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士大夫的书籍社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7 22:13 5

摘要:本书主要探讨明清时期的“书籍之交”(亦可称“书籍社交”),即书籍的社交属性及相关活动。作者认为,古代私家出版主要目的之一是社交。这样一种传统,也影响到现在:很多人拿到新出之著作后,首先想到的是赠送,然后才是其他用途(如果有的话)。明清时期书籍社交发展到了极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D:css-press

·

·

·

本书主要探讨明清时期的“书籍之交”(亦可称“书籍社交”),即书籍的社交属性及相关活动。作者认为,古代私家出版主要目的之一是社交。这样一种传统,也影响到现在:很多人拿到新出之著作后,首先想到的是赠送,然后才是其他用途(如果有的话)。明清时期书籍社交发展到了极致,不但有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且有各类社交性书籍,如祁彪佳《寓山志》、张潮《幽梦影》及各种书帕本等。

与西方将商品性当作书籍的第一属性不同,中国传统士大夫更愿意将书籍看作文化、身份的象征,用来阅读、收藏乃至送礼、求名、社交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相当多的书都不是为了买卖而出版的。与此相应,古代书籍流通中非商业性流通比重较大,如传抄、赠书等。促使非商业性流通普遍存在的原因很多,例如,士大夫之间的私人交往多,赠书、相互传抄比较普遍,抄书便宜、方便迅捷,书价一直偏高,商业流通渠道不畅等。

在书籍流通中,商业性图书流通的核心是买卖,是钱;而非商业性图书流通的核心是书籍之交,是情。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多藏而不借,这是大背景。但是,在此大背景下,书籍之交在一定范围内还是相当活跃与发达的。在熟悉的圈子内,图书不但可以借阅,甚至还可以赠送。可以说,藏而不借、书籍之交这一对矛盾,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图书流通史中。相对来说,明清时期的“书籍之交”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相关的材料也更多。本书希望通过对明清士大夫书籍之交作整体考察及深入的个案分析,更准确地考量明清社会书籍传播的方式、广度与深度,并据以探讨其对藏书史、士大夫之日常生活、地方文化等的影响。本书所涉的关键词需要稍作解释:明清时期,主要指明中期至近代以前这段时间(但个别研究会超出此时间范围);士大夫,包括士子、乡绅以及官僚,即知识分子或读书人之通称;书籍之交,不包括宗教性质、官方性质的书籍往还,前者如佛道经籍、善书的派送,后者如朝廷颁赐书籍、征书等。

书籍之交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私家刻书(“寿之梨枣”)之普及。或者说,真正实现书籍之交是因为刻书的普及,尤其是私家刻书之普及,因为以抄本来赠送毕竟比较困难。晚清俞樾屡屡刻印自己的著作或诗文以赠人,并在书信中解释这是“刻以代钞”,即是此意。

私家刻书之普及,带来的是私家藏板之普遍。这一现象,以前甚少关注,因为传统文献学往往只关注藏书。私家藏板体现了中国古代图书出版的一大优势——书籍可以随时刷印。如前所述,私家印书其实主要是为了赠送,而私家藏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赠书是可持续性的、长久的。可以说,私家藏板大大拓宽了搜书之道,为搜书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例如,以成书相赠,出工本钱索赠,自备纸张来刷印,租板印刷,甚至出售板片等。其中,书板租赁是书板利益最大化的体现。有这种机遇的书板并不会太多,但对于特定地方和特定人物而言,则有可能比较多,如江南地区、名人之书板。因此,赁板印刷展示了书籍之交的另一个面向。

明清时期是传统社会中书籍出版、流通的繁盛时期,因而士大夫书籍之交最为普遍。士大夫书籍之交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以书为礼。也就是说,士大夫间相互赠送图书是当时书籍之交的最主要方式。赠书是人情社会的体现,是礼物交换的一种形式,其既有现实收益,也会有预期收益,因此,士大夫都乐于赠书。就大多数私家著述、刻书而言,书籍就是为了赠送而出版的。

但是,赠书也是有成本的,因此会出现前述的出工本钱、自备纸张等折中做法。士大夫在赠书时,必然会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平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平衡是好名与好利的平衡。对于以求名为主的清初出版家张潮而言,其赠书虽然广泛而慷慨,但也无法做到对所有的索赠都“来者不拒”。因此,他不但在信中明确表示拒绝两类不合情理的索赠:一为屡索,一为多索。而且,他还在其所编丛书凡例中声明“人人如取如携,在在伤廉伤惠”,以婉拒那些不合情理的索赠。

《明清士大夫的“书籍之交”》

京师史学文库

张 升 著

2025年4月

本书主要探讨明清“书籍之交”(或称“书籍社交”),即书籍的社交属性及相关活动。首先,“书籍之交”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刻书。私家刻书之兴盛,带来了私家藏板之普遍,拓宽了搜书途径,而赁板印刷即展示了“书籍之交”的一个面向。其次,明清士大夫“书籍之交”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以书为礼。就大多数私家著述、刻书而言,书籍就是为了赠送而出版的。对于以求名为主的清初出版家张潮而言,其赠书虽然广泛而慷慨,但有时也会以“伤廉伤惠”的名义婉拒那些不合情理的索赠。那么,怎么将“书籍之交”做到既合理又合情呢?曹溶《流通古书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示范:在对等条件下,藏书家可以互抄双方需要的图书。此外,明清士大夫“书籍之交”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借、还、阅、示、赠、购等,这在陆陇其的搜书之道上有集中体现。最后,域外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书籍流通中的域外之交,从而进一步思考西方“知识共同体”与东亚汉文化圈内士人“书籍之交”的联系。

作者简介

张 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库学、《永乐大典》和历史文献学。在《文献》《文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专著六部,其中《四库全书馆研究》入选2011年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永乐大典》综合研究、复原”。

目录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End-

供稿人:姚成浩

发布人:张旖轩

审核人:王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