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用10年前的《地球之盐》影评送别萨尔加多 R.I.P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7 13:21 2

摘要:原创 周仰 不爱游荡的摄影师不是好翻译5月23日,听说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去世,又到了那种“一个时代结束了”的瞬间,想起来10年前他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览,我还当了讲座的口译员,他的演讲真是很有感染力,翻出2015年为关于萨尔加多的纪录片《地球之盐》写

原创 周仰 不爱游荡的摄影师不是好翻译5月23日,听说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去世,又到了那种“一个时代结束了”的瞬间,想起来10年前他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览,我还当了讲座的口译员,他的演讲真是很有感染力,翻出2015年为关于萨尔加多的纪录片《地球之盐》写的影评,聊表纪念。写给地球的情书——《地球之盐》影评撰文:周仰首发于《商业生态》杂志2015年夏季刊屏幕上,黑白照片淡入,静止地,停留了超过一分钟,弦乐回旋。照片展现一处露天金矿,密密麻麻的矿工们用铁锹挖出矿石、把它们装入麻袋、再驮着它们攀上扶梯和土坡到达顶端。近五万工人在这里做着苦工,梦想着他们能够找到黄金。这一场面的规模简直不可思议。这是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1986年的作品“秃山金矿”(Serra Pelada),旁白是摄影师自己的声音,他回应了每个观者的感受,“眼前这一幕,让我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即便我不是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依然深感震惊,我们无法理解当代世界还会有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这些史诗般的人力劳动场景竟然出现在后工业时代,而关键是,这些人不是奴隶,或者说,奴役他们的,是他们自己对财富的渴望。20年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画廊里看到萨尔加多拍摄的矿工,以及其他一些照片,他被萨尔加多对人类的爱所震撼。后来,导演和摄影师见了面,再后来,便有了纪录片《地球之盐》(Le sel de la terre)。看过纪录片《战地摄影师》(War Photographer)的人一定会对其开场印象深刻,装在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chtwey)相机上的摄像机真的是带着观众透过摄影师之眼观看世界。相对而言,《地球之盐》的拍摄方式似乎平常了很多,作为电影,它却并没有许多运动镜头,更多的,是在摄像机凝视下似静非动的照片和旁白。以动态的电影来呈现静止的照片,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毕竟,作为凝固的时间和现实的切片,静止是摄影根本的属性。然而这一静态和流动的冲突并不影响《地球之盐》的力量,因为这部电影是一个儿子试图了解他的父亲;是两位视觉艺术家的对话;也是一位摄影师向所有人坦承他最深的伤痛和希望。2013年,我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看到过萨尔加多的摄影展“创世纪”(Genesis),当时只是赞叹摄影师的技巧,这些时而细腻时而宏伟的黑白照片,似乎在画意摄影衰落之后,就颇为少见了。当然,我留意到他镜头中的动物流露着人性,但更多地,我只是把展览看作了美学享受。我并不知道这个项目是萨尔加多自己的治愈之旅——20世纪90年代,从科威特到南斯拉夫,萨尔加多满怀“用摄影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美好愿景去纪录苦难,却发现,“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1994年,完成了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拍摄之后,萨尔加多说,“离开这里的时候,我也病了,病入膏肓,我并没有被传染任何疾病,只是我的心、我的灵魂病了……有许多次,我看着我的相机,为我双目所见而落泪。”此时,萨尔加多开始质疑自己的摄影计划,质疑一个摄影师在这些人类浩劫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个时候,为了照顾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的父亲,萨尔加多和全家回到巴西,自己出生的农场。因为干旱和人祸,这里也早已不是他儿时的天堂。或许是为了振奋一家人的斗志,他的妻子决定在干涸的土地上重新种树,恢复当年的热带丛林,这是从未有人实践过的大胆想法,但10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奇迹。培育树苗的棚子里,萨尔加多撑着伞,走在喷淋下面,重新举起相机。丛林渐渐重生带来的喜悦,让他决定拍摄一个全新的项目,最后,从2004年到2013年,这个持续了十年、被成为“创世纪”的巨大项目,不是简单地讲环境的保护和破坏,而是给地球的情书。萨尔加多放弃了熟悉的社会纪实领域,转向风光和野生动物摄影的领域,为世人呈现了这个星球的美感。事实上,他这一步跨越,并非想像中那么巨大,毕竟,即便在他早期的苦难报道中,美感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清晨的阳光从巨大的树冠的缝隙间射下来,迁徙中的难民在大树周围四散蹲坐;点燃的油田冒出黑烟,遮天蔽日,前景中,两个穿白袍的人相互搀扶,望向被毁的家园。萨尔加多的照片从来就与典型的报道灾难的照片有着显著的区别,正如《摄影之后》(After Photography)作者弗雷德·里钦(Fred Ritchin)所说,报道摄影通常倾向于让对象显出“一副受害者的样貌——饿得皮包骨头,身上叮满苍蝇,向环境屈服,总之就是与我们不同”。然而,萨尔加多的影像在呈现难以置信的苦难的同时,却也难以置信地美。这些作品甚至因其美感而受到批评,似乎影像中的政治力量会被视觉上的美所抵消。正如艺术史学家朱利安·斯塔拉布拉斯(Julian Stallabrass)所指出的,萨尔加多的照片“体现了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消耗,相较那些飞速拍摄一些恐怖照片的新闻摄影师来说,他的方式可谓充满敬意。”萨尔加多本人也说:“我希望尽可能尊敬他人,因此总是试图寻找到最佳的构图和最美的光线……如果你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展现一个场景,即展现绝望之中的高贵与美,那么你也就可以让美国人或者法国人看到,这些拍摄对象是和他们没什么两样的人。”《地球之盐》第一个小时结束的时候,萨尔加多绝望地把关于战争的报道称为一个悲伤、压抑、疯狂的故事,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然而影片最终,却给了我们一个更为乐观的结局——巴西萨尔加多的老家,已经成为了国家公园,它同时也是一个示范,即我们完全有能力恢复已被破坏的地球。没有人能指责这样光明的结尾是烂俗的,因为任何一个亲眼见过萨尔加多所见证的苦难的人,甚至任何一个通过影片走完萨尔加多的旅途的人,都值得看到这个积极的结局。

来源:小白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