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的街头巷尾,从复古风的小酒馆到立饮的居酒屋,点上一杯嗨棒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默契。它不张扬,也不复杂,像是下班后轻轻叹出的一口气。
冰块撞击玻璃杯壁,苏打水激起细密气泡,淡金色的液体在灯光下泛着温柔的光泽。
这一杯嗨棒,不浓不烈,却让人一口接一口。
在日本的街头巷尾,从复古风的小酒馆到立饮的居酒屋,点上一杯嗨棒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默契。它不张扬,也不复杂,像是下班后轻轻叹出的一口气。
嗨棒流行的背后,有着一套独特的逻辑:既能与烧鸟、炸物等日式居酒屋料理轻松搭配,又避免了啤酒带来的涨肚困扰。酒精度适中,不容易喝醉,也让它成为越来越多人下班后的首选饮品。
加上便利店和餐饮连锁品牌的推波助澜,这杯简约却不失风味的饮品,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是什么让嗨棒变成了日本人心中那杯不可或缺的小酌?
什么是嗨棒
High Ball
嗨棒是一种将高酒精度的烈酒(如利口酒或蒸馏酒)作为基酒,再兑入苏打水或无酒精饮品调制而成的鸡尾酒。
在日本,人们通常所说的「嗨棒」,特指用威士忌加苏打水调制的饮品。
作为一种受到各年龄层人群欢迎的酒类饮品,嗨棒其实并不限于以威士忌为基酒;只要是烈酒加上碳酸或其他饮品调和,也可以被称为嗨棒。
嗨棒的魅力在于碳酸的刺激感和清爽的口感。既能品尝到基酒的风味,又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找到适合自己的调配比例,是一种越喝越有乐趣的酒类饮品。
嗨棒名字的由来
你知道嗨棒「Highball」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虽然说法众多没有确切定论,但以下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
据说,有一天在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上,有人正在喝一杯兑了苏打水的威士忌。这时,一颗被高高击起的高尔夫球正巧飞到了他身边。当别人问他在喝什么时,他正准备开口回答,却因那颗球而喊出了High Ball(高飞的球)。于是,这种饮品便得名「Highball」。
当然,也有其他一些较为可信的说法,比如「铁路球形信号说」和「苏打气泡说」。但具体哪一种才是真正的起源,至今仍无定论。
嗨棒的历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威士忌被视为高档酒类。为了让不太习惯烈酒的日本消费者也能接受,嗨棒这种兑苏打的饮法逐渐在日本普及开来。
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的威士忌消费量达到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
当时,威士忌的高端形象愈发根深蒂固,主要的饮用方式也变成了加冰或加水,变成一种成年人的正经饮品。直到2000年代,嗨棒热潮才重新兴起。
在「让更多年轻人也愿意喝威士忌」这一目标驱动下,威士忌厂商等各方展开了积极宣传,使得更易搭配食物的嗨棒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嗨棒受欢迎的理由
High Ball
近年来,嗨棒之所以重新流行开来,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威士忌厂商三得利发起的「嗨棒复兴计划」的推动。
为了扭转「年轻人远离威士忌」的趋势,三得利展开了多种宣传活动,大大提升了嗨棒的知名度。
你喜欢威士忌,对吧(ウイスキーが、お好きでしょ),这句广告词曾风靡一时,如今依然让不少人印象深刻。
此外,NHK晨间剧《阿政》的热播,以及三得利山崎威士忌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也进一步助推了这场嗨棒热潮。
多种喝法,新手也能轻松享用
说到威士忌的饮用方式,常见的有纯饮、加冰、加水,以及嗨棒。
其中,嗨棒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正是它入口清爽、容易上口,对初次接触威士忌的人来说也很友好。
而且,嗨棒的调配方式也是非常多样。比如,用可乐调成的「可乐嗨棒」、加入橙汁的「橙味嗨棒」等,不少店铺还会提供自家的原创嗨棒菜单。
如今,嗨棒也逐渐取代啤酒,成为大家下单「第一杯」的新选择。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家居酒屋不提供嗨棒,它已经成为日本餐饮店酒水单上的基本款。
多样化的嗨棒款式,也让人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杯,不少人都会在尝试中遇见「这个我可以喝!」的惊喜。
酒精度低,喝起来轻松无负担
嗨棒的酒精度通常在5~9%左右。虽然威士忌本身的酒精度为40%~43%,但加入苏打水或其他无酒精饮料后,度数就会被稀释,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这个度数大致与啤酒或果味沙瓦相当,即便是不太习惯喝威士忌的人,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尝试。
相比之下,烧酒大约是25%,清酒是14~18%,葡萄酒是12~14%,从整体来看,嗨棒的酒精度算是偏低的。
容易入口是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也要注意避免饮用过量。
因为饮酒的耐受度因人而异,也会受到当天身体状况的影响,建议大家适量饮用,轻松享受嗨棒的美味。
嗨棒的魅力,不在于复杂的工艺或稀有的原料,而是那份简单带来的放松感。它不挑场合,也不挑人,轻盈却不失风味,清爽又不过于张扬。
无论是一个人的安静时光,还是与朋友的热闹小聚,嗨棒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酒桌上,成为让人放松的一杯。
正是这种贴近日常的自在感,让它在日本酒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持续赢得各个年龄层的喜爱。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