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可能真的释放了一个恶魔。2025年5月22日,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主持了一个历史性的军事旅成立仪式,标志着德国自二战以来首次在海外长期驻军。这一旅被称为第45装甲旅“立陶宛”,旨在加强北约东翼的防御力量
特朗普可能真的释放了一个恶魔。2025年5月22日,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主持了一个历史性的军事旅成立仪式,标志着德国自二战以来首次在海外长期驻军。这一旅被称为第45装甲旅“立陶宛”,旨在加强北约东翼的防御力量。默茨在仪式上强调:“我们波罗的海盟友的安全也是我们的安全。”
然而,这一行动在俄罗斯看来却充满挑衅意味。5000名德军进抵立陶宛,距离俄罗斯重要城市圣彼得堡仅数百公里,这不仅唤起了俄罗斯人对二战惨痛历史的回忆,更让人们担忧,德国是否正悄然重走军事化老路?
德国在立陶宛的军事部署看似是为了协防北约东翼,但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历史回响和地缘战略考量。德国与立陶宛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13世纪,条顿骑士团——德国军国主义的前身之一——在波罗的海地区建立了统治,立陶宛曾是其核心领地之一。直到1410年坦能堡战役后,骑士团势力衰落,立陶宛才逐渐摆脱德意志的影响。然而,这一历史留下的痕迹并未完全消散,德国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兴趣始终未减。
二战期间,德国的野心再次显现。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迅速占领立陶宛,将其并入“东方总督辖区”。德国在当地强制征兵,组建了多支辅助部队,如“立陶宛安全队”,协助德军作战,成为纳粹暴行的帮凶。1944年,苏联红军反攻,将德国驱逐出立陶宛,但这段历史给当地留下了深刻创伤。
如今,德国军队重回立陶宛,表面上是为了协防北约东翼,抵御俄罗斯的潜在威胁,但实际上,是否也暗藏着重新夺回昔日势力范围的野心?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立陶宛的位置至关重要。它紧邻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飞地和莫斯科的盟友白俄罗斯,与北约主领土的唯一连接是通过苏瓦乌基走廊(Suwalki Gap)这一狭窄地带。苏瓦乌基走廊宽仅约100公里,被认为是俄罗斯潜在攻击的首要目标。
若俄罗斯切断这一通道,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将与北约其他成员国隔绝,成为孤岛。德国旅的驻扎,名义上是加强北约防御,实际上也在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做准备。
更引人注目的是,立陶宛在地缘上的双向意义。向西,立陶宛紧邻加里宁格勒——昔日德国军国主义的故乡柯尼斯堡。这片土地曾是普鲁士王国的发源地,孕育了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传统。二战后,苏联通过波茨坦会议将柯尼斯堡割占,改名为加里宁格勒,成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军事重镇。
德国人对这片失地念念不忘,默茨政府虽未公开提及,但德军驻扎立陶宛无疑为未来可能的“收复”埋下了伏笔。
向东,立陶宛距离俄罗斯重要城市圣彼得堡仅约600公里。80多年前的二战中,德国军队曾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旧称)围城战中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如今,5000名德军进抵立陶宛,距离圣彼得堡如此之近,怎能不唤起俄罗斯人惨痛的历史记忆?
在欧洲,德国始终是一个破格级的存在。作为欧洲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拥有深厚的军事传统,曾以一己之力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挑战远超自身体量的对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东西两线作战,面对英法俄等多国联军,依然坚持了四年之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更是横扫欧洲,占领了大半个大陆,其军事力量一度让整个欧洲颤抖。然而,二战的失败让德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国土被分割,军队被解散,国家被置于盟军占领之下。
战后,为了取信于欧洲,德国开始了去军国主义化的进程。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规模被严格限制,国防预算长期低于北约目标。这种“去军事化”让德国逐渐被重新接纳为欧洲大家庭的一员,成为欧盟三驾马车之一。德国从一个充满侵略性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看似“人畜无害”的经济大国。
然而,德国的“无害”只是表象,其工业潜力和军事传统从未真正消失。2025年,德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和技术能力。与英国、美国等国家经历去工业化不同,德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工业基础。
2024年,德国粗钢产量达到4000万吨,占欧洲总量的30%,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位居世界前列。德国的造船业、航空工业和武器制造能力同样不容小觑,例如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豹2”坦克和“拳师”装甲车,至今仍是北约军队的主力装备。这种工业实力一旦转向军事化,将对欧洲乃至全球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政策成为德国军事化道路上的催化剂。特朗普在任期间多次批评北约盟友“占美国便宜”,要求欧洲国家将国防开支提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甚至一度提出5%的激进目标。
特朗普的压力让其他欧洲国家愁眉苦脸,却让德国兴高采烈,仿佛德国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德国政府立即批下,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用于德国军队现代化。
德国派遣5000名士兵前往立陶宛,可能只是军事化的第一步。第45装甲旅“立陶宛”计划在2027年达到满员状态,驻扎在鲁克拉(Rukla)和鲁德宁卡伊(Rudninkai)军事基地,配备先进的“豹2”坦克和“拳师”装甲车。
然而,德国的军事扩张并未止步于此。2025年5月,默茨在联邦议会对议员们承诺,德国将“提供联邦国防军成为欧洲最强大常规军队所需的所有资金”。有分析指出,德国可能趁着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战争泥潭之机,进一步扩大军队规模,甚至恢复战前的征兵制度。
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德国一旦重走军事化道路,将对欧洲的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二战后,欧洲通过一体化和去军事化,成功避免了大国间的直接冲突。德国的“无害化”是这一和平的基础。
若德国重新成为军事强国,其邻国如法国、波兰等将感到威胁,欧洲内部的信任可能崩塌。更令人不安的是,若德国军力膨胀到一定程度,即使美国也难以压制其野心。
可以说,特朗普通过施压北约盟友增加军费,无意中点燃了德国军事化的导火索,可能亲手释放了一个“恶魔”——一个曾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屠杀数千万生命的德国。
俄罗斯对德国在立陶宛的军事部署反应强烈,视其为北约挑衅的升级。俄罗斯国有媒体RT的主编玛加丽塔·西蒙尼扬(Margarita Simonyan)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称德国的部署是“北约对俄罗斯的挑衅升级”,并表示俄罗斯将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身利益。俄罗斯军事专家指出,德国旅的驻扎可能进一步刺激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和白俄罗斯的军事部署,形成针锋相对的态势。
俄罗斯的威胁并非仅停留在口头。2025年5月初,俄罗斯在白俄罗斯上空出动一架苏-35战斗机,试图阻止北约对一艘俄罗斯油轮的检查行动,该油轮涉嫌违反西方制裁。这架战机短暂入侵了爱沙尼亚领空,引发了北约的高度警觉。
俄罗斯对德国的忌惮,源于历史上的惨痛记忆。两次世界大战给俄罗斯带来了深重灾难。2023年,德国向乌克兰提供“豹2”坦克时,俄罗斯舆论一片哗然,许多人将此视为“德国坦克再次出现在俄罗斯”的象征。如今,5000名德军进抵立陶宛,距离圣彼得堡仅600公里,这种近距离的军事存在让俄罗斯如坐针毡。
俄罗斯不会容忍德国再次大规模武装。2025年,俄罗斯军费开支预计达到120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以上,军队规模计划扩充至150万士兵。根据德国《图片报》的报道,俄罗斯在北约边境的武器装备预计将增加30%-50%。
可以预见,俄罗斯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军队规模,并在边境地区举行更多军演,以威慑北约的军事活动。立陶宛的德国旅,可能会成为俄德矛盾的新引爆点。人们不禁担忧,第三次俄德战争是否会在波罗的海地区打响?如果德国军国主义进一步复活,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打响呢?
来源:旧人何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