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战时期,阿拉木图州作为苏联与中国的边境地区,其历史研究受到严格限制,但仍有学者通过考古发现证明,该地区的文化遗存显示出鲜明的汉-突厥文化融合特征……】
артольд В.В. (1927) История культурной жизни Туркестана. Ленинград: Изд-во АН СССР.
【冷战时期,阿拉木图州作为苏联与中国的边境地区,其历史研究受到严格限制,但仍有学者通过考古发现证明,该地区的文化遗存显示出鲜明的汉-突厥文化融合特征……】
在欧亚大陆广袤的腹地,天山北麓的七河地区(Семиречье)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阿拉木图州所在的七河地区,在俄国历史地理学传统中被称为"Жетысу"(哈萨克语"七条河流"),这一概念由俄国东方学家В.В.巴托尔德系统阐述。
考古证据显示,早在青铜时代,安德罗诺沃文化(Андронов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的居民就已在此建立了与新疆地区相似的定居点。А.Н.伯恩斯坦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发掘证实,七河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与中国西域存在明显的物质文化交流。
西汉时期(206 BC-AD 24)的张骞通西域,在俄国史学界被称为"中国向七河地区的首次政治渗透"。圣彼得堡大学的中亚史教授М.Е.马松认为,乌孙(Усунь)部落联盟的活动范围实际上覆盖了现代阿拉木图州的大部分地区,而《汉书》中记载的乌孙与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代表了该地区首次被纳入东亚政治体系的影响范围。
俄国学者特别关注公元5-6世纪突厥汗国时期,阿拉木图州成为连接中原王朝与中亚各城邦的重要纽带。
13世纪蒙古帝国的征服彻底改变了七河地区的政治文化格局。Л.Н.古米廖夫提出,成吉思汗的征服为七河地区注入了新的民族活力。俄国学者特别关注察合台汗国时期阿拉木图州所处的特殊地位:既是蒙古游牧传统的保留地,又是接受中国元朝(1271-1368)文化影响的过渡带。
15-18世纪的哈萨克汗国时期,阿拉木图州成为大玉兹(Старший жуз)的核心区域。В.Я.巴托尔德指出,这一时期该地区与准噶尔汗国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清帝国西北边疆政策的延伸。
圣彼得堡档案馆保存的18世纪俄国使节报告显示,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后,阿拉木图州一度成为清帝国与哈萨克中玉兹的缓冲地带,这一历史事实在苏联时期因意识形态原因被长期淡化。
1854年俄国在阿拉木图河畔建立维尔内要塞(Верный,今阿拉木图),在俄国史学传统中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但当代俄罗斯学者如А.Г.马雷申科更强调这一事件的地缘政治意义:它标志着俄国与清帝国在七河地区的直接对峙。
俄国地理学会(Русское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19世纪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当地中国商人(主要是来自新疆的回族)的商业活动,这些材料现藏于莫斯科中央历史档案馆。
1881年《圣彼得堡条约》签订后,阿拉木图州成为俄国向新疆渗透的前哨。俄国突厥斯坦总督К.П.考夫曼将军的战略报告中特别提到,维尔内的发展需要"借鉴中国城市的规划智慧"。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科学院1978年出版的《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承认,19世纪末阿拉木图州的农业灌溉技术明显受到新疆传统水利方法的影响。
1921年阿拉木图成为突厥斯坦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中亚的民族划界工作。冷战时期,阿拉木图州作为苏联与中国的边境地区,其历史研究受到严格限制,但仍有学者如Д.В.莫兹戈沃伊通过考古发现证明,伊犁河谷的文化遗存显示出鲜明的汉-突厥文化融合特征。
来源:Hershel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