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苏州市相城区的法律援助律师,解善宇在法律援助中心的日常工作,就是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正义的天空。他的事迹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3频道《新闻周刊》栏目、国家级期刊《中国律师》杂志等报道。至今,他参与的法律援助案件超300件,接待咨询群众近千人次。办公室柜中
作为苏州市相城区的法律援助律师,解善宇在法律援助中心的日常工作,就是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正义的天空。他的事迹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3频道《新闻周刊》栏目、国家级期刊《中国律师》杂志等报道。至今,他参与的法律援助案件超300件,接待咨询群众近千人次。办公室柜中摆放的众多奖状和锦旗,都默默记录着这位青年律师的坚守。
每个值班日的早上,相城区法律援助服务窗口总会出现解善宇提前到岗的身影。咨询台上的法条和案件材料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条。他坐于台前,习惯性扶正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稳如水。这双眼睛见过太多被生活重担压弯的脊梁,也见证过无数双眸从黯淡到重燃希望的蜕变。
谈及职业初心,解善宇坦言是多方面原因使然。少年时《天网》《法律讲堂》的法治启蒙,在心底播下正义的种子;表哥的法律职业引领,让他在大学毕业后坚定选择从事律师行业。2017年深秋的实习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关键转折:四十余名劳动者带着焦灼涌入援助中心,指导律师嘶哑着嗓子连续工作八小时的身影,与当事人释然离去的背影在他心头烙下永恒印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能照进黑暗的光。”这个认知在他年轻的心田疯长成林。
2018年正式执业后,解善宇主动请缨常驻相城区法律援助服务窗口。自此,律所办公室与维权一线都留下他的身影:在证据堆中抽丝剥茧,在调解现场平衡博弈,在深夜台灯下字斟句酌。七年间,他的服务对象从外来务工者扩展到退伍军人、孤寡老人等,案件类型从劳动争议延伸至婚姻家事、未成年人刑事辩护等,为众多当事人成功挽回损失。
但解善宇的坚守不止于法庭。他带着“法援惠民生”讲座走进多个村(社区)和企业,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保障工资支付”等专题普法活动。通过“以案释法”“身边事讲法”等生动形式,提升群众法治意识,扩大法律援助社会影响力,让“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扎根群众心中。
随着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的兴起,新就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带来了法律适用的争议。解善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主动投身于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虚拟用工维权等前沿法律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在代理快递员被克扣工资案时,他打破传统思路,通过微信平台追溯电子劳动合同签署记录,结合工资发放规律等细节,构建完整的证据链,最终促成薪资返还。
在日常法援工作中,解善宇接触过许多外卖员、快递员、主播、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他们常面临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缺乏劳动保障等问题,还易受到公司不合理的对待。在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中,一位女主播因怀孕,公司认为不能胜任主播工作,予以辞退,陷入困境。解善宇综合考虑新业态人员就业特征及再就业困难等因素,制定最优方案,建议女主播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要求公司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最终,仲裁委裁定公司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支付女主播维权期间的工资损失,后公司不服裁决,向法院起诉。经法院组织开庭,公司与女主播最终达成调解。该案入选司法部法律援助典型案例,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司法实践范本。
▼
来源:今日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