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鲁迅,何以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民男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7 10:02 2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近些年来,鲁迅在多媒体技术和青年潮流文化的改编下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鲁迅文创周边、鲁迅金句语录、鲁迅影视改编形象等等,获得无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当代人重返鲁迅文学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新途径。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近些年来,鲁迅在多媒体技术和青年潮流文化的改编下进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鲁迅文创周边、鲁迅金句语录、鲁迅影视改编形象等等,获得无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当代人重返鲁迅文学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新途径。

论坛现场

随着“数字鲁迅”“互联网鲁迅”等话题进入人文研究者的视野,5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文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团委联合主办的第113期文艺论坛“何以鲁迅——数智时代鲁迅的阅读、传播和教授”在京举办。张洁宇、王雪、李哲、王贺、魏创世、王韦、秦兰珺、崔柯、李静、危明星等来自高校、博物馆、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数字人文视域下鲁迅的跨媒介阐释、新兴技术如何应用于鲁迅文化传播实践、数字背景下鲁迅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等主题展开对话。

近年来,“数字鲁迅”成为一种有趣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馆员王雪从鲁迅的IP开发谈起,鲁迅的IP开发已经历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归档、博物馆沉浸式展示并制作周边产品的阶段,如今可通过数智技术生成可视化的鲁迅形象来与读者对话。她认为,未来文学类博物馆在鲁迅IP开发方面应该要进一步平衡技术创新和文化坚守,守护鲁迅思想锐度和温度,在尊重经典内核前提下探索更具创造性的IP衍生路径,继续探索更具创造性的表达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哲谈到,面对无限的数字时代,鲁迅研究恰是有限的领域。有限性也与人的切身性相关,是我们感受和思考事物的独特方式。鲁迅文字及相关文献可作为媒介,连接起鲁迅及其作品与当下的研究者,让历史参与到当代中国人精神的构成之中。

“数字鲁迅是数字语境下有关鲁迅的文本、图像、声音及多模态文本的数据。数字鲁迅2.0时代的研究者不必是资料的搬运工、整理者、注释者、阐释者,而可以成为数字文学生产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贺的团队制作了一个Agent(智能体/代理/能动者),经过了多次迭代更新后,既可以回答和鲁迅文本相关的问题,也能以鲁迅文风写作,还可以创作充满想象力的鲁迅生活彩色短片,赋予“鲁迅”在互联网世界更丰富的可能性。

从2020年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的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创作《呐喊》话剧。该校语文教师王韦从中学教学视角谈道,话剧的创作基于项目制学习方式,学生在第一至第四周阅读鲁迅的《呐喊》原文,充分理解文本后开始话剧改编,不同的团队分工合作,在第九至第十四周则进入排演制作期,最终在舞台上呈现这部由百余人参与创作的话剧。每一版话剧《呐喊》的创作都有导演阐述环节,学生们深入挖掘鲁迅笔下人物的内心,分析作品的内涵,并在阐释中注入他们对当下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学生能从这样的实践中获得文本细读的经验和思想层面的有力启迪。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认为,新技术为我们带来了阅读鲁迅的新方式,然而回到鲁迅文本和鲁迅思想是不变的归宿。鲁迅是我们认识历史、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学者们所做的鲁迅研究是“中间物”,因为每个时代有各自阐释鲁迅的方式,我们可以把自己作为传递的媒介。技术发展的当下,鲁迅研究应回到人本身,“我们最终会在自己的语境里,结合时代特征和亲身经历,对鲁迅产生独特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研究是永远充满诱惑、永远走不完的世界”。

来源:文艺报1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