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在科学出版社文津厅(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成功召开了首届中国科学传播年度案例评审工作会议。年度科学传播案例评选活动旨在回顾并表彰过去一年中在科学传播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案例、项目、团队与个人,同时推动科学传播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在科学出版社文津厅(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成功召开了首届中国科学传播年度案例评审工作会议。年度科学传播案例评选活动旨在回顾并表彰过去一年中在科学传播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案例、项目、团队与个人,同时推动科学传播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北京主会场(科学出版社文津厅)
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岚峰主持,他首先对评选活动的进展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汤书昆教授、副主任袁岚峰研究员为《中国科学传播年度案例》评选活动的评审委员颁发了聘书。
颁发评委聘书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科学传播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及业界精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徐雁龙、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高级业务主管彭晴晴出席会议并讲话。搜狐科技主编杨锦、百度百科负责人容薇、知乎科学内容负责人魏迟、新浪微博科学科普领域负责人于春艳、今日头条超头部作者运营耿明等头部数字媒体平台的代表,以及中国科大周荣庭教授、苏州大学教授王国燕、科大讯飞副总裁方明、科普时报主编刘莉、科普中国业务主管徐晶慧、顶尖科学家论坛副经理陈汶鑫、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白青江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师孟令川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参会嘉宾发言
会议选取两个特色案例——科学世界杂志社的“AR共生科普案例”和知乎的“2024年度科学季活动”共同讨论经验提炼。以期为下一步的典型示范工作做好铺垫与准备。科学世界杂志社的赵燕枫编辑介绍了该社的“AR共生科普案例”。他们通过将增强现实(AR)技术与传统杂志内容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科普体验。读者只需扫描杂志上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观看与杂志内容紧密相关的AR动画,这种直观、互动性强的科普方式深受读者喜爱。知乎的魏迟研究员则分享了知乎在科学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他们通过举办“向科学要答案”科学季活动,邀请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参与讨论,产出大量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同时,知乎还注重发挥人的价值和社交价值,让科普内容更加真实可信、贴近公众。
现场讨论特色案例
与会嘉宾围绕案例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科学传播需要不断创新,以更加贴近公众、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同时,也期待通过评选活动,能够挖掘出更多优秀的科学传播案例,为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还就科学传播的多元主体参与、新技术应用等议题发表了看法。山西科技馆原馆长路建宏提出,应关注农村地区青少年的科学传播需求,通过流动科技馆等形式将科学知识送到乡村。科大讯飞副总裁方明则建议,通过制度性要求保障和提升科技传播的真实成效,如将公众与企业参与科技传播与经济利益挂钩。
启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审工作
本次评选活动的评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科学传播年度案例评审组委会秘书长何勇副研究员向参会评委介绍了评分规则与分类量表的具体参照标准。首届科学传播年度案例的评审工作将在一周内完成。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在科学传播领域的的重要项目工作,本次评选的结果将在6月份向社会公布,并根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工作部署,统筹推进下一步的推广示范工作。
北京主会场部分参会嘉宾合影
本文2025年5月24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大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首届中国科学传播年度案例评审工作会议在京举办),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来源:袁岚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