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种群数量过万,生命奇迹如何创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6 22:18 4

摘要:在广袤的自然界中,有一种鸟儿曾在灭绝边缘徘徊,却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种群的重生与壮大,它就是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从20世纪90年代在秦岭深处发现的7只孤羽,到如今全球种群数量突破1.1万只,朱鹮的重生之路,堪称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经典范例。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有一种鸟儿曾在灭绝边缘徘徊,却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种群的重生与壮大,它就是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从20世纪90年代在秦岭深处发现的7只孤羽,到如今全球种群数量突破1.1万只,朱鹮的重生之路,堪称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经典范例。

朱鹮。白开浩摄

这不仅是一次物种的拯救,更是人类保护自然、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实践。在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保护工作者、政府机构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以铁令筑牢生命防线,用科技利剑攻克人工繁育难题,开创全球首个野化放归模式……他们用智慧、勇气和坚持,为朱鹮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艰难寻觅,

朱鹮绝境逢生

01

“啊哦—啊哦—”,初夏时节,陕西省汉中市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朱鹮粗哑的叫声不绝于耳。

任文明是自然保护区的饲养员,每天早晨8点,他便开始清洗朱鹮网笼,随后给每个网笼里的朱鹮定量投喂泥鳅。

“每天要给朱鹮投喂两次,每次按每只朱鹮100克的食量进行投喂。”据任文明介绍,这一整套喂养技术是在多年摸索后逐步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喂养方法。

朱鹮,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曾广泛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以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因其优雅的身姿与独特的羽色,被誉为“吉祥之鸟”。

然而,自20世纪中叶起,随着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朱鹮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朱鹮相继在朝鲜半岛、日本宣告灭绝,在我国,也难觅其踪影。

彼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带领调查小组踏上了寻找朱鹮的艰辛之路。“距首次开展调查已有50年光阴,当时单位派发任务,由我负责全面踏查我国朱鹮历史分布区域。”刘荫增回忆说。

历时3年,刘荫增带领的调查小组几乎走遍了我国境内朱鹮的历史栖息地,行程5万多公里,风餐露宿,历尽艰难。然而,却未能寻找到朱鹮的踪影,就在团队成员决定放弃,准备宣布我国朱鹮灭绝时,刘荫增找寻到了最后一丝生机。

“有次,我们去汉中市金家河镇开展调查,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看到一只鸟从西边飞来,凭野外经验,我觉得可能是朱鹮,等它飞到头顶时,我确定了它就是我们苦寻多年的朱鹮。”刘荫增娓娓道来当年那历史性时刻。

1981年,团队在秦岭深处发现了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这个“最小种群”成了拯救朱鹮的最后希望。

在汉中市朱鹮生态园,一只朱鹮雕塑呈展翅飞翔状立于大理石上,在石头的背面,刻着刘荫增题写的“朱鹮之原”。

“当时朱鹮在全球已濒临绝迹,从这里发现其痕迹,点亮了‘希望’。”刘荫增说。

多方协作,

开展科学保育

02

发现朱鹮后,刘荫增和同事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姚家沟成立了我国首个朱鹮保护站——“秦岭一号”,从此,一场拯救朱鹮的持久战正式拉开帷幕。

首批朱鹮保护工作者,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对朱鹮的守护。他们每天穿梭于山林间,仔细观察朱鹮的一举一动,记录它们的活动规律,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工作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保护朱鹮的道路充满荆棘。在最初的保护阶段,朱鹮保护工作者们面临着诸多难题。朱鹮的繁殖率低,每窝通常产卵仅2枚至4枚,且孵化率低;它们的天敌众多,蛇、鼬科动物等常对朱鹮的巢穴和雏鸟构成威胁。为保护这珍贵的7只朱鹮,保护工作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简单却有效的措施。他们在朱鹮栖息的树上涂抹黄油、安装防爬刀片架、悬挂伞形防蛇罩,防止天敌爬上树伤害朱鹮;在巢树下架设救护网,避免雏鸟坠落伤亡。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人工繁育朱鹮成为增加种群数量的关键。到20世纪末,我国开始尝试人工繁育朱鹮,但又遇到了新难题。朱鹮亲鸟在孵化后期,常常出现剥开蛋壳,胚胎死亡的情况。科研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发现这与笼舍环境有关。于是,他们根据朱鹮的生物习性,对笼舍进行了改进,模拟野外自然环境,逐步让朱鹮恢复自然繁育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科研人员终于攻克朱鹮人工饲养繁育、野化驯养放归等关键性技术难题,为朱鹮种群壮大提供了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朱鹮种群的扩大,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参与。

保护工作起步时,洋县人民政府就发布保护朱鹮的“四不准”公告: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不准砍伐朱鹮营巢栖息的树木、不准在朱鹮觅食区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区开荒放炮。随后,国家层面还安排专款,在朱鹮活动区域实施封山育林、扩大天然湿地和冬水田面积等栖息地整治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现在生态环境质量好多了,朱鹮数量也明显增多,房前屋后的大树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汉中市洋县周家坎村村民周记世说道。

种群壮大,

实现人鹮和谐

03

为进一步扩大朱鹮的种群数量,让朱鹮重回历史分布地,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以秦岭地区为原点,开展朱鹮野化放归的科研实践。

2007年,陕西省在宁陕县实施了世界首次朱鹮野化放归工程,放飞的26只朱鹮成功繁育子代个体,实现了全球首个朱鹮野化放归种群的建立。2013年,在秦岭以北的铜川市耀州区实施朱鹮再引入工程,这一具有跨越地域性的科学尝试获得成功。而后,陕西省又陆续在宝鸡千阳、西安周至、渭南华阴等地开展野化放归。2023年,陕西省首次在陕北地区开展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朱鹮在延安南泥湾、榆林市横山区“安家”。

据统计,陕西省累计向省内外、国外共输出种源近600只,帮助各地建立人工种群基地20余个。朱鹮,这一曾经濒临灭绝的物种,正以秦岭为起点,重新飞向它们曾栖息的广袤天地。

去往洋县的唐塔路上,车辆来来往往,人群熙熙攘攘,抬眼望去,一只朱鹮巢在临街的香樟树上若隐若现,巢里一只朱鹮宝宝正探着小脑袋四处张望,一只亲鸟外出觅食后回来与它做伴,这是朱鹮首次在闹市区筑巢繁殖,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栩栩展现。

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孤羽,到如今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1.1万只,40余年的保护历程相继攻克栖息地保护与恢复、人工繁育技术突破、野化放归与种群扩大、疾病防控与健康监测、社区参与和协同保护、遗传多样性保护等难题,逐步形成“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保护模式,为世界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这条保护朱鹮的路虽然艰辛漫长,但能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难得了。”刘荫增满是欣慰与感慨。

如今,保护朱鹮的故事还被写进绘本,《朱鹮重生记》应运而生。精美的插画生动讲述了这场跨越40余年的生命奇迹,将濒危物种的绝处逢生化作可视的生态寓言,在青少年的心中播撒下一颗保护朱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种子。(胡静)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生物多样性科普展板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三秦四季万物生》陕西生物多样性宣传片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2025年主题宣传海报来啦!

来源:陕西生态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