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大讲堂 | 魏福明:王安石为何劝苏轼在南京买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7 22:54 2

摘要:一生与金陵有着不解之缘的“临川先生”,曾在这里挥洒才情、践行理想,更将钟山的烟霞、青溪的碧波化作笔下的千古绝唱。

939年前,1086年,同样是5月,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江宁(今南京)与世长辞。

一生与金陵有着不解之缘的“临川先生”,曾在这里挥洒才情、践行理想,更将钟山的烟霞、青溪的碧波化作笔下的千古绝唱。

5月27日,“江苏文脉大讲堂·名家讲名人”系列第二期开讲,江苏文库《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王安石》著者,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福明,以《跟着王安石打卡南京》为题,解密王安石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本期江苏文脉大讲堂由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南京审计大学协办。

南京

怎么成了江西人王安石的家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王安石在瓜洲渡口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时,他想念的不是江西老家,而是15公里外的钟山——这位北宋最强斜杠青年,早已把人生坐标锁定在金陵城。

王安石在南京生活了20多个年头,他在这里度过青春时代、送走了父母;他在这里三任知府,两度辞相后都选择回到南京。逝世后,他被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留在了这处他认定的“家”。

“王安石从小跟随父亲游历各地,后来又在不同的地方州县任职。但他在其他城市生活的时间,都不如在金陵的时间长。对故乡临川,对曾任职过的扬州、鄞县、舒州、常州等地,王安石都曾留恋,可却远远比不上他对金陵的感情。”

魏福明表示,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培养了王安石博大的家国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南京一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多元开放观念,造就了王安石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南京秀美的自然风光,陶冶了王安石的诗情画意和作为唐宋八大家的人文情怀。

“王安石是江南文化的产物,他热爱江南文化。司马光等人视他为‘南人’。他钟情于六朝古都的山水由来已久。”魏福明说。

玄武湖

废湖为田,王安石不“背锅”

相传,王安石与今日的南京门面、旅游胜地玄武湖还有一段故事。

宋熙宁年间(1068-1077),玄武湖被废湖为田。有人说,玄武湖的消失源于王安石的建议。魏福明认为,这是个谣言。

图源:南京玄武湖景区公众号

“王安石‘废湖为田’的唯一依据,出自南宋景定二年(1261)成书的《建康志》。”魏福明介绍,《建康志》收录了一篇据说是王安石于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十一日写的《湖田疏》,称玄武湖“空贮波涛,守之无用”,建议泄水成田,济贫增收。

然而,这个流传700余年、被后世广泛引用的《湖田疏》,存在许多硬伤。

首先,时间不对。据说《湖田疏》写于“熙宁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可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时间段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根本就不在江宁(今南京),而是在宋代的都城汴京(今开封)。

第二,职位不对。王安石第二次任职江宁府的名份是“以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江宁军府”,而不是《湖田疏》说的“判江宁军府”。给皇帝写奏折,怎么可能连自己的职位都写错呢?

图源:南京玄武湖景区公众号

此外,王安石第二次知江宁府的时间很短,前后就11个月。《湖田疏》说当时玄武湖的面积有200余顷,大约相当于现今玄武湖的3倍。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时代,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工程,一定会有大量文献记载。然而,现今所能见到的史料中,没有任何旁证,《湖田疏》本身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一部王安石的文集中。

由此,魏福明认为,王安石第二次知江宁府期间,根本不存在《湖田疏》的奏折,也并不是他将玄武湖“废湖为田”。

半山园

“设计师”王安石得意之作

其实在历史上的熙宁八年,王安石还真在南京干了一件与土地相关的事:他托人在南京东郊白塘买了块地,准备用来养老。

这块地离南京东门7里,离钟山山顶也正好7里,所以取名“半山园”。第二年王安石辞官退休后,就开始在这建房子。 王安石在《示元度》(又名《营居半山园作》)一诗中记录了自己设计园林的经过。其中有一句“更待春日长,黄鹂弄清昼”更是体现了王安石对自己的农家乐工程特别满意。

比起那些土豪园林,半山园确实有些简陋,但胜在环境好——用树木当天然围墙,比砖墙更有野趣,周围还有谢安故居、定林寺、孙权墓这些历史景点,完全就是他想要的隐居氛围。

时时领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山野景色,让王安石诗兴大发。他诗集中写半山园的很多,其中的《半山春晚即事》,最能表达他晚年生活的从容自在。

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劝苏轼在南京买房

在南京“退休”后,王安石的生活非常闲适,不时招待路过的朋友。其中,最著名的一场交游就是与苏东坡的金陵相会。

“朋友”这个词用在王安石、苏轼身上其实有些不搭。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苏轼曾多次公开反对新法,以至于遭到贬谪。然而,在苏轼人生中最大的危机“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退隐的王安石却给宋神宗上书说:“岂有盛世杀才士乎?”救了苏轼的命。

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来南京见到了自己的前政敌、现救命恩人王安石。惺惺相惜的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邵氏闻见录》记载,两人见面时,苏轼不冠而迎,作揖说:“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回复:“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次,苏轼在南京住了三十多天,他与王安石同游钟山,还去参观了王安石的半山园。

王安石劝老朋友:不如在金陵购房住下来。苏轼亦自称正有此意,苏诗所言“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说的便是这回事。

让人遗憾的是,苏轼到底没有和王安石做成邻居,在江宁盘桓了一段时间后,苏轼便告别王安石,离开金陵,到了真州(今仪征)。

观众被“种草”

相约跟着王安石打卡南京

此次讲座,吸引了南京审计大学浦口校区的近两百名学生到场聆听。学子们沉浸在魏福明教授的生动讲述中,有人边记录边思索,有人举起手机抓拍PPT精彩要点,听得津津有味。

清凉寺、谢公墩、秦淮河、宝公塔、定林寺……讲座结束后,更有学生笑着说计划周末就去追寻这位宋代改革家在南京留下的足迹。

南京审计大学学生肖雅沁表示,这场讲座让她收获颇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提出‘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这与我们审计会计专业息息相关,也让我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正确处理金钱与理财的关系。”

“被荆公‘种草’了!”学生孙雨馨说,听完讲座后她最想做的就是循着王安石的足迹打卡半山园,“魏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之职后,于半山园创作了不少诗作。我希望能实地探访,感受他在历经起伏后,如何孕育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感悟。”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张文颖 任雨风 白雁 王子扬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牛华新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畅 钱念秋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