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用崇口述历史—— 接续传承,钟情中医古籍收藏四十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7 11:14 3

摘要:陈用崇,1960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因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中医及传统文化,1982年,参加(任应秋老中医办的)全国医古文函授班。1985年参加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学习中医。福建省知名中医学者、传统文化研究者。对民国时期中医各家学说有较深研究,已出版有《增补分经

【人物简介】

陈用崇,1960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因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中医及传统文化,1982年,参加(任应秋老中医办的)全国医古文函授班。1985年参加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学习中医。福建省知名中医学者、传统文化研究者。对民国时期中医各家学说有较深研究,已出版有《增补分经用药赋》《内经之研究》《难经之研究》《诊断学正科讲义》《病理学正科讲义》等。收藏保存南京国医传习所相关教材讲义,热心中医药学术、传统文化的公益传播,创办中医网络学校,主持中医中药网络论坛。四十年来,执迷于收藏征集多部中医善本、绝本、珍本图书,以保存中医药典籍,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学术。

【口述内容】

我叫陈用崇,来自福建三明市永安市。此次到南京,也是为金陵医派而来。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室正在整理私立南京国医传习所讲义教材,因为我长期专注于民国时期中医教材典籍的收藏,所以受邀前来商谈合作出版此书事宜。

陈用崇收藏的部分中医古书。

我外公彭传熙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炮科毕业,后在南京工作。我母亲彭瑞京出生在南京。小时候听我母亲讲,家人生病,就去找张国医,张国医双手诊脉治病医术很高!张国医就是张简斋。我祖上也是中医(善针灸),我父亲陈达榕在制药厂工作,他收藏有很多古籍医书,我小的时候经常翻阅父亲的医书,如白话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白话素问、灵枢经、医学心悟等,有空常跑到药厂去玩,看药师做各种丹、散、膏药,后到药店当学徒,看师父随手抓药(每味约2~3克)给小儿治疗发烧感冒,一二即愈。从此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2年,我参加了医古文函授班。1985年参加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学习,从爱好中医走向学习中医。在此期间,我认识了《江苏中医药》杂志的编辑张义堂,他送给我杏林医话、中医原理等书,看后知道他对民国中医及中西医抗争史非常熟悉,从他那里,我知道并了解到南京市有一个国医传习所,有张简斋、郭受天等有名的医家。从那时开始,我就对南京国医传习所产生了兴趣,开始寻找南京国医传习所的教材,先后购得五种。

原中央国医馆第二届代表大会与会代表合影。

在光明函授中医大学学习五年传统中医尤感不足,想更深了解学习民国的中医、如金陵医派的国医传习所未见介绍,同学们都不很了解民国有名医张简斋、郭受天、金少陵等,连名字也很少有人知道。那个时代的中医教科书我收集了不少,但唯独缺失的是金陵医派南京国医传习所的教材。从此我在互联网上查寻,先后找到郭受天的《病理学》、金少陵的 《诊断学》、章启民的《内经之研究》《难经之研究》二书,并对此四种教材进行整理学习,其中郭受天的病理学讲义缺页很多又未见同种教材只好暂停,再参考观看很多同期出版的教科书,从上海中西医函授病理讲义里面找它的原文补充到病理学讲义中。在学习中感觉到中西医教材资料的可贵,在己收藏南京国医传习所教材的同时,我还注意收藏全国各地中医学院校的教材,如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的教材。

1937年,南京名医金少陵从南京到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教中医。他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教中医,兼写了二十几种教材,我碰到后都高价购买并收藏。曾经担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的何任先生回忆说:抗战期间,他就读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的时候,他的老师金少陵已白发苍苍了。他介绍说金少陵老先生的妇科、伤寒、内经都讲得非常好。我收藏到一本金少陵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授课时的《中医基础学讲义》,其中金少陵先生的序言写的非常好,并记录了他陶醉于学术研究的心态,思想发展的脉络。他编的各种教材最大特点是资料的翔实与丰富性,不仅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古籍资料,而且把当时最新的知识引入书中,表现出时代的先进性,又以“图表” 的形式表述个人的学术见解,教材后并附有讲课的医案等。学术研究,最可贵的精神正在于此!

原中央国医馆首都医药界纪念三一七国医节合影。

我先后收藏的中医药古籍大概有500本左右(古籍线装书约百本),这些年买中医药古籍到底花了多少钱,我没有算过。以前买也不算贵,一般一本手抄中医书就20多块,后来到互联网上买,那就贵了。我的观点是书只要有价都不算贵,只要对方肯卖,有价值的书就值得买。另外,我可能与其他收藏古旧医书的人不一样,我对未知的领域越不懂又不了解的,我越想了解它学习它。比如两个中医流派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治病?我就要收集同时代的、同一专科的书,著书者的思想都比较接近。我带着一种好奇心,越搞不懂越难的东西我越想研究学习它。

早在2011年前,我就整理、出版了金陵医派南京国医传习所四本教材,当时苦于资料缺少,就没有再出。后面又发现了妇科讲义教材。此套教材是在张简斋指导下,教务处主任郭受天主编、各位老师集体编写的南京国医传习所系列教材,有三十多种(其中含三年班、五年班,还有短训班一年半左右)。

南京国医传习所的教材,首先重视中医的原理(生理、病理),次论证、审候、用药(归经)、处方治病的。论证(辨病)就是认六经证。辨病就是辨主气病、客气病、中气病(即五脏病),就是中医讲天人之学的,如一年四季,比如春季该得什么病怎么治?春病如果没有治好到了夏天,就变成客气病了;客气病没有治好,就成了中气病了,也就是五脏病。这就是病一定要在主气病(春季内治好)需问患者病已几日?知其病是否在主气之内,如三月未治好,可能就要得(春、夏季)夏天的病了。比如说,现代人在夏天喜欢吹空调,又爱喝冷饮,本来是夏季得热病,结果却得了寒病,要吃治疗寒病的药,就能把病治好。掌握了治疗主气病,在病的初期治好了,就不会得客气病了,前辈的这些理论一直在指导我们后代的中医学习。

原中央国医馆第三次全体理事会代表合影。

传习所五年另设教材:审候、认证、辨病、归经、用药、裁方、治病,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可以让人既了解西医的诊断数据,又了解中医的生理、病理、解剖,然后归经所属脏腑脉象,配合入经四性五味用药。如章启民教授在国医传习所授课时就特别强调诊病用药需归经。审候就是根据脉象的虚实,选用泻或补药。又哪条脉属于真寒假热病用温药,或假寒真热用凉药。以及引药归经,病与证的分经用药等,因时制宜达到对症下药。这样就能精准诊断治疗,让病人在最短时间里把病治好。如得病已三小时,也就是短程。患者在八小时内,如果有汗就用桂枝汤,无汗就用麻黄汤。这样治疗就是所谓的一即知、二剂愈,就把病治好了。如果病程拖长了,比如3—4天以内未治疗或未治愈,就可能变成客气病了。比如3天内没治好可能拖7天,7天内又没好又拖14天。14天就半个月啦,这样的话,就影响疗效或变为坏症,就难治了。

另外,整套教材还有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天人之学,首重中医原理。放在今天,也是一套完善、系统的中医理论,能够指导学生学习中医,了解中医。该系列教材文化底蕴很强,结合中医、西医的理论,又为中医所用。同时,书写、印刷也很好。据我了解,南京中医药大学保存着比较完善的南京国医传习所教材,如果都能整理出版,对了解金陵医派,发展金陵医派,大有好处。

《病理学正科讲义》书影。

这几本南京国医传习所教材出版后,一批金陵医派世家传人与我就认识了,我们成了好朋友。后来,他们推动张简斋国医术申遗成功,金陵医派的名字更鲜亮了。我每年都来南京1—2次,大家学习交流,共同提高,一起合作,搞好中医文化传承。

中医接续传承,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接续传承者,乃出谷前桥之谓,水之流,蜿蜒过,来者去,接续传承如厮而已。我们出版南京国医传习所教材讲义,目的就是为了中医药教材有一个补充学习,能够把老一辈的经验传承下去。

国医是保卫中国人健康的一本大大的医书,就是要弘扬、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地接力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代丢失掉。

《南京市国医公会杂志》书影。

【历史现场】

葛仲棠签名医书两种。

陈用崇介绍说:一次,有朋友跟我说,江苏有一位老中医叫葛仲棠(原私立南京国医传习所第一期学员)去世了,他的藏书在网上有售,当时二本,其一《病理学》(郭受天著);另一本《诊断学》(金少陵著),二书内皆有毛笔、小楷点评。医书各要2800元,共五千六百元。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每月工资也就600块钱,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花了将近半年的工资把它买下。之后,我关注民国中医教材,比如儿科、眼科、外科等等,各个学科我基本都有收集1—2本,从他们当中互相参考。

【采集时间】2024年7月1日下午

【采集地点】南京市中山南路321号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来源:长三角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