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债不是债,是对债务、税与货币关系的重度误解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6 16:47 4

摘要:“内债不是债”纯属对债务、税与货币关系的重度误解,政府债务需还本付息,与税收的强制无偿性截然不同。在现有经济构架下举债投资将致供给过剩、物价下降,利息负担攀升。盲目举债叠加货币超发将加剧经济失衡,津巴布韦案例警示无限印钞的灾难性后果。

内容提要:

“内债不是债”纯属对债务、税与货币关系的重度误解,政府债务需还本付息,与税收的强制无偿性截然不同。在现有经济构架下举债投资将致供给过剩、物价下降,利息负担攀升。盲目举债叠加货币超发将加剧经济失衡,津巴布韦案例警示无限印钞的灾难性后果。

由于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较低,名义经济增长获得的财政收入最近几年显著低于GDP增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们采取了加大财政支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导致财政赤字快速增加,推动了政府债的快速增长。

从2015年到2024年,10年来我们的GDP从68.89万亿元增长95.8%至134.91万亿元;但政府债余额从26.66万亿元增长204.2%至81.09万亿元;当年新增政府债从1.69万亿元增长568%至11.3万亿元。

2025年前4个月新增政府债已经增长了4.84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

面对快速增长的政府债务,为了说明债务快速增加的合理性、必要性,一些人开始传播“内债不是债”的论调,告诉大家政府债和居民债、企业债不一样,只要不是外债,内债都无需偿还,不用担心。

不少人乐于传播这一经济学谬误。比如,翟东升在他的视频节目《观课堂》“对人民币汇率的错误预测第一讲”中说到:“政府和地方借的都是什么债?是本币债,本质上可以看作税收 “。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以本币计价的政府债本质上是一种税,而不是一种债。

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认为,以本币来结算双方的债务关系,那么负债越多收益越大,而且永远不会有破产风险。

他们还认为,本币债不是问题,反而是向别国征税的一个重要渠道。

为什么说“内债不是债“是对政府债务、税与货币关系的重度误解?

一、政府债与税有本质区别。

政府债务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的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它是由政府凭借其信誉,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按照有偿原则发生信用关系来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政府债务在弥补财政赤字、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调控经济运行中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内债,意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在各种投资中存在较普遍的支付拖欠现象,这种政府欠款,自然也属于政府内债。

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对社会产品进行的一种分配。它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经济杠杆。是国家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

虽然政府债中的内债和税,都来自国内的机构和个人,但两者有以下本质区别:

一是政府债务的获取,政府与债权人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但政府获得税收,政府与纳税人是不平等的管理关系。

二是债权人购买政府债务是自愿的,纳税人纳税是强制性的。

三是政府债不管是内债还是外债,都需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无论是债券还是借款。即使是欠款,通过诉讼也可以向政府主张欠款利息。但税收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利息,交晚了,还需要向纳税人收取滞纳金。

四是在法律上,政府债不管是几个月还是几十年,到期都需要向债权人还本付息。政府收税是无需归还给纳税人的。

二、印钱就能消灭内债?

“内债不是债”的核心内容是,用本国货币发行的债务越多越好,不用担心出危险。他们认为政府掌握印钞权,还不了债,开动印钞机即可。

这是一种对政府债务非常无知的理解和认知,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变为实际行动,印钞还债比无力还债宣布破产更可怕!

这是因为一方面,超过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超发货币,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会推动通胀,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加剧贫富差距,抑制经济增长,引发社会动荡,导致政府下台。

在我国这类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超发货币不仅无法增加通胀,反而会加剧供给过剩,导致价格下行,影响资产价格下降,从而加重债务负担。

三、如果无限超发货币是一种什么结果?

或许有人会认为,最近10年我们虽然存在一边货币超发、一边政府债急剧增长的与“内债不是债”观点背离的现象,是因为我们货币超发的力度还不够。那我们来看看大胆印钞国家的下场。

1980年前后,非洲工业最强国、非洲粮仓津巴布韦人均GDP高达1100美元,是中国的4倍多。1津巴布韦币竟然可以兑换1.5 美元。

90年代开始,穆加贝在原住民们支持下展开了一项“暴力土改”事业,夺取白人的土地分给黑人,导致经济迅速恶化,穆加贝政府入不敷出就大量借债,然后印钞还债。

自2008年以来,津巴布韦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众的养老金和储蓄贬值为废纸。民众对政府的货币失去信任,最终导致了货币的贬值到几成废纸和经济的崩溃。

四、“本币债不是问题,反而是向别国征税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臆想。

别国持有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首先是因为这些国家不会滥印货币,获得了国际信用。这与内债不是债的观点恰恰是背离的。

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家的人都喜欢购买美债、美元、欧债、欧元?因为拉长到10年、100年,美元的供应量和美国经济的规模是最匹配的,欧元的货币发行也非常谨慎。为什么没人储备津巴布韦币、卢布?因为他们喜欢超发,没有信用。

人家都不买你的资产和债券,你又如何通过印钞向别人征税?

五、“内债不是债”的观点贻害无穷。

如果以“内债不是债”为幌子盲目增加政府债务,通过我们目前这种主要投向固定资产和产业政策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支出,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GDP的增长率,刺激经济形势的貌似好转,但实际上却极大损害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损害了经济从产出到消费的循环,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债务成本高企,导致经济形势加剧低迷。

经济继续低迷,私人投资和家庭消费就进一步降低。经济稳定就更多地依靠政府更多地举债,从而陷入债务陷阱。一旦停止或减少政府举债,大量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旅游设施、基建设施……无法收回投资,部分被废弃,甚至在高昂的维护费用下变成财富浪费的深坑。最终,这些债务越积越多,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所以,所谓的“内债不是债”的说法,从字面上和内涵上,都是极其错误的,其本质不过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饮鸩止渴、自取灭亡的代名词。这也是国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度上,把握的比较紧,在适当加大财政赤字的同时,也严防各地增加地方隐性债务的主要原因。

来源:三郎宏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