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内蒙古翌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22岁的创始人李琦正与团队成员商讨新一代智能生涯规划系统。这位吉林大学珠海校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回到家乡创业仅一年,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公司自主研发的2.0版智能系统志愿录取匹配率达98.7%,单校区招生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赵为
通讯员丨包维娜 白丽娜
四季分明的呼和浩特,5月正是好时候。褪去春寒的大青山下,耐寒耐旱的丁香花正逢花期。
在内蒙古翌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22岁的创始人李琦正与团队成员商讨新一代智能生涯规划系统。这位吉林大学珠海校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回到家乡创业仅一年,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公司自主研发的2.0版智能系统志愿录取匹配率达98.7%,单校区招生规模突破百人,公司直接创造了35个就业岗位。
李琦告诉记者,一路拼搏下来,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丁香扎根”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呼和浩特市“丁香扎根”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内无界数字创业团队正在进行游戏动漫设计创作。
2024年7月,李琦创办的内蒙古翌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进入关键发展期,他自主研发的AI生涯规划平台随着用户量激增,服务器算力不足的问题凸显。“高峰期同一功能同时使用人数受到算力限制,导致服务质量无从谈起。而当时我们连升级硬件的资金都凑不齐,一时有些束手无策。”李琦回忆道,就在此时,一次人社部门的培训让他知道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向呼和浩特市人社局提交了申请。很快材料通过审核,50万元贷款到账,这让他颇为惊喜。
这笔资金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公司购置了高性能云服务器和硬件设备,算力提升5倍,同一功能同时使用人数从百人级提升至千人级。更让李琦欣喜的是,“丁香扎根”示范基地针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办公场地房租减免,“这些政策直接降低了创业成本,让我们能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和用户服务中。”
李琦的经历并非个例。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人社局以“丁香扎根”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为载体,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生态、专业化服务等低成本、高效能要素资源,完善就业创业生态链。启动“青创助航”创业服务行动,构建一批便利化、开放式的创客共享空间,打造3家优质创业园孵化基地,对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园区给予场租补贴;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实施包括贷款扶持、场租减免、孵化培育、创业指导等15项扶持措施,为来呼创业者构建全周期创业服务体系。
“一站式”孵化:
从校园到产业的服务半径
走进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丁香扎根”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创新气息扑面而来。智慧农业团队正调试智能播种系统,创客空间的青年创业者正围绕产品进行头脑风暴……
这里集聚了300余家企业和创业团队,涵盖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为这些项目落地提供服务的,是一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双平台”体系。
“所谓‘双平台’是指‘智慧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能提供政策对接、融资支持、技术转化等200余项服务。”示范基地负责人说。
平台之外是就业需求的大市场。为更有效扩大平台服务市场的半径,呼和浩特市启动“丁香扎根·就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校园巡回招聘会,开展政策宣讲、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生涯体验等多元化、互动式留呼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当地已举办6场招聘活动,进场求职毕业生超3.2万人次,收到简历1.5万余份。
“引凤归巢”:
引才留才的政策强磁场
“丁香扎根”示范基地是以“聚合、创新、共享”的理念,把一个个的创业梦培育成一群人的创新潮。其中最关键的举措,是引才、留才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让呼和浩特成为青年创业者的“强磁场”,让更多像李琦这样的青年选择扎根家乡,呼和浩特市打出“引才+留才”组合拳。一方面,呼和浩特市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先后赴武大、哈工大等高校开展引才推介活动,初步达成就业意向5000余人,创3年来人数最多。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出台“人才强市25条”“促进人口集聚16条”,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租购房补贴政策及人才奖励政策,从就业创业服务到安居保障、教育医疗,提供全方位政策优待,进一步强化对就业人口的吸引力。截至4月底,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在呼就业1.46万人,同比增长12%。
编辑丨邱曼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