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政府债到底有多少?增长有多快?是否可持续,三郎在《因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与贷款的冲突,中国政府债货币化无法避免》、《政府债是内债,内债不是债,是对债务、税与货币关系的重度误》、《50 年期国债拍卖利率首次上涨,发出政府债发行也需节制的信号》等文章中利用专业、
最近不少人传播“内债不是债”、中国政府债务与西方不同,”西方政府债是信用债,我们政府债背后有庞大的资产“之类的有悖经济学原理和债务本质的观点。
中国政府债到底有多少?增长有多快?是否可持续,三郎在《因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与贷款的冲突,中国政府债货币化无法避免》、《政府债是内债,内债不是债,是对债务、税与货币关系的重度误》、《50 年期国债拍卖利率首次上涨,发出政府债发行也需节制的信号》等文章中利用专业、权威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输入文章标题搜索阅读。
三郎并不反对在经济低迷时期,通过增加政府债务来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但切记:政府债也需要把握好度。
不管是从经济学理论上还是政府实务上,政府债与企业债、居民债一样,都是有度的,存在债务风险红线的。一旦债务触及红线,就会产生债务风险,陷入债务陷阱,进而冲击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那些认为内债不是债、中国政府债务有规模庞大的国有资产做支撑的观点,债务快速增长可持续的观点,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绝对是有害的。
政府债的度在哪?
第一,基于中国公共事务和公共资金运行的复杂性,财政五套账本的特殊性,中国不能脱离宏观债务孤立看待政府债。
2025年4月,央行公布的衡量中国宏观债务中内债的社会融资存量达到424万亿元,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24年外债余额为17.39万亿元,合计宏观债务为441.39万亿元。去年的GDP为134.91万亿元,我们的宏观杠杆率达到了327%。
其中狭义的政府内债85.93万亿元,政府外债2.92万亿元,合计88.85万亿元,政府杠杆率为66%;居民部门债务余额为83.35万亿元,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余下269.19万亿元为非银行企事业单位债务,企事业部门杠杆率为199%。
西方国家政府部门杠杆率一般在40%-70%之间,我们是他们的3-4倍,如此之高的原因在于债务的部门划分不同。西方国家政府债包括了公用事业债和国有企业债。我们把这部分划分在企事业部门债务中。
我们知道,中国企事业部门的269.19万亿负债,民企负债实际上不到三分之一。如果把国有企事业负债归并到政府部门,那么我们与西方口径相同的政府负债,已经达到268万亿元,政府杠杆率达到了惊人的199%。这个杠杆率是领先世界的水平。
第二,政府债的增速可以略高于经济增长,但宏观债务总水平应该与经济增长大体适应。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居民部门和民营部门负债意愿低迷时,为刺激经济发展,政府债作为兜底的功能,可以适当多发,但多发的度,弥补居民部门、民营企业部门少增加的部分即为适当。这样宏观总债务的增长水平,与经济增长大体适应,这才是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债务安排。
但实际上,从2015年到2024年,10年来我们的GDP从68.89万亿元增长95.8%至134.91万亿元;但社会融资总额从138.3万亿元增加到了408.34万亿元,增长了295.3%;当年新增政府债从1.69万亿元增长568%至11.3万亿元。政府债增速以GDP的6倍左右增长,导致宏观债务增长速度达到了GDP的3倍。这种超速增长自然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既要关心政府发债,更应关心政府债如何使用。
在我们喊了多年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后,目前我们政府债通过财政支出来使用的结构,还是以供给端的投资和产业支出为主。
供给过剩、需求不足,难道我们不应该将财政支出重点转向居民部门,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保障吗?
这样依然重点面向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的债务支出结构,显然不利于解决经济低迷的问题,发债越多,可能问题越严重。
上述内容,摘自徐三郎《政府债是内债,内债不是债,是对债务、税与货币关系的重度误解》一文。
来源:火星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