作者对影视艺术与电脑技术的热情和个性化理解。从网络反响来看,网友大多以一种娱乐心态观看“魔改视频”而并不会当真,适当的网络讨论还能让“古早剧集”重燃热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AI创作是有一定益处的。

然而从另一视角去检视,当这些反差巨大、打破常规的AI视频越发频繁地出现在短视频流中,它们所引领的创作风潮和导向其实会对网络空间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当网友纷纷笑评“起猛了”“小作坊下料太猛”时,“猛”已然成为大众对这阵AI视频创作风潮的普遍印象,值得引起警惕。

比如,现在有些“AI魔改”对名著“下手”,网络中“林黛玉打拳击”“关公和孙悟空同屏”“唐僧饮酒”等情节已经让部分网友表示“心理不适”“感到恐怖”。必须认识到,即便“魔改视频”初衷只是娱乐大众,它仍然会不同程度地扭曲艺术作品在大众心中的美好模样,甚至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对名著经典的“初印象”。也可以预见,若任由AI创作无视边界、不论三观地野蛮生长,“一眼假”也会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以假乱真”,不仅可能带来各种法律风险,名著经典所传递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可能因此“断链”,这对于作品本身和大众情感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从长远角度来说,AI相关技术向上发展和向下普及是大趋势,我们不必急于否定或拒绝,对于符合要求、表现优秀的AI创作,相关平台及大众更应当给予支持和关注。值得看到,兴趣与好奇是新兴技术扎根的重要基础,我们需要以丰富实践去磨砺合适的手段和工具去更好引导、塑造之,使技术更好服务于人。

比如,面向AI创作,国家网信办于9月公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对AI合成内容制作及传播行为作出一系列规定;7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针对近况发布管理提示,对网络空间作出引导。而面向公众,近来对AI相关话题的宣传与讨论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在提升公众认知的同时,更引导人们主动把握法律、技术与人文的边界和尺度。

现在的网络空间中,有人用AI“魔改视频”搏人一笑,有人用AI“深度造假”来混淆视听,也有人用AI让老照片“动起来”、透过屏幕再现怀念之人的动态。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善恶的本质仍在于人,罔顾人文价值、意义匮乏的风气必不能长久。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用道德和法律的准绳应对风险和未知,时刻以人为本善用技术,方能让虚拟技术更好地融入并延伸我们的现实生活。

要看到,新生事物往往需要人的情感和温度不断注入才能积极成长起来。在这个必然出现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以克制的亲近、谨慎的创新、正向的探索去驾驭这阵“AI创作的风”,让它缓缓吹过每个充满善意的心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