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5月7日去世到5月21日举行追悼会,足足14天的时间里,77岁的老将军遗体无法入土为安。夫人曹秀清心力交瘁,黄埔同窗郑洞国更是勃然大怒。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无奈与辛酸?
好看的文章千篇一律
1981年5月7日,一代抗日名将杜聿明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位黄埔一期的风云人物,其遗体竟在殡仪馆里整整存放了半个月!
从5月7日去世到5月21日举行追悼会,足足14天的时间里,77岁的老将军遗体无法入土为安。夫人曹秀清心力交瘁,黄埔同窗郑洞国更是勃然大怒。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无奈与辛酸?
1981年的春天,北京协和医院的VIP病房里,一位77岁的老人正在与死神做最后的搏斗。他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抗日名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杰出学生——杜聿明。
杜聿明的身体状况早已是千疮百孔。早年在战场上留下的伤病,加上年岁已高,各种疾病接踵而至。肾结核、肺结核、胃溃疡、脊椎结核......这些病痛如影随形地折磨着这位昔日的沙场英雄。特别是那颗在战争年代就被摘除的左肾,更是让他的肾功能极度衰竭。
"老杜啊,你要挺住!"病房里,妻子曹秀清红着眼眶,紧紧握着丈夫的手。这位82岁的老太太,从1963年冒着巨大风险从美国回到北京与丈夫团聚,至今已经陪伴了杜聿明18个春秋。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面容,她的心如刀绞。
从1978年到1980年,杜聿明已经数次发病住院。每一次,曹秀清都是衣不解带地守护在病床前。这一次,她能感觉到,丈夫的病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医生们虽然竭尽全力抢救治疗,但77岁的高龄加上多种并发症,让所有人都心情沉重。
最让曹秀清感到安慰的是,远在美国的大女儿杜致礼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后,立即携带药品回国探望。杜致礼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夫人,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让杜聿明给女婿写信祝贺的。这一次,女儿的归来确实让杜聿明的病情有了短暂的好转,父女俩还能断断续续地交谈几句。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4月末,杜聿明的病情急剧恶化。肾功能衰竭导致他陷入了深度昏迷,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曹秀清知道,这可能是她和丈夫最后的时光了。
1981年5月7日,一个普通的春日上午。北京协和医院VIP病房里,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越来越平缓。上午7时27分,伴随着一声长长的蜂鸣声,杜聿明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一刻。
"老杜!老杜!"曹秀清扑在丈夫身上痛哭失声。这位陪伴了她58年的伴侣,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医生们默默地关掉了各种医疗设备,为杜聿明做最后的整理。按照程序,遗体很快被送往了北京市殡仪馆保存。一切看起来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曹秀清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要通知台湾的几个儿女。她深知,无论政治立场如何,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无法割断的。作为母亲,她不能让孩子们连父亲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5月10日,在杜聿明去世三天后,曹秀清分别向台湾当局发出了两份电报。其中一份是直接发给蒋经国的:
"我以悲痛的心情奉告,我夫杜聿明于5月7日晨7时27分在北京病逝。请转知我的二女杜致义、女婿徐炳森,二儿杜致勇、儿媳王贵华,三儿杜致严,三女杜致廉、女婿邢天才等7人,于本月21日前来北京参加追悼会。骨肉团聚,亲视含殓,以尽孝恩,一俟葬仪告毕,即行归返。恳请予以便利,至探哀盼。"
日历一页页翻过,从5月7日到5月15日,整整八天过去了,杜聿明的遗体依然静静地躺在殡仪馆的冷藏室里。这种情况让所有关心杜聿明的人都感到焦虑和愤怒。
曹秀清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本来就已经82岁高龄,丈夫的突然离世已经是巨大的打击,现在又要承受这种煎熬,实在是心力交瘁。每天晚上,她都会梦到杜聿明,梦到他在问:"为什么还不让我安息?为什么孩子们都不来看我?"
醒来后的曹秀清总是泪如雨下。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也许,她不应该发那些电报,不应该等待台湾儿女的回来,应该让丈夫尽快入土为安。
郑洞国的愤怒与日俱增。作为同样经历过战争风云的老将军,他深知"落叶归根"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看到老战友连死后的安宁都得不到保障,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简直是对死者的不敬!"郑洞国在一次探望曹秀清时,愤愤不平地说道:"光亭兄为抗日战争流过血,为新中国的建设出过力,难道连一个体面的葬礼都不能有吗?"
郑洞国的愤怒不仅仅是对台湾当局的,也有对相关部门处理方式的不满。在他看来,既然台湾方面已经明确拒绝了儿女回大陆的请求,那就应该立即安排追悼会,让杜聿明尽快入土为安,而不是无休止地等待下去。
其他一些杜聿明的老同事和朋友也开始表达不满。大家都知道杜聿明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如果他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遗体被这样耽搁,一定会非常痛苦。
政协的一些领导也开始关注这件事。他们一方面理解曹秀清作为母亲的心情,希望儿女能够回来送父亲最后一程;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这样无限期地等待下去不是办法。
期间,还发生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插曲。由于天气转暖,殡仪馆的冷藏设备出现了一些小故障,工作人员不得不紧急检修。这让曹秀清更加担心,生怕丈夫的遗体出现什么问题。
"如果老杜的遗体因为这样的耽搁而有什么闪失,我怎么向孩子们交代?怎么向他的英灵交代?"曹秀清越想越害怕,几乎要崩溃了。
郑洞国得知这一情况后,更是火冒三丈。他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要求必须确保杜聿明遗体的完好保存,同时加快追悼会的筹备工作。
"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郑洞国态度坚决地表示:"如果台湾的孩子们不能回来,那就按照我们这边的规格举行追悼会。光亭兄生前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不能让他连一个体面的送别都没有!"
在郑洞国和其他人的强烈要求下,相关部门开始重新考虑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大家逐渐意识到,无限期地等待下去确实不是办法,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经过反复协商,最终确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给台湾方面最后的通牒,如果5月21日之前还没有明确答复,就按照原定计划举行追悼会。这个决定虽然让曹秀清感到失望,但她也知道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毕竟,让丈夫的遗体无限期地存放下去,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直到5月20日,台湾方面依然没有松口的迹象。他们虽然允许杜聿明在台湾的儿女设立灵堂祭奠,但坚决拒绝让他们前往大陆参加追悼会。
这种结果让曹秀清彻底绝望了。她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女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再见到父亲了,即使是最后一面也成了奢望。
1981年5月21日,这个被延迟了整整14天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下午4时,全国政协礼堂庄严肃穆,杜聿明追悼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从杜聿明5月7日去世到5月21日举行追悼会,整整半个月的时间,这在当时的丧葬程序中是极其罕见的。通常情况下,追悼会都会在逝者去世后的3-7天内举行,像这样延迟半个月的情况几乎前所未见。
曹秀清身着黑色素装,在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搀扶下,缓缓走进礼堂。她的脸色苍白,眼睛红肿,显然这半个月的煎熬让她憔悴不堪。
让人欣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位昔日的抗日将领给予了很高的规格。邓小平、邓颖超、方毅、季方、胡子昂、胡愈之、王昆仑、何长工、包尔汉、周培源、钱昌照等重要领导人都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了花圈。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主持追悼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肖克致悼词。肖克在悼词中对杜聿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
悼词说:"杜聿明同志曾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历任国民党高级军职。淮海战役以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帮助,杜聿明同志开始了他的新生,逐步走上了爱国和拥护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二十多年来杜聿明同志力求进步,热爱祖国,做了许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工作。杜聿明同志是一位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拥护社会主义道路的爱国者。他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将怀念他!"正确的道路。他晚年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经常撰写文章,录音广播,为促成海峡两岸人民早日团聚作出了努力。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来源:big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