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项名为CENTERSTONE的三期临床试验显示,单剂次玛巴洛沙韦治疗组的5天内流感病毒传播率为9.5%,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的13.4%(P=0.01),将流感的家庭内传播风险降低了32%[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流感的防治,又迎来一项里程碑事件。
4月23日,抗流感“神药”玛巴洛沙韦的最新研究成果,再一次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有望开启流感防治的新范式。
这项名为CENTERSTONE的三期临床试验显示,单剂次玛巴洛沙韦治疗组的5天内流感病毒传播率为9.5%,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的13.4%(P=0.01),将流感的家庭内传播风险降低了32%[1]。
据了解,这也是科学家首次证实患者早期治疗还可以显著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这一发现意味着,玛巴洛沙韦具有“双向保护作用”,既可以治疗患者的流感(保护患者),还可以降低流感在家庭内传播的风险(保护家庭成员)。毫无疑问,玛巴洛沙韦的这一表现,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流感大流行带来了新启示。
CENTERSTONE研究数据截图[1]
在5月17日于重庆举办的“CENTERSTONE媒体发布会”上,我们见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冯录召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李侗曾主任,跟他们聊了聊CENTERSTONE研究以及流感的“群体性预防”等问题。
被低估的流感负担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
它的临床表现与其他上呼吸道疾病相似,往往难以区分,只有经过特定的检测才能被明确诊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全球每年约10亿人次感染流感病毒,其中300万到500万例是严重病例,其中还有29万到65万人死于流感相关的呼吸道疾病[2]。具体到咱们国家而言,冯录召教授等发布的研究论文显示,每年流感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超8.8万人,约占呼吸系统死亡的8.2%[3]。
“根据我们的研究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10%的人会感染或患上流感,其中学龄儿童的患病率更高,可达20%-30%。中小学生因群体聚集性强而更易感染。虽然公众普遍认为流感不严重,但它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等高危人群,可导致并发症和严重临床结局。”冯录召教授告诉奇点网。
流感给患者带去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痛,可能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冯录召教授团队调查发现,一个流感门诊病例的医疗支出在400-1000元之间,如果因病住院治疗7-10天,花费可达8000-10000元。除此之外,还有如因病不能上学、上班,需家庭成员照顾等隐性成本,都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值得提及的是,冯录召教授还注意到,近年来的新冠疫情给流感的流行带来了一些影响:由于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抑制作用,再加上防控措施严格,2020-2022年我国流感流行强度显著降低;但是在2022年后,随着社会活动恢复正常,流感流行强度迅速反弹,季节性规律被打破,不仅高峰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感染人数和重症比例也显著增加。不过,冯录召教授认为,在经历两三个季节之后,流感慢慢就会回到典型的季节性流行。
玛巴洛沙韦的攻防战
我们都知道,接种流感疫苗是最基础的流感预防手段。
然而,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全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覆盖率低于10%[4],甚至有调查数据显示接种率只有2%-3%[5];即使对于6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率也仅有4.3%,远远低于WHO规定的75%这一目标[6]。
由此可见,由于疫苗覆盖率低,在流感大流行期间,我国绝大部分人都暴露在流感的威胁之下。这种情况下,对于接触过流感患者的高危群体而言,可以考虑暴露后预防,通过提前干预,降低感染和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然而,对于流感患者而言,他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如何治好自己,还有如何降低将病毒传播给家庭成员的风险。
毕竟有研究数据表明,流感患者发病3天左右,家庭成员感染流感的风险为38%[7];发病10天内,家庭成员感染率高达50%[8]。因此,对于流感患者而言,亟需一种能够在家庭环境中阻断病毒传播的方式。
作为一种具有创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新药,玛巴洛沙韦是流感病毒的帽状结构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它能阻断流感病毒的RNA复制,从而抑制流感病毒的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2018年9月,三期临床试验CAPSTONE-1的研究结果在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确定了单剂次玛巴洛沙韦在减轻流感症状(如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降低流感病毒载量和缩短病毒排毒时间等方面的有效性[9]。
CAPSTONE-1研究论文首页截图[9]
玛巴洛沙韦在CAPSTONE-1研究中的优异表现,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问题:既然玛巴洛沙韦可以降低病毒载量、缩短排毒期,那如果在早期使用,能不能降低将病毒传播给家人的风险呢?很遗憾的是,对于抗流感病毒能否“阻断传播”这个问题,一直以来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CENTERSTONE研究诞生了。
CENTERSTONE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b期临床试验,纳入了1457例5至64岁的流感患者和2681名2岁及以上家庭接触者。确诊流感患者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被随机分配接受玛巴洛沙韦(726人)或安慰剂(731人)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患者用药至第5天,流感在家庭成员间的传播率。正如文章开头所示,玛巴洛沙韦组在5天内的病毒传播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9.5% vs. 13.4%;OR=0.68;P=0.01)。
“我们作为参与的医学中心之一,非常有幸加入这项研究。”李侗曾主任告诉奇点网,“CENTERSTONE是全球首个聚焦抗流感药物阻断传播的三期临床研究,覆盖全球272个中心,纳入了超过4000名5-64岁的流感患者及其家庭接触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首次纳入了大量亚洲和中国人群的数据,因此能够为全球流感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亚洲视角。”
“我认为在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领域,CENTERSTONE研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尝试。”冯录召教授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这个研究显示,流感患者在发病早期服用玛巴洛沙韦,可以将流感病毒传染给家庭成员的风险降低32%。这个数据非常振奋人心,说明玛巴洛沙韦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自身的病情,对阻断家庭内流感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筑起家庭的防护网
在流感传播链条中,家庭始终是一个“高风险地带”。
与学校、办公室、公共交通等接触场景相比,家庭内部的接触频次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成员之间缺乏防护意识或防护行为普遍难以维持。一旦有成员感染,病毒往往能在极短时间内波及全家。有研究数据显示,在家庭中,从首发病例发病到次发病例出现症状,平均仅需三天左右[7]。这种“短潜伏、高频接触”的传播特征,使家庭成为流感防控中极具挑战性的节点。
不仅传播速度快,家庭在整个流感病毒传播网络中的比重也远高于多数人的想象。一项建模研究显示,在非大流行年份,大约有30%的流感感染事件都发生在家庭内部;而在流感大流行期间,这一比例并未出现明显下降[10]。这表明,不论疫情强弱、传播广度如何波动,家庭始终是流感病毒得以持续传播的“基础盘”。
因此,正视家庭在流感传播所处的地位,将其作为防控的前置场所,而不是防控的盲点,对于提升整体防控效率、保护高风险人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家庭结构具有多代同堂的特点,儿童、老人、孕妇等脆弱人群接触密切,这部分人群一旦被感染,进展为重症甚至住院的风险将显著升高,进一步放大了流感的传染性和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威胁。
CENTERSTONE研究的重要意义,正是揭示了抗病毒治疗在“个人治疗+家庭防护”中的双重价值。“CENTERSTONE提供的‘以治促防’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及时对流感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快速高效降低其病毒排毒,从而减少其传播力。这不仅对患者本人有益,更能形成对家中其他成员,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保护屏障。”李侗曾教授告诉奇点网。
他还强调,即便这些脆弱人群已经感染,及时服用玛巴洛沙韦仍可发挥保护作用,为家庭筑好流感防线,“早期治疗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进而保障生命安全。此外,患病的老人或孩子往往需要家庭照护者的陪伴与照料,若能尽早治疗,也可降低照护者被传染的可能性,是一种双向保护”。
其实,影响家庭防控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药品可及性,而是对流感的轻视。不少年轻人仍抱有“流感是小病”的观念,或者把流感误认为普通感冒,选择“硬扛”或“等几天看看”,殊不知这段时间正是传播的高峰。
“普通感冒的表现主要是流涕、打喷嚏、轻微咳嗽,状态整体尚可”,李侗曾教授解释,“而流感更像是身体突然'兵败如山倒',除了咳嗽、发热,还有非常明显的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全身症状。”另外,还可以结合流行季节做判断。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我国北方的流感高发期,南方还有夏季流感,如果此时出现全身症状,并伴随周边人群相继发病,就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并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此时,采取行动的“三板斧”应迅速落实:早诊断、早隔离、早用药。目前,家庭中可以使用的快速抗原检测或上门核酸检测服务已逐步普及,明确诊断不再困难。而在明确感染后,尽快采取隔离措施,远离人群,并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意识仍需提高。
李侗曾教授特意提醒道,在家庭流感防控中,年轻人不是免疫者,更不是无责者。“家中年轻人如果感染流感,可能自身可以'扛过去',但如果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不仅能自我恢复更快,还能减少传播风险。尤其是在家中有老人、孩子、孕妇等脆弱人群的情况下,年轻人及时用药,对家人也是一种保护。”
疫苗之外的保障,群体防控的新力量
秉持着“治疗即预防”的核心,CENTERSTONE试验不仅推动了流感防控从个人治疗向家庭防御的转变,更为群体性预防策略提供了坚实支撑。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工厂、监所、医院病房……这些封闭、高密度、高频接触的人群环境,构成了流感传播链条中最难防守的环节。在这些公共场所中,流感病毒传播迅速、变异频繁,单靠个体防护难以构筑起稳固的防线。
接种疫苗作为首选、最优先推荐的流感预防手段,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也有助于减少感染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5]。然而,“与其他疾病类型的疫苗不同,流感疫苗面临几个挑战,”冯录召教授告诉奇点网。
“首先,流感病毒变异频繁,因此疫苗需要每年根据流行毒株进行更新,接种也必须每年进行。其次,受限于当前的疫苗生产工艺,流感疫苗的保护效力普遍处于中等水平,预防感染和发病的效果一般为50%-70%左右,难以达到像部分疫苗那样95%以上的高保护效果。另一个现实挑战是,我国的流感疫苗尚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整体来看仍然处于‘自愿自费’的模式,全国范围内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常年维持在4%左右。”
因此,在中小学校、养老机构等高传播风险场所,仅依赖疫苗并不足以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如希望减少群体中的疫情暴发,达到对流感传播的有效控制,就需要至少50%以上的人完成接种,”冯录召教授表示。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抗病毒药物作为群体性防控的补位手段,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战略潜力。CENTERSTONE研究本身虽然聚焦于家庭这一单元,但其实质逻辑“以治疗源头控制传播”的理念具备高度外推性,体现了抗病毒药物从“个体疗效”向“传播控制”这一更宏观目标的拓展,完全适用于养老院、学校、托管机构等场所。
“CENTERSTONE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冯录召教授指出,“我们原来普遍认为,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主要在于‘治疗’个体患者。但事实上,未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应当在治疗的同时,也被纳入‘延缓传播、减少疫情暴发’的防控策略中加以考虑。”冯录召教授还提及自己的科研团队目前刚刚完成的一项模型研究,对比了玛巴洛沙韦与奥司他韦在中国社区对减少流感传播的效果,同样证实了玛巴洛沙韦具有更优的效果,再次肯定了其对中国人群的获益。
目前我国的流感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强化重点场所疫情处置、推广疫苗接种、强调高危人群早期用药和公众健康教育。CENTERSTONE研究则为这一防控体系提供了新的补强方向,冯录召教授提到,“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这些新手段更好地融入到我国的流感防控体系中,尤其是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进一步提高干预的及时性和覆盖面。”
“未来的防控策略必须是多元化的。一方面要努力提升疫苗接种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抗病毒药物作为补充手段,通过暴露后预防、以治促防等策略,控制流感在高风险场所的传播中,”冯录召教授总结道
李侗曾教授还向奇点网分享了CENTERSTONE对于基层医疗建设的意义。他表示,CENTERSTONE研究明确了抗病毒药物在阻断传播中的价值,应推动基层医生转变观念,重视“早诊断、早用药”的防控意义。尤其是在发病48小时内启动治疗,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康复,更能降低传染他人的风险。对于老年人、孕妇、儿童和慢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应在高度怀疑时优先用药,不必等待确诊。此外,他还强调提升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和规范使用培训,确保基层医生能在第一时间完成诊断并提供有效治疗。
总之,CENTERSTONE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项新药的临床数据,更在于它开启了一个新的公共卫生理念:将抗病毒药物视为阻断传播的重要手段,纳入日常的家庭流感预防,甚至高流行强度下的群体干预体系中。这种策略,既可在疫苗保护不充分的人群中作为补充,也能在新型病毒暴发早期协助遏制疫情,为疫苗研发和接种争取更多时间,为高危人群筑起更多层次的防护,实现“从以往‘治疗患者本人’逐渐转向‘控制人群传播’,从个体管理转向群体干预”的转变。
冯录召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病原体感染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WHO新型流感疫苗全方位价值评估咨询组专家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
•第一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旅行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会长
•北京预防医学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主要为传染病流行病学、群医学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BMJ、Lancet Public Healt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副主编教材、著作、科普书籍5部 •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科普奖励1项李侗曾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学教研室副教授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 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预防医学会 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 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性学会 性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感染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
•北京第四届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医师学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新媒体传播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健康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感染与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及科普工作,对疑难、重症及新发突发传染病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考文献:
[1].Monto AS, Kuhlbusch K, Bernasconi C, et al. Efficacy of Baloxavir Treatment in Preventing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N Engl J Med. 2025;392(16):1582-1593. doi:10.1056/NEJMoa2413156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influenza strategy 2019-2030[J]. 2019.
[3].Li L, Liu Y, Wu P, et al. Influenza-associated excess respiratory mortality in China, 2010-15: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9;4(9):e473-e481. doi:10.1016/S2468-2667(19)30163-X
[4].Wang Q, Yue N, Zheng M, et al. Influenza vaccination coverage of population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 A meta-analysis. Vaccine. 2018;36(48):7262-7269. doi:10.1016/j.vaccine.2018.10.045
[5].彭质斌, 王大燕, 杨娟, 等. 中国流感疫苗应用现状及促进预防接种的政策探讨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 (8): 1045-1050.
[6].李文娟, 王大燕. 我国流感疾病负担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9, 35(10):928-933.
[7].Tsang TK, Lau LLH, Cauchemez S, Cowling BJ. 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Virus. Trends Microbiol. 2016;24(2):123-133. doi:10.1016/j.tim.2015.10.012
[8].Rolfes MA, Talbot HK, McLean HQ, et al. 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in 2021-2022. JAMA. 2023;329(6):482-489. doi:10.1001/jama.2023.0064
[9].Hayden FG, Sugaya N, Hirotsu N, et al. Baloxavir Marboxil for Uncomplicated Influenza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N Engl J Med. 2018;379(10):913-923. doi:10.1056/NEJMoa1716197
[10].Kwok KO, Leung GM, Riley S. Modelling the proportion of influenza infections within households during pandemic and non-pandemic years. PLoS One. 2011;6(7):e22089. doi:10.1371/journal.pone.0022089
本文作者丨张艾迪 & BioTalker
来源: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