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技工作者④丨肖龙:中国行星科学的“破壁”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7 15:10 6

摘要:“大学之城”洪山,高校云集、人才荟萃,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先进典范,激励全区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洪山区委人才办、洪山区科协以第9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契机,聚焦科技人才创新成果,在《洪山大学之城

“大学之城”洪山,高校云集、人才荟萃,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先进典范,激励全区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洪山区委人才办、洪山区科协以第9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契机,聚焦科技人才创新成果,在《洪山大学之城》微信公众号推出《致敬科技工作者》系列人物报道,充分展示洪山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成果与奋斗故事。

“月球与火星上每一块岩石,都藏着宇宙演化的密码。”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行星地质实验室里,肖龙教授正凝视着显微镜下的月壤样本,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光芒。这位将大半生倾注于深空探测的科学家,正以执着与创新,书写着中国行星科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丽篇章。

01

为嫦娥探月工程筑牢“地质基石”

—FOUNDATION—

2004年,我国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彼时,国内行星地质研究近乎空白,肖龙毅然投身这一领域,带领团队从零起步。为了在月球采样前查明采样点的月壤特性,他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没有模拟月壤,肖龙亲自带着学生奔赴全国各地收集土壤样本,经过数百次实验,最终研制出与月球环境高度匹配的模拟月壤,为嫦娥系列采样任务提供了关键实验数据。

2015年,嫦娥三号首次成功在月球软着陆。肖龙团队绘制了着陆区地质图,利用探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月球火山活动的多期性和复杂性,并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嫦娥工程的第一篇国际顶刊论文。2019年,作为嫦娥四号任务代表,肖龙受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那一刻,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中国行星科学必须走向世界舞台中央。”2023年,他带领团队发现了火星存在古海洋的岩石学证据,为天问一号火星科学目标是实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学科奠基者:让行星地质学扎根中国

—FOUNDER—

“没有学科体系,行星地质学就像无源之水。” 肖龙牵头创建国内首个“行星地质与化学”博士点,构建起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学科体系。他主编的《行星地质学》教材,成为全国高校相关专业的通用教材。

在教学中,他开创“理论-实验-实践”三维教学模式。他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用高精度仪器分析陨石成分;又带着他们奔赴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等类地行星环境开展实地调研。他的学生常说:“肖老师让我们把论文写在宇宙深处,这种沉浸式学习让我在毕业后能迅速成长为行业骨干。”

03

科普引路人:点亮全民探秘热情后学

—GUIDE—

肖龙深知,“科学的种子需要播撒在大众心田”。他出版的《探秘火星》等四部科普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深空探测的神秘面纱。他的科普讲座足迹遍布全国百余所高校和中小学,“每次看到孩子们眼中对宇宙的好奇,我就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他在抖音、B站发布的科普短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3000万次。网友留言:“肖教授让我明白,仰望星空不再是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科学。”凭借卓越的科普贡献,他获评中国科协科普中国星空计划2022年度“优秀创作者”奖。

04

站在新征程的“月球基地”眺望未来

—FUTURE—

如今,肖龙正带领团队参与我国探月四期和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规划。实验室里,他们正在研发模拟小行星表面土壤和环境的装置。“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行星科学家在全球拥有更多话语权。”肖龙指着墙上悬挂的太阳系星图说。

在洪山区的校园里,他指导的60余名研究生已成为行星科学领域的新生力量。他常对学生说:“星辰大海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希望你们能从小行星带找到地球生命的起源,在火星上发现人类未来的家园。”

肖龙,这位行星逐梦人,正以无畏的探索精神,在浩瀚宇宙中为人类知识边界不断拓展新可能。他的故事,恰如他珍藏的那块月球陨石,虽历经沧桑,却始终闪耀着探索未知的璀璨光芒。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美编丨陈张超 责编丨张宾

统筹丨郑锋 审稿丨蔡庆

来源:洪山大学之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