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殉道式演技,粉碎演员的廉价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7 07:43 2

摘要:我觉得这跟她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看她的采访以及众人对她悼念的细节回忆,能感受得到,她身上有一种力量,就是积极向上的力量,鲜活蓬勃的力量,她就像一个小太阳,浑身充满活力,将能量和热量传递给身边的人,跟她在一起,会被她那种向上的生命力所感染,从而感觉到生命

为什么朱媛媛的离世,能够引发圈内外广泛的悼念,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不仅圈内众多演员明星纷纷发文缅怀,圈外很多观众也表达了对她极大的惋惜。

我觉得这跟她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看她的采访以及众人对她悼念的细节回忆,能感受得到,她身上有一种力量,就是积极向上的力量,鲜活蓬勃的力量,她就像一个小太阳,浑身充满活力,将能量和热量传递给身边的人,跟她在一起,会被她那种向上的生命力所感染,从而感觉到生命的朝气和活着的美好。

这就是她独有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为什么她人缘那么好朋友那么多的原因。

在我看来,她人格魅力中最吸引人的一面,是她对演戏这件事的态度,那种天然的热爱和殉道式的投入是一种极其难得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也把演员这个职业拔高到让人尊重的地步。

但这种精神品质只有在以朱媛媛为代表的中生代演员,还有以李雪健为代表的老一辈演员身上才能看得到,而在一零年以后成长发展起来的这茬演员身上是看不到的,新一代的年轻演员,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廉价感,这是两代演员最为本质的区别,是什么造成了当下年轻演员和前辈演员之间的差距呢?我觉得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剖析。

第一,时代环境的不同:一个是苦行僧修行,一个是速成班造星

2000年前后,中国的影视行业是“手艺人的江湖”。那时候,资本还没有大规模涌入,影视剧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导演和编剧更加注重剧本的质量和艺术性,而演员们也不需要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们可以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演技,塑造出更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比如朱媛媛从中戏毕业后,为塑造《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李云芳,她特意跑去菜市场观察摊贩的神态动作,甚至帮人吆喝卖菜。这种“笨功夫”是他们那代演员的集体记忆:张译在战友话剧团跑了十年龙套,郭京飞在话剧舞台拿到了所有奖项却无人问津,他们那代演员的成长路径,几乎都刻着“苦熬”的印记。

这种成长路径呢,源自于行业残酷的淘汰机制,就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大数据测算观众的喜好,也没有什么资本护航,只有实打实的演技才是通行证,这种环境倒逼演员必须精进演技才能生存下去,而观众的尊重,本质上是对“从尘埃里开花”的生存韧性的认可。

反观当下年轻演员所处的环境,资本与流量早已重构了行业规则,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被大大缩短,导演和编剧为了迎合市场,更加注重作品的商业价值,而忽视了艺术性。观众的审美也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更加注重流量和话题性。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新一代的演员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拍摄任务,此外,他们还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曝光度和关注度,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不得不迎合市场,参加各种综艺节目,拍摄大量的广告和宣传片。这就使得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理解角色,以及去提升自己的演技,所以他们也很难塑造出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这种时代环境,导致市场对“新鲜面孔”的饥渴催生了“速成法则”:比如表演类综艺节目,批量制造并且包装“演技派”,社交媒体的人气可以直接兑换片约,甚至出现“未毕业先顶流”的现象。以致于某个制片人直接说:“投资人现在看数据选角,演技可以后期调教,但流量必须前置。”

在这种工业化造星模式下,年轻演员的成长周期被极度压缩,同时也失去了“慢火炖戏”的耐心。所以,一零年以后的年轻演员就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冒出来然后又被市场迅速淘汰。

所以,时代环境因素,是导致这两代演员本质不同的根源。在胶片时代,演员需要像陶器般经过选土、塑形、煅烧这些漫长的工序;而在流量时代,他们成了3D打印的树脂模型,快速成型却也容易破碎。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陈宝国演完《大宅门》白景琦后,观众二十年后仍称他“七爷”;而某些年轻演员的代表作,可能只是某品牌某活动直播间的销售额。

第二,个人素养的差距:一个是科班出身,一个是非科班出身

2000年前后的年轻演员,大多来自专业的艺术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他们接受过系统的表演训练,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比如,朱媛媛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她在学校里接受了严格的台词、形体、表演等方面的训练,为她的演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这批演员也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他们通过阅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就像朱媛媛在拍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期间,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她深入研究了剧本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了当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她能够塑造出更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当下的年轻演员,非科班出身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更像被资本与流量架设的传送带。他们通过选秀、网红、资本推介这些途径进入娱乐圈,缺乏系统的表演训练。比如某选秀出身的爱豆,在表演培训班突击三个月后,直接空降古偶剧男一号;某女团成员靠着“机场街拍”积累百万粉丝后,转身就在电影中与影帝飙戏。某资深制片人透露:“现在剧组选角要看‘三微一抖’的数据,演技反而成了可调节的参数。”

在这种工业化造星模式下,年轻演员还没学会走就要跑,导致大量“AI式演技”充斥着荧幕——哭戏要靠眼药水,愤怒只会瞪大眼睛。而老一辈那种“下班后逛菜市场”的烟火气,在年轻演员身上几乎绝迹。

第三,个人演技的差别:一个是生活流,一个是模式化

2000年前后的年轻演员,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他们的表演更加自然、真实。比如朱媛媛在拍摄电影《海洋天堂》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她闷声在福利院当了三个月义工,把那个颤抖着喂饭的妈妈演成了活教材。王志文为演《黑冰》里的毒枭,专门研究犯罪心理学,把台词刻成光盘睡前听;陶虹拍《空镜子》时,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片场帮道具组擦桌子,只为培养家庭主妇的肢体记忆。这种“沉浸式表演”在方法论上遭遇了代际断层。

当下的年轻演员,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对演戏态度的不认真,他们的表演往往显得模式化、套路化。他们习惯了按照剧本和导演的要求去表演,缺乏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比如,一些年轻演员在拍摄哭戏时,往往只是通过眼药水来制造眼泪,而不是真正地投入情感。这种表演方式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也很难塑造出有深度的人物形象。流量时代的表演正在异化为“精准控制”:哭要控制在第三滴眼泪落下时转头,笑要露出八颗牙齿但不超过三秒。

当62岁的奚美娟在话剧舞台连演三小时不喝一口水时,24岁的某小花却因“拍淋雨戏用矿泉水”登上热搜——这或许就是两代人最残酷的镜像:前者把生命献给角色,后者将角色献给流量。

第四,精神底色的不同:一个认为戏比天大,一个认为热搜为王

朱媛媛去世后,观众用小红花铺满悼念区,国家话剧院评价她“丈量着中国戏剧转型之路”。这种来自行业与大众的双重敬意,指向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演员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老一辈用行动回答——艺术是生命的延伸,而非名利的跳板,老一辈把片场当圣殿。

李雪健抗癌期间坚持原声配音,只因“要对得起观众”。李保田拍《宰相刘罗锅》时拒用替身,真从三米高台滚下;潘虹为演《杜十娘》学唱昆曲,生生把嗓子练出血。他们的坚持,让“演员”这两字重若千钧。而以朱媛媛为代表的中生代演员,则是对老一辈演员身上那种敬业精神的传承。

而今天,“敬业”却成了最廉价的营销标签。某流量明星拍戏时自己走进片场,通稿就敢写“拒用替身彰显职业精神”;某女演员背下一页台词,团队马上买“演技炸裂”的热搜。某男星演戏时不小心擦破了手指,马上买通稿营销如何敬业如何付出。这些原本就是演员的分内之事,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却硬生生的被营销说是敬业,简直是让人不齿,简直是丢人!

当然,中老一辈演员和新生代演员,更深层的割裂在于价值坐标系。中老一辈演员的成就清单上写着《家有九凤》《霸王别姬》《茶馆》《活着》《大明王朝1566》等时代的注脚,而年轻一代的KPI是微博超话排名、抖音话题播放量、品牌代言数量。当张译捧着金鸡奖杯说“奖杯盖可以打开,里面要装观众口碑”时,某顶流却在采访中直言:“我的商业价值就是最好的奖杯。”这无疑是最大的悲哀。

第五,作品厚度的差距:一个是浓郁的经典,一个是寡味的快餐

观众对中老一辈演员的尊重,本质是对“作品厚度和时间价值”的认可。比如朱媛媛入圈二十多年,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九九归一》《我亲爱的祖国》《浪漫的事》《家有九凤》《天狗》《我的姐姐》等大量的代表作傍身;葛优用十年龙套换来的一个角色,陈思诚经历了从“站着的小演员”到“坐着的导演”的蜕变,萨日娜三十余年坚守现实主义表演——这些经历本身就已成时代的印记。

而年轻演员在资本催熟下,尚未经历足够的“人性淬炼”,参演的作品更是快餐垃圾,对于观众而言只是博眼球打发时间罢了,不可能取得观众的认可和尊重。正如网友评价易烊千玺:“他的演技在同辈中算是好的了,但还缺一个让观众流泪的‘福贵’。”

真正的尊重,终将回归表演的本质:能否以肉身作舟,载着时代的悲欢抵达观众内心。

结语:回归艺术本质,在速朽的时代寻找永恒

朱媛媛的离世,像一场迟到的行业启蒙。我们怀念的不仅是她塑造的角色,更是一个时代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当老一辈演员用生命浇筑作品时,年轻一代正在资本的浪潮中摸索平衡点。两者的差异,本质是两种生存逻辑的碰撞:一边是“以文艺化导人心”的信仰,一边是“数据即正义”的规则。

但代际更迭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正如朱媛媛在《我的姐姐》中与张子枫的对手戏——两代“姐姐”沉默对望,眼中映出彼此的身影。或许最好的传承,不是复刻老一辈的生存方式,而是找回对职业的虔诚。

毕竟,流量会过期,热搜会冷却,唯有那些“用生命刻度丈量艺术高度”的人,才能永远活在观众心里。真正的尊重,从不是给“演员”这个身份,而是给那些敢于在时代镜面上刻下人性深度的灵魂。

来源:半佛道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